让“动手操作”闪耀数学思想的光辉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f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我们一般都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即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成长方形,进而分析两种图形之间的面积与长高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为什么要“动手操作”,怎样“动手操作”,不同的思想自然有着不同的设计。有人说,操作活动是为了实现“转化”的思想。可“转化”的思想又从哪里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仅仅需要“转化”思想吗?显然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功利”。对此,我结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做了浅显的探索。
  学具准备:
  学具1:每人5cm和4cm长的小棒各2根。
  学具2:每人长5cm、宽4cm的长方形纸片1张,邻边为5cm和4cm的平行四边形纸片1张。
  
  一、提出问题
  
  1.尝试围平行四边形。
  师:为方便同学们的研究,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小棒(学具1),你们能选出合适的小棒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试试看!
  师:围好后请同座间相互比较一下,你们围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一样吗?使用的材料一样吗?
  师:老师也围了一些图形,请大家仔细观察!
  课件呈现:
  
  (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变形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出随着形状的改变面积也随之发生着变化。这一活动的安排,既是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的纠正,从感性上认识到图形的变化所带来面积大小的真切变化。同时也为后面的动手实践活动奠定理性思维的基础和动机,激起学生探究其中的深层原因。)
  
  二、探究问题
  
  1.从特殊入手。
  师:为方便我们研究。我们选取其中①号和④号两个图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并将它们重叠。课件出示图形如右。
  师:从前面的变形中,我们感觉到长方形的面积应该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些,但这样看能比出大小吗?看来需要我们对上面的图形做些“手术”,你们觉得怎样剪剪拼拼,就能比出大小来?请大家也拿出学具2,小组之间讨论讨论,再动手剪剪拼拼,看谁能想出办法。拿出让人信服的证据?
  
  (这里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从“如何解决面积大小的比较问题”的现实需要出发,努力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触动学生思维的联结点,凸显“转化”的动因,使得“平行四边形怎样转化就可以求得面积”成为学生自觉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追求,从而实现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问题含有较高的“数学思维价值”。)
  案例分析:
  我们知道,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科学的“灵魂”,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学生掌握了它便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数学知识,还在于它具有很大的智力价值,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中,“动手操作”显然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如何让他们外显的“动手操作”体现出他们内烁的数学思维光彩,本设计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开展引领活动:
  
  1.“用小棒围平行四边形”:对“变”与“不变”的大胆质疑。
  比较边长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图形的面积大小,一般的教学设计常常安排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但这个问题又常常易引起学生的思维混乱。原因是这里的变(面积、形状变化)和不变(四条边长度不变)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的变(形状变化)和不变(面积不变)对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冲突(认知负迁移作用),显然这样的设计割裂了两种变化关系,造成学生对“变”与“不变”的片面理解。本设计中,笔者试图跳出常规,努力从知识的整体高度来全面准确地把握两种变化关系,从“用小棒围平行四边形”来引入并暴露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将前者的变化作为后者变化的前奏,逐步明确问题。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两种变化关系的理解实现有序统一。
  
  2.“观察长方形框架逐渐变形”:对“极限”的无限遐想。
  面对“变”和“不变”的争议,这里及时地演示“长方形框架逐渐变形”的实验,可以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变”的真实,产生“一直拉下去面积越来越小直至为零”的“极限遐想”,推动学生换一个思维角度来重新看待平行四边形面积问题,为后面的理性探究活动指明方向。
  
  3.“从特殊入手动手剪剪拼拼”:对“转化”的自觉追求。
  “转化”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核心思想。但让学生独立地想到“转化”,应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我恰当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问题情境:选取其中①号和④号两个特殊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觉得怎样剪剪拼拼就能比出大小来”,努力凸现出“转化”的动因。我认为,这里怎样“转化”的细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怎样想到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问题。显然。“问题解决”应当是我们“动手操作”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有时不必要拘泥于所谓的规范,超越它们才有可能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
  
  4.“类推其他平行四边形割补过程”:对“特殊化归为一般”的深刻体会。
  思维的发展不总是以外显的动作来体现的,更多的是需要静静的思考以实现内在思维的转换。因此。在解决了特例问题后,我设计了“类推其他平行四边形割补过程”,让学生学会默默想象,并通过“规范”的电脑动作来准确引导动作思维的走向,促使学生在“特殊化归为一般”的深刻体会中逐步内化自己的思维方式,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上升为数学思维策略,从而实现学生的思维活动内涵的提升。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以“有理数与无理数”为载体,以“三个理解”为主线设计教学过程,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强调在教学中践行“三个理解”应做到以下三点:认真贯彻理解数学,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努力做到理解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途径;真正执行理解教学,设计真实、合情的情境,实现师生深层次对话.  [关键词] 三个理解;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课堂教学;无理数  章建跃教授所指的“三个理解”,包含理解数
[摘 要] 基础教育中数学的核心是思维的训练与抽象模型的建立,其中函数作为初入中等数学中的第一步尤为重要. 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样适合于教学,运用生活中可观的现象建立起抽象的模型. 文章以“二次函数”的教学设计为例,展开说明构建抽象的数学模型,也贴近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二次函数;教学设计;数学模型  “二次函数”是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写在洋思校园中最醒目的地方。也烙在洋思人的内心深处。洋思人说起这句话的时候,总是那样充满了自信,还有那么一点“舍我其谁”的自豪,然而更多的则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十几年如一日,他们努力实践这样的教育思想,最终造就了洋思这座辉煌的教育大厦。  每当向来宾介绍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时,校长蔡林森总会在黑板上作这样的图示:    这里的“先学”,不单单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
一、教学内容注入生活的清流    《品德与社会》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如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在课前要求学生运用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
这件事过去20年了,每当走到学校,那些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还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当年抓常规管理的事,提起常规管理28条,他们都还记得“读好书,写好字,扫好地,吃好饭,做好操”这“五好”。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1988年底,我调进省教委任普教局局长。到任伊始,我就和王世华、袁金华等同志一起,兵分四组,下基层搞起了调查研究。这一去就是三个多月,江南江北跑了11个市,四个组察看了400
常听同学们说解析几何的解法“好想的不好算,好算的不好想”,很难完整地解对一道题. 究其原因是解析几何综合试题的运算量大,过程烦琐,易出错. 然而解析几何综合题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都会出现,且是倒数第一、二题,其难度都比较大. 高考数学要想考出好成绩,必需迈过解析几何中运算这道坎.本文尝试通过具体实例,阐述运动变化思想在解析几何解题中的应用即通过几何元素的运动变化,探索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从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四年级:列表、画示意图;五年级:列举、倒推;六年级:替换。教材每册单独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意在突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形成策略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
[摘 要]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遵循的是“递进式”的教学思路,有时候突破这样的规律,同样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了分析与实践之后,可以考虑进行“单元整体建构教学”.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单元整体建构教学有其合理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者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或相关的知识,这些经验与知识在某些数学知识学习的时候,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产生跳跃性、建构性. 强调单元整体
一、设计理念    活用教材,引入歌曲、游戏、故事、韵律诗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复习,能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单词的单复数形式:能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    2.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体验学英语的快乐,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交际,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追寻心心相印、情智共生的境界  孙双金    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2003年开始,他提出“情智教育”的办学主张,从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课程等方面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情智教育”被南京市教育局收入30个成功案例推广,获得南京市政府“素质教育创新奖”  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主张,办学追求,办学思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