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目标的价值取向应该多元化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23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老师的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长方形纸片。
  师:看,是什么形状?
  生齐答:长方形。
  师:你看到了长方形的什么?(4条边,4个角)猜一猜,长方形有哪些特征?
  生1:长方形的一条边比那条边长一些。
  生2:它们的长度可以用直尺量出来。
  教师看学生没有回答出他预设的结果,有点着急地说:请大家用折一折的方法比较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在长度上有什么特点?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学生活动,对折长方形纸片。
  汇报: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师满意地点点头:好,你的发现真精彩!给他鼓掌!(掌声一片)其实还可以用直尺量的办法比较它们的长度。请大家在小组里相互合作,交流一下。
  学生在老师的吩咐下用直尺量长方形的边的长度。
  学生交流。
  生1:我量的一条边的长度是10.2厘米,相对的边的长度是10厘米。
  师皱着眉头:你怎么不会量呢?
  生2:我量的长方形的边的长度分别是13厘米、13厘米、10厘米、10厘米。
  师高兴地说:请具体指出来每条边的长度。
  学生说出后,教师启发说:这两条边的长度都是13厘米,说明长方形对边的长度。(相等)
  教师满意地在黑板上板书下结论: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B老师的教学片断:
  教师出示长方形纸片:认识它吗?(认识,是长方形)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有长方形吗?
  学生的目光立即转向教室,不一会儿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黑板的表面是长方形。
  生2:国旗是长方形。
  生3:玻璃是长方形。
  师:在我们身边的确有很多长方形。关于长方形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呢?
  生4:我预习时知道长方形较长的一条边叫长方形的长,较短的一条边是长方形的宽。
  生5: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
  生6:长方形在我们身边确实有好多。本子、书、文具盒的一个面等等。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你们打算研究长方形的什么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回答。
  生7:我想研究长方形的边的关系。
  生8:我觉得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我想验证它是不是直角。
  生9:我想研究为什么有的长方形大,有的长方形小,和什么有关系呢?
  师:好!同学们能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真了不起!我们先一起来研究长方形的四条边的关系,好吗?(好)请大家猜测一下老师手里的这个长方形,它的四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呢?
  生10:这几条边,有的长,有的短。
  生11:我觉得长方形的相对的两条边的长度可能是相等的。
  师:怎么验证长方形的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呢?请大家先独立思考1分钟,然后在小组内合作、讨论。
  学生经过思考后,在小组内合作研究。
  交流学生的研究成果。
  小组1:我们组内有5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我们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小组2:我们组也是用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小组3:我们一眼就看出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小组4:我们组先将一条边画下来,再比较它的对边,发现长方形对边长度相等。
  通过交流,学生一致认为: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
  [课后交流]
  听了这两节课后,笔者分别与两位老师进行了交流。
  与A老师交流实录:
  问:A老师,对于探索长方形边的特征的两种思路,你是怎样设计的?
  A老师:上课前我认真地研究了教材,教材通过情境图的提示,告诉我们至少有两种方法来研究长方形的边的特征,这体现新课程“算法多样化”的理念。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让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的特征,我设计了用两种方法即对折和用直尺量的方法来探索。
  问:你认为这一节课体现新课程理念了吗?
  A老师:还行吧。你可以看出学生在对折、量长度等操作实践中找出了长方形边的特征,而且采用了小组学习的形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问:你认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体现了吗?
  A老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可能是我班学生不太会研究吧。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猜测长方形的特征,可是学生不会猜测,不会发现问题,所以我只好硬让学生通过对折、量长度的方法来探索。
  与B老师的交流:
  问:谈谈你的设计意图。好吗?
  B老师: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因此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长方形,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然后告诉学生今天上课的目的是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让学生思考应该研究长方形的什么。学生在思考中交流,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愿望。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探索愿望也比较强烈。在研究长方形的边的特征时我让学生充分地猜想,学生的猜想先是点滴的,不精确的,但随着引导的深入,研究思路就越来越清晰了。
  问:教材上提供了两种研究方法,可是你的课堂上只出现了一种方法——对折比较,你是怎么看的?你觉得有没有实现教材的意图?
  B老师:我想教材上的操作研究提示图提供的两种方法,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多样化。但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我觉得上课没有必要把教材上的每一种方法都讲解,关键是学生在探索中喜欢使用哪种方法。
  问:你认为在你的课堂上,小组学习的效果怎么样?
  B老师:本节课的小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只有先独立自主探索,然后才能有小组有效合作的可能。所以我先要求学生思考一分钟,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这一节课里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在这节课后,我还询问了B班的一些学生,为什么没有用直尺量长度的方法验证对边长度相等。学生笑着说:那多麻烦呀!我一眼就可以看出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没有必要量。
  
  [反思]
  上述的两个案例,尽管执教内容是相同的,手段也比较相似,但很明显,两位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不一样的,课堂目标的价值取向更是迥然不同。
  教例1中的教师上课伊始也让学生猜想,但是由于所提的问题过于泛化,学生的猜想也是不着边际的,再加上教师没有及时地加以引导,而使学生的问题离课堂越来越远。由于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猜想,让学生验证“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教师又设计了两种方法,环环相扣,使学生掌握了这一特征。可是我们看出,尽管学生经历了小组活动、操作、发现的学习过程,但是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学生的学习愿望不够强烈,只是出于教师的内心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是随着教师的指挥而进行机械操作。在这里,小组学习形式、操作纸片、量长度成为教师教学的道具。同时通过访谈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于算法多样化等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对新理念挂在口头上、流于形式上,没有真正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这节课的价值取向从本质上讲是狭隘的,甚至是功利的。
  而教例2则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没有把“掌握长方形的特征”作为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关注学生的数学素质发展,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唤醒了学生的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提出问题,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获得了新知。在这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是浓厚的,这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学生自己自主探索获得的,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情境,探索问题的平台,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教师创设的民主、平等的情境氛围,使得课堂的生成与教师的预设相得益彰,时时进发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火花。教师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数学探索给予了较多的人文关怀,使课堂的目标定位趋向多元性、开放性,使得这节课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断为学生提供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绝不能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成为教师机械执行教案的场所。改变过去那种片面追求知识的单一目标,而要关注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性、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使数学课堂目标的价值取向走向多元,才能使新课程改革不流于形式、口号。
其他文献
一、教学内容注入生活的清流    《品德与社会》整套教材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来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教材从单元主题到活动主题以及每一个话题,都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和提升,非常有利于教学。如教学《我喜欢美好的环境》一课,在课前要求学生运用观察、搜集、调查、分析、体验等方法,收集一些美好环境
这件事过去20年了,每当走到学校,那些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还会不约而同地提起当年抓常规管理的事,提起常规管理28条,他们都还记得“读好书,写好字,扫好地,吃好饭,做好操”这“五好”。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  1988年底,我调进省教委任普教局局长。到任伊始,我就和王世华、袁金华等同志一起,兵分四组,下基层搞起了调查研究。这一去就是三个多月,江南江北跑了11个市,四个组察看了400
常听同学们说解析几何的解法“好想的不好算,好算的不好想”,很难完整地解对一道题. 究其原因是解析几何综合试题的运算量大,过程烦琐,易出错. 然而解析几何综合题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都会出现,且是倒数第一、二题,其难度都比较大. 高考数学要想考出好成绩,必需迈过解析几何中运算这道坎.本文尝试通过具体实例,阐述运动变化思想在解析几何解题中的应用即通过几何元素的运动变化,探索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的联系,从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四年级:列表、画示意图;五年级:列举、倒推;六年级:替换。教材每册单独编排“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意在突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形成策略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
[摘 要]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遵循的是“递进式”的教学思路,有时候突破这样的规律,同样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了分析与实践之后,可以考虑进行“单元整体建构教学”.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单元整体建构教学有其合理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或者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或相关的知识,这些经验与知识在某些数学知识学习的时候,能够让学生的学习产生跳跃性、建构性. 强调单元整体
一、设计理念    活用教材,引入歌曲、游戏、故事、韵律诗歌,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复习,能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单词的单复数形式:能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句型和日常交际用语。    2.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体验学英语的快乐,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主动交际,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追寻心心相印、情智共生的境界  孙双金    孙双金,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2003年开始,他提出“情智教育”的办学主张,从情智管理、情智课堂、情智课程等方面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情智教育”被南京市教育局收入30个成功案例推广,获得南京市政府“素质教育创新奖”  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主张,办学追求,办学思想。我
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我们一般都要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即将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成长方形,进而分析两种图形之间的面积与长高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为什么要“动手操作”,怎样“动手操作”,不同的思想自然有着不同的设计。有人说,操作活动是为了实现“转化”的思想。可“转化”的思想又从哪里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仅仅需要“转化”思想吗?显然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功利”。对此,我
2006年既是新的一年,又是新的五年的开局之年。从现在开始到2010年,江苏的基础教育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基础教育发展的走向和趋势如何;或者说到2010年江苏人会拥有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教育,我们能够对“十一五”期间的江苏基础教育发展期待些什么?这既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又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近年来教育的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常常超出我们的想象。因此,与其说是预测趋势,不如说是期待与希望。我期待和希望
[摘 要] “会教”是一个科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从勾股定理和三角形全等来看,“会教”一方面要教会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善于交流,这样才能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会教;勾股定理;三角形全等;高阶思维;培养方法  教育家陈鹤琴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 作为青年教师,笔者也听了很多教师的课,其中有高级教师、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