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物质性质、解释化学变化规律、检验化学理论的基本手段。《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了化学实验探究主题的学业要求,主要有:能依据实验目的和假设,设计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法,能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能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实施实验方法,具有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能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的结论;能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能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初步探究反应规律;能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选择物质分离的实验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干扰因素选取适当的检验试剂;能根据反应原理选取实验装置制取物质等。高考中以实验为载体的试题基于真实的实验探究情景,既能充分考查学生探究方案设计、描述实验操作、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结果阐释与交流等基本实验探究能力,又能考查学生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的创新思维品质,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下面将通过对近三年的全国Ⅰ卷的实验题考查分析,为高考实验题的有效备考提出建议。
  一、全国Ⅰ卷实验题特点
  通过对近三年全国Ⅰ卷的实验试题进行总结分析(表1),可发现题目情境比较新颖,考查内容和方式比较丰富和多样,既有物质制备与净化实验的考查,又有定性和定量分析物质组成实验的考查。
  综合来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高起点,低落点。实验情境看似陌生新颖,实则都可以找到教材中的实验原型,注重考查主干核心知识。如凯氏定氮法实验的本质是铵盐与碱反应制氨气;醋酸亚铬的制备的原理与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类似,对于易被氧化的物质在制备时应在无氧条件下制备,利用倒吸原理制备氢氧化亚铁的改进实验同样也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硫酸铁铵的制备流程和选修六中硫酸亚铁铵的制备相似。
  (2) 重视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与加工能力。从近三年高考的实验题来看,无论哪一份全国卷因为情境的陌生通常会在题干中给出较为详细的实验方案和物质性质。如2017年的26题,题干为“凯氏定氮法是测量蛋白质中氮含量的经典方法……”这道题每次拿出来做时都对学生都是一个考验,很多学生都觉得很难,无从下手,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读懂题目,以为题目所给实验装置图是要他分析有机氮如何转化为铵盐的过程,不能够提取到题目的有效信息,领会到实验装置图是处理已经得到的铵盐,将铵盐转化为氨气的过程。再如2018年的全国Ⅰ卷,醋酸亚铬是学生不熟悉的物质,所以题干中给出有关实验过程和化合物的信息,考生在阅读后,要能够尽快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如物质的水溶性和强还原性、要在封闭体系中进行等,然后迅速与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氢氧化铁的制备)相匹配,从而对实验方案有了大致的认识,满怀信心答题。
  (3)在考查学生“怎么做”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为什么这么做”的探究知识本源阶段。近三年高考实验题的高频词汇有“目的”“作用”“原因”,如加入碎瓷片的目的、加热的目的、煮沸的目的、安全管的作用、氢气的作用、倒吸的原因等。2019年的全国1卷27题第(3)问“步骤③中选用足量的H2O2,理由是_________”,在之前的练习中大多时候遇到的题目情境可能是“步骤③中应选用什么试剂”,所以在回答“为什么选用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往往只能答到“将Fe2 转化为Fe3 ”,而忽视了足量二字的意图和H2O2做氧化剂的优点。H2O2氧化Fe2 的反应为2Fe2 H2O2 2H =2Fe3 2H2O, Fe2 与H2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 ∶ 1,那我们加入的H2O2物质的量为Fe2 的1/2就是足量了吗?其实并不是,由于H2O2热稳定性不强,且有被催化分解的特点,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用H2O2的实际用量通常需大于1/2才能保证Fe2 全部被氧化的。至于H2O2做氧化剂的优点除了绿色,不引入杂质以外,还因为氧化能力比较强且随pH值变化很小。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思维过程外显,在掌握怎么做時更应该多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不这么做是否可行?是否还有更好的方案?
  二、突破实验题的核心知识点
  在实验题中所出现的物质可能是陌生的,但分析和研究方法仍然是我们熟悉和常用的。如2019年全国Ⅰ卷28题硫酸铁铵的制备实验,制备产品虽然是陌生的,但其中涉及的原料铁屑和所用试剂H2SO4、H2O2以及都是我们熟悉的物质,用氧化还原理论和化学平衡原理(水解平衡)也是我们常用的分析物质性质的方法。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用物质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化学反应原理去分析我们所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陌生的物质性质和反应,切忌用背记化学方程式、背记题目答案的方式代替基于化学反应原理和规律进行分析理解和证据推理。
  笔者总结了近五年来高考实验大题中出现过的一些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和实验操作方法及原因进行总结(见表2),以期能帮助考生分析和掌握实验题中的高频考点。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近几年的高考实验题虽然都是不同的实验背景,但重点考查的仍然是实验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如溶液配制方法,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实验安全问题,压强差问题、以及产品保护问题等。考生应多做高考真题,不仅做全国Ⅰ、Ⅱ、Ⅲ卷,其他省份的高考题也应重视,因为每一年的高考题中都可能会出现往年出现过的考点,如17年全国Ⅰ卷26题的凯氏定氮法测定含氮量的实验装置和原理与2014年全国甲卷28题测定[Co(NH3)6]Cl3的组成相似。如17年全国Ⅱ卷28题和16年天津卷第9题的实验背景基本一致,都为测定河水中的含氧量。在做高考真题的过程中,对一些经常出现的考点做好总结归纳(见表3)。
  由此可见,复习过程一定要重视高考真题,并对真题中出现的基本的实验仪器用途,实验操作方法和目的做好总结,形成答题思路。
  三、突破实验题需要的关键技能与备考策略
  在高考题中常出现的实验仪器结构模型其实就是实验仪器的真实呈现,既有熟悉的也有陌生的。备考实验策略很多,最关键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1. 掌握好核心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不管实验背景如何陌生和新颖,考查的仍然是必备知识(新课标规定范围内相关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及反应)和关键能力(运用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核心概念和基本反应原理来分析和解决新问题)。
  2. 将已有知识内化为认知模型。
  充分掌握好已学过的物质制备和定性定量分析物质组成的实验,其考查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认识实验仪器装置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合理选用实验仪器,并能利用其组装成一套实验装备安全进行实验,如我们已学过实验制Cl2、SO2、NH3等气体的制备和检验,通过这些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方案可以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有关气体参与的实验装置结构模型(见图1),并将模型能够应用于其他陌生的有气体产生的装置图当中。
  通过对认知模型的总结,形成有序思维,在解题过程中不至于思维混乱,考虑不全。虽然近几年高考题已不再考查实验装置的连接顺序这一题型,但多进行这一题型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实验装置的认知模型并熟练应用模型。
  3. 遇到新情境要敢于突破原有认知局限。
  高考是择优录取的选拔性考试,目的之一是为国家选拔出创新性人才,基于此,考题背景通常比较新。考生在考场遇到陌生的情境通常会比较紧张,容易忘记自己已学过的知识,无法正常读题和思考。有一种心理学效应称为“詹森效应”指的就是平时练习表现良好,一到大考就考砸。为避免此情况出现,学生可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多进行限时训练,营造考试的氛围,同时多选择一些陌生情境的习题,在做题的过程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题目是不会超纲的,问题虽新但也一定是要我们用所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通过这样的练习过程来提升自信,帮助自己在考场中能镇定自若,平常心对待,突破陌生情境的心理障碍。
  近几年的实验题通常为综合性的物质制备和组成分析测定实验,测定组成避免不了定量计算,考生在遇到计算时通常由于时间紧、畏难等原因会选择放弃。纵观这几年实验题的计算来看,在我们平时的练习过程中如果能够重视定量计算方法的总结,突破定量计算的心理障碍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责任编辑 李平安
其他文献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85年创立于中国台湾的F公司制造了全球约40%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是著名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1988年F公司率先在深圳投资设厂,1993年之后又在江苏昆山、四川成都、河南郑州、贵州贵阳等地建厂。目前其员工总数约120万,其中大陆员工约100万。预计未来五到七年将有百万机器人大军上岗,实现“机器人代工”远景
要把事件记叙得具体,人物刻画得形象,描写是关键。如果说情节组成的是骨架,那描写就是血肉。描写,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平凡生活精彩起来。  描写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肖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等。一篇记叙文,如果能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人物刻画自然生动形象。  在描写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一些体现人物心灵的细节。孙犁《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的一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一个典型
【考纲解读】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基础等级里面的第四个要求是“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发展等级里面的第四个要求是“丰富”,即“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由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的这些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作文选材既要精准,又要丰富,突出高考作文选材之“准”。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首先要做到素材和主旨有契合点,这是前提、基础;其次要做到材料丰富,这是丰满、提升;最后要做到
毕业学校: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  高考成绩:数学143分 语文127分,英语139分,文综248分,省63名 文科总分657分  录取院校:香港中文大学商科  高三时光在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的奋斗中转瞬即逝。回首时才发现这也是我最快乐最充实的一年。十八年来,第一回真正为自己的梦想而拼尽全力,感觉十分微妙。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其实现实也很丰满。我的备考心得是:一是心态很重要。热爱学习一定会是成绩的正向催
19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1809年的2月,达尔文降生在英国什罗普郡的一个医生家庭,学生时代的他,放弃家庭为他安排的医学和神学学习,选择进行博物学研究。  1831-1836年的五年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的达尔文,被老师亨斯洛推荐参与 “贝格尔号”军舰环球科学考察,跟随船队从英格兰出发,穿越北大西洋到达南美洲;
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对高三老师和学生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考就是一根“指挥棒”。可见,深入把握高考试题特点,对搞好高三复习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都有一部分非常基础的试题,2018年这一现象没有改变,甚至有强化基础知识的趋势,下面就以全国Ⅰ卷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2019届高三复习有所启示。  一、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对基础知识的突出考查  尽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以及教学评价统一在一节课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又拓展学生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在探究历史中形成历史认识,这或许成为我们的常态历史课堂。  一、设计教学目标,强化时空叙事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首要的是设计教目标。目标要立足学生本位,关注其全面
2017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纵观2017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卷I,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立足基础、突出能力、锐意求新”的特点。本次试卷除了删去《化学与技术》选考模块题目、将之前7 3 3的结构改为了7 3 2的形式外,其它题目的形式与2016年的基本一致。依学生初步反馈的情况,今年的试题有一定难度,入手不易。  一、总体评价  2017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Ⅰ卷坚持“紧扣考纲、源于生活、灵活多变、考查能
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后,红海地区的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日益重要,濒临红海的埃塞俄比亚更成为西方列强竞相争夺的对象。在对埃塞俄比亚的瓜分狂潮中, 意大利表现得最为疯狂。  1885年,意大利侵占马萨瓦和贝卢尔之间的沿海地区,而后继续蚕食埃塞俄比亚的内陆领土。1887年,意军在多加利被埃军打败,退回马萨瓦。此后,意大利转变策略,企图通过支持埃塞俄比亚新继位的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来实现其侵略意图。1889年5月2
【话题提要】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就本质而言,文章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对于记叙文而言,更是如此。无论是质朴的语言文字还是华美的语言文字,其根本仅仅是符号而已,而其内含则是抒情,因此研究记叙文的情感表达是有必要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想达到真挚动人的效果,必须有真情实感。要做到真情实感,除了要求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切的情感体验,“以吾口写吾心”,寓情于景、物、人、事、理之外,还要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