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发性情写实感,表达真意讲方法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w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提要】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就本质而言,文章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对于记叙文而言,更是如此。无论是质朴的语言文字还是华美的语言文字,其根本仅仅是符号而已,而其内含则是抒情,因此研究记叙文的情感表达是有必要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要想达到真挚动人的效果,必须有真情实感。要做到真情实感,除了要求作者对生活有着深切的情感体验,“以吾口写吾心”,寓情于景、物、人、事、理之外,还要运用一些具体的抒情技巧和方法。只有两相结合,才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让整个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所谓抒情,就是抒发和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表露真情实感。这对于中学生来说不是难事,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蕴含了学生自己的情感。难的是,学生懂得抒情,却不懂得把握尺度,所以很多同学们的所抒发的情感就显得虚假,空洞。那么,怎样抒情才能写出好的文段呢? 本节内容将针对这一问题做出探究。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任何事物都无法抗拒吞食一切的时间。”时间真的能吞食一切吗?在时间的吞食下,任何事物真的都无法抗拒吗?
  请就泰戈尔的话展开思考,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和感悟。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话题分析】
  这个题目给出的材料是一则名言,审题的重点就是对所给名言的分析。关注重点词语“任何事物”“时间”“吞噬”,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这道作文题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以“时间”为话题的作文题,而是在讲时间的流逝会给我们的思想、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在审题立意时,最好的做法是将事物具体化,缩小写作的范围,这样才便于驾驭,也便于深入挖掘。可以将“任何事物”具体为亲情、友情、文化、历史、伤痛、青春、容颜、理想、心境等等,在这些事物中,又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事物经不起时间的吞食,如青春会随着时间逝去,心境会随着时间更改,它们体现出了时间的无情,那么警示人们要好好珍惜它们就是我们写作的重点。另一类事物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反而会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更加熠熠生辉,如文化、历史等,在这些事物面前,时间就显得无力,那么对这些事物价值和意义的讴歌就是我们写作的重点。当然,这个作文题还有一种写法就是不具体点出“任何事物”是什么,而是辩证地谈论时间的流逝对我们思想、生活可能带来的改变和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写法需要写作者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难度较大。
  【例文展示】
  停驻于我心
  一考生
  总在最不经意间,记起了我不敢记忆的,想起了我不愿回想的。
  ——题记
  周末晚上闲来无事,我帮哥哥收拾房间。擦拭相框背面时,我看到一张照片,照片里的人是我们去世多年的父亲,照片里的笑容是父亲最美的微笑,眼泪顿时迷了我的眼眶……
  不敢回想,父亲已是很久远的记忆。我们坐在院子里的石凳子上,抬头仰望蓝色的天空,苍穹稍显迷茫,星光点点渗出,银色的光点不断跃动,有几个小淘气还露出了小尾巴,编织出一幅唯美的景象。年少的我兴奋地看着它们笑,坐在身边的父亲则开心地看着我笑,这便是我关于父亲的最后一次美好的记忆了。
  现在由我掌控时间,将往事翻回到扉页吧!
  父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整天为了我们全家人的生计辛苦劳作。依靠瘦弱的身躯,硬是把整个家的重担扛起,但仅凭着几亩玉米地的收成连供我们兄妹三人上学的费用都不够,勤劳的父亲又喂了两千只鸡。我们兄妹都年幼,母亲要照顾我们,全靠父亲一个人起早贪黑地干着。不出两年时间,他就明显老了,可即使这样,直到倒下的那一天,他都没有一刻停止劳作。
  今夜的月光很亮,亮得让我又忆起那些曾经细细地洒在父亲病房里的阳光。细碎的阳光曾透过窗户,照在四周洁白的墙壁上,照到父亲被病魔折磨的瘦弱的身躯上,照到他花白的双鬓上,照到他憔悴的脸庞上。每回化疗完,父亲醒来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还活着?!”第二句话则是:“我的孩子们还有个依靠。”说完之后总是长长地舒一口气。父亲常说,男人是顶梁柱,流血不流泪。可是,有次我无意间碰到他的枕边,一片湿渍,还残留着余温。我知道刚强的父亲放心不下他这三个年纪尚小的孩子,他为自己的病而责怪自己。可是刚强的父亲还是去了,带着无尽的惦念离开了我们。
  夜的微凉氤氲着悲伤,苍茫的天空蕴含着思念。眼前浮现出父亲三年前的身影,总感觉他并未离去。父亲的身影定然就藏在某片云或某颗星后,用他那满含慈爱的眼光看着他的儿女们。父亲,亲爱的父亲,哥哥已经成家,为你添了一个可爱的孙孙。有哥哥和众位亲人的照拂,我和弟弟一切都好,父亲,您一定笑了吧?我又看见您的笑容了,就印在云朵上,印在星星里!
  【评析】瘦弱的父亲用父爱为儿女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即使在病中,即使在生命垂危时,考虑的依然是儿女。在父亲的信念里,为儿女奔忙就是自己存在的目的和价值。病中的两句话,说出了多少父亲的心声。总是那一个个平平凡凡的父亲,演绎着世间永不磨灭的亲情,任时光流逝,永远如灯,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路,温暖着我们孤寂的心。这篇文章在写作中没有用华美的语言来抒发情感,而是借助月夜这一意境来烘托氛围,表达情感,借助于质朴的语言来阐释情感,字里行间无不展露着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方法指要】
  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借景抒情,借物抒情,直抒胸臆等,本文着重介绍以下方法。
  1. 借景抒情,真挚表达。借景抒情是写景和写人文章中很常见的一种表现技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借助描绘景物,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文中人物的情感。这种情感包括感情和感受两种。感情是受到对方的行为和状态影响而产生的人对人、人对物、物对人的爱、憎等心理,体现的是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的态度。感受是对方的行为或状态影响而生成的一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更多的表现为人与物、人与人、物与人的关系;而感受更多的表现的是受对方影响后感觉主体生成的独立心理状态。那么怎樣才能用景物描写展示情感呢?第一,观察中描绘形态。要描写一个景物,首先要实地细致观察,把握住这一景物的鲜明特征。第二,感受中突出主旨。对于文章而言,景物描写,不但要有明确的中心,而且要能突出中心。当我们观察景物时,就会产生某种思想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去描写景物,景物就不会是支离破碎、暗淡无光,而是活生生的,具有活力,因而也就表现出了文章明确的中心。第三,联想中丰富内容。作为记叙文,文章中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丰富文章的内容,让文章具有灵动的感觉,但是这种联想和想象要自然合理。总之,你所抒发的感情,一头要紧扣着景物的特点,一头要合乎生活实际。切记写景与抒情不是两个独立存在的部分,而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 叙写故事,传递真情。现实生活中,许多同学把有感受的事放着不写,偏偏去写道听途说的,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这样写成的作文,还有什么真情实感可言呢?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记叙手法来表述真情呢?第一,叙写经历写真实。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第二,细节描写明心声。写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第三,生活语言显情趣。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
  3. 融情于理,理中显情。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性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那么怎样才能在议论中有效插入抒情呢? 第一,重墨浓彩勾勒。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一大段语言文字进行议论,给人以“泼墨如雨”的感觉。在写作过程中,可以采用大段的议论,用这段议论来表达作者对所写事物的浓烈情感,凸显出所书写的人物或事物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和生命意义。第二,片段末尾点示。所谓点示法,即用很少、很精粹、很关键的文句,或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文章的结尾,或在文章的中间“点”一下,人们往往称这一“点”为“画龙点睛之笔”。第三,叙述议论穿插。也就是以叙为主,边叙边议的方法,其笔法是在文章的一个一个的层次之中安排议论的内容。对于一篇文章而言,开头、中间、结尾,反复出现对书写对象进行抒情、议论的句子,不仅使全文的結构分外地严密,而且也不断地强化了对主题的渲染。进而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激发人们的情感。
  【随堂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话,在其含义范围内作文。
  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
  要求:1.不可脱离语段的含义作文;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写好材料作文的关键是理解材料和注意题目的要求。要打开思路,关键在于理解语段的含义。
  流年即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但作者并不是消极地感伤,而是感到了岁月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虽然时间飞逝,深刻改变了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但却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感情。表现了珍惜年华、积极进取的主旨。由此我们可以打开思路:季节的斗转剥夺了枫树的苍翠,却增添了满眼的如丹诗意;时光的列车,带走了居里夫人那美丽的容颜,却留下了那永垂后世的不朽功绩。还可引发对青春的思考,表达珍惜易逝的年华的主题。人还要学会珍惜友谊、爱情、荣誉、人格、事业、礼物等等,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都需要珍惜,甚至不幸的遭遇、平淡的生活、普通的友谊等都孕育着值得珍惜的内容。只有学会珍惜生命中的一切,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写作时一定要注意题目的要求:不可脱离语段的含义,即珍惜时光所赋予我们的,这是重中之重!
  责任编辑 廖宇红
其他文献
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其中一个考点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个考点在文言文阅读命题设置中,主要是以客观题(单选题四选一)的形式呈现。这道题考査考生歸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虽然只是一道小小选择题,但在分分必争的高考场上,如何有十足把握全取3分?  一、识破设错陷阱  下面以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的文言文阅读12题为例具体分析命题的特点:  鲁芝字世英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85年创立于中国台湾的F公司制造了全球约40%的消费性电子产品,是著名的电子产品代工企业。1988年F公司率先在深圳投资设厂,1993年之后又在江苏昆山、四川成都、河南郑州、贵州贵阳等地建厂。目前其员工总数约120万,其中大陆员工约100万。预计未来五到七年将有百万机器人大军上岗,实现“机器人代工”远景
要把事件记叙得具体,人物刻画得形象,描写是关键。如果说情节组成的是骨架,那描写就是血肉。描写,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让平凡生活精彩起来。  描写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肖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等等。一篇记叙文,如果能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人物刻画自然生动形象。  在描写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一些体现人物心灵的细节。孙犁《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的一颤,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一个典型
【考纲解读】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基础等级里面的第四个要求是“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发展等级里面的第四个要求是“丰富”,即“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由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的这些要求,我们不难看出,作文选材既要精准,又要丰富,突出高考作文选材之“准”。 高考作文选材之“准”首先要做到素材和主旨有契合点,这是前提、基础;其次要做到材料丰富,这是丰满、提升;最后要做到
毕业学校:广东省广州市第六中学  高考成绩:数学143分 语文127分,英语139分,文综248分,省63名 文科总分657分  录取院校:香港中文大学商科  高三时光在日复一日不知疲倦的奋斗中转瞬即逝。回首时才发现这也是我最快乐最充实的一年。十八年来,第一回真正为自己的梦想而拼尽全力,感觉十分微妙。人们常说理想很丰满,其实现实也很丰满。我的备考心得是:一是心态很重要。热爱学习一定会是成绩的正向催
19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家,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1809年的2月,达尔文降生在英国什罗普郡的一个医生家庭,学生时代的他,放弃家庭为他安排的医学和神学学习,选择进行博物学研究。  1831-1836年的五年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的达尔文,被老师亨斯洛推荐参与 “贝格尔号”军舰环球科学考察,跟随船队从英格兰出发,穿越北大西洋到达南美洲;
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对高三老师和学生复习备考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考就是一根“指挥棒”。可见,深入把握高考试题特点,对搞好高三复习备考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年的全国卷高考试题中都有一部分非常基础的试题,2018年这一现象没有改变,甚至有强化基础知识的趋势,下面就以全国Ⅰ卷为例进行分析,以期对2019届高三复习有所启示。  一、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对基础知识的突出考查  尽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以及教学评价统一在一节课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既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又拓展学生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在探究历史中形成历史认识,这或许成为我们的常态历史课堂。  一、设计教学目标,强化时空叙事  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首要的是设计教目标。目标要立足学生本位,关注其全面
2017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纵观2017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卷I,试题体现了“稳中求变、立足基础、突出能力、锐意求新”的特点。本次试卷除了删去《化学与技术》选考模块题目、将之前7 3 3的结构改为了7 3 2的形式外,其它题目的形式与2016年的基本一致。依学生初步反馈的情况,今年的试题有一定难度,入手不易。  一、总体评价  2017年高考理综化学全国Ⅰ卷坚持“紧扣考纲、源于生活、灵活多变、考查能
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后,红海地区的经济地位和战略意义日益重要,濒临红海的埃塞俄比亚更成为西方列强竞相争夺的对象。在对埃塞俄比亚的瓜分狂潮中, 意大利表现得最为疯狂。  1885年,意大利侵占马萨瓦和贝卢尔之间的沿海地区,而后继续蚕食埃塞俄比亚的内陆领土。1887年,意军在多加利被埃军打败,退回马萨瓦。此后,意大利转变策略,企图通过支持埃塞俄比亚新继位的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来实现其侵略意图。1889年5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