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阅读 享受语文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探究”被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其实,在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准确地把握住几个“度”,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通过展开想象、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而提出质疑,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阅读 尺度
  一、把握适度,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
  对于课本上出现的每一篇课文,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学习偏好。所以,接触一篇新课文时,老师鼓励他们选用自己认为最有效的方式来阅读。课堂上,有默读的,有速读的,有边自读边旁批的,也有互相交流上网查询相关资料的,有分角色朗读的,还有运用参考书进行合作探究的……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通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都能各有所获。
  自主,是要求学生自己对文本内容进行思考、理解,是对每个个体积极性的调动。合作讨论则是对群体积极性的认同,是在自主地开启自我潜能的同时,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合力的作用下,深化对新知识的认识。自主能导致探究的需求、渴望,“合作讨论”则使探究的需求、渴望逐步达到满足。
  但是,见到问题就讨论,动辄就合作的语文课是不可取的,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重要。例如,《背影》中“我”为什么要先后三次留下了眼泪,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完全可以在学生课前的预习环节中得到解决,是否一定要拿到课堂上讨论呢?没有在对文本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或忽略文本存在的讨论交流,所获得的理解体验也往往流于表面,大而无当。我们要把握适度,对进行小组讨论的问题的难易度、广度及深度要准确把握。
  二、紧靠尺度,让学生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阅读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部分有优美的意境,适时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但可以缩小书本与学生心灵之间的距离,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达到课标所提的语文素养、创新能力与学生个性的双重发展。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源泉,而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最丰富、最活跃的阶段,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切不可忽视孩子的想象潜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把他发现相对论归结于他童年时幻想乘光束遨游太空的启迪,可见,想象力在人类创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用好想象,让课堂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
  但是,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阅读,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那只是自主学习的启动阶段,下面该驶向何方,到达什么目的地,这些都是教师应牢牢把握的。如果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内容的理解有模糊不当之处,对文本的解读有偏差,甚至有明显的错误,老师要及时恰当的点拨、引导。没有一个可以衡量的尺度,长此下去,势必会造成学生是非不分。
  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有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鲁提辖打死镇关西后畏罪潜逃,他是杀人犯呢,还是英雄呢?同学们经常为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这时老师要明确,看问题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老百姓是有冤无处申,鲁达的行为是伸张正义、替天行道。这样紧紧把握鲁达是英雄好汉这个尺度,使学生对人物形象能进一步深入、正确的理解。
  由此可见,除了让学生自由的阅读讨论,老师也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使探究讨论的结果向作者创作的本意方面靠拢,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选准角度,让学生通过谈阅读感受来体验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情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如古人攻城略地一般,只要一点突破,便可土崩瓦解。我们的课堂也是如此,要选准讨论的角度,慎重筛选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有讨论价值的内容,寻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避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空泛现象出现。
  如阅读了《长城》专题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同学们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激情豪迈地唱起了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还不停地手舞足蹈,有的奋笔疾书,急切地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这样的教学,问题选的准,找到了情感的切入口,没有教前定下的框框了,也没有只是教师说了算的弊端了,尊重学生自我体验,张扬他们的个性,使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四、增加梯度,让学生通过独立质疑来阅读
  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并解决疑问,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质疑并释疑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主动探求知识。在教学时我经常这样对学生说:“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要问的吗?”、“你读懂了哪些,还有什么问题吗?”……同时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都应给予耐心的回答,视情况或在课堂上讨论,或课后单独讲解,或由其它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亲自解答。
  正是在质疑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不过,有时侯,有的问题因与果之间相距很远,拐弯很多,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到位,在讨论时往往会出现冷场,陷入僵局。这时教师就要善于帮助学生增加思维的梯度,衔接知识链,做到有梯加梯,无梯架梯。例如《社戏》的结尾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夜的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也并不好吃。作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往往会一筹莫展,无从下手。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架设这几个阶梯:那夜的人是谁?那夜的景怎样?那夜做了那些事?经过这几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开展,终于把疑问弄得水落石出。
  所以,恰当的运用这种方法,巧设一些梯度,是激起学生讨论探究热情,对文本深入感悟的一个好途径。
  总之,新课改是一个常新的课题,我们要积极实践、反复总结,才能找到更多更好的途径,将新课改推向深入。
  【参考文献】
  [1] 徐金国. 语文阅读课堂“讲什么”与“怎么讲”,《智慧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 冯碧芬. 把好“度”才能摆好渡,《中学语文(2009年第2期)》,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2009年版.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本文以话题作文《真情》为例,分析了学生写作视野窄化的主要原因,并从展开联想想象,提高写作深度;丰富人生经历,拓宽写作广度;扩大写作视野,关注观察自然;留给学生空间,积淀思想情感四个方面就提高高中生写作深度与广度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作文 话题 深度 广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学生写作明确指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特别是在新课标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下面我就英语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以求抛砖引玉:  一、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众所周知,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
诗歌形象的可感性要求诗人大量运用通感。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就是“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五官感受及内心感受沟通起来,互相补充,彼此影响,综合运用,去感知客观事物,描摹主观情绪感受。”早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通感就已被大量地使用。《礼记·乐记》中用“上如抗,下如坠,曲如折,止如槁木”的比喻来描绘歌声,把视觉和听觉通联起来。贾岛“促织声尖尖似针”,用“针尖”来极言促织发音之尖细,把听觉融在触觉
当前,初中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质量不高,已经普遍存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究其原因,一是作文教学缺乏系统的规划,二是老师作文教学方法尤其是批改方法存在问题,三是学生积累不够,难以提高作文的质量。针对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当前初中作文教学有所启迪。  一、制定适合学生实际的作文训练体系  怎样制定作文教学体系呢?作文语文老师,我们首先要研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写作能力的
浙江省高一新课程地理必修(I)采用的湘教版,《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这节内容从课本36页到42页,共7页,容量大!根据浙江省关于新课程中的教学进度安排和各学校老师的建议,这节内容分两课时上。第一节内容上到41页“三、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上面,也就是说,“板块构造学说”和“内力作用”部分共5页,用一节课的时间,而“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这部分短短2页左右的内容,也上一节课。因此有老师反映:这部分内容太
从劳动中产生的“杭育杭育”派开始,中国诗歌开始了它在中国文学的征程。诗歌是五千年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内蕴,其内在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文化传承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诗歌的形象性,音乐性,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可本该是诗意浓烈,醉人心脾的古典诗歌却为现在的学生所忽视,导致鉴赏诗歌的能力缺乏。所以古典诗歌教学必然也是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  笔者自参加高中教学以来,一直任教理科班,认为理科生诗歌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
一、课文分析  《诗人谈诗》是一篇篇幅短小、结构严谨、见解独到的诗歌评论,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读《一个深夜的记忆》这首诗。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这首诗的意境,这是教学本文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尝试通过朗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用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境。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诗歌中蕴含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
【内容摘要】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和感悟:一是针对教材,因文提问;二是面向“主体”,因人而问;三是改变课堂提问专利,启发学生“会问”。一“问”而牵动全文,一“问”激起思维浪,用有效提问来打开学生的心扉,保证完成课堂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有效 提问 中心 写法 质疑  引言  《礼记·学记》曰“善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课堂提
做班主任多年,许多困惑萦绕心头。自从2009年接受了本校一个打散重组的初三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这些困惑让我反应强烈,工作“疲于奔命”。  困惑一:“5 2=0”,在教师辛勤教育下,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个学生都能在校认真完成学习,学习状态好。但周末放假两天后,许多学生回来学习问题百出,作业未完成的,作业瞎写的,所学知识没有复习的,甚至有的学生除了带一个人来,什么学习任务都未完成。  困惑二:良好的学习习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得不断深入,职教政治课堂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场所,是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主体意识增强的重要空间。有效政治课堂教学对中职人成长至关重要,不可忽视。  【关键词】新课改 职教 政治 有效教学 实践思考  政治课是一门德育功能很强的重要学科,它在向学生宣传理论知识的同时,承担着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这种特殊的功能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承担起对学生人格培养的重任。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