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发展,逐渐确立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一个非常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教学有关的一些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产生的一系列的想法和持有的态度,而由此对内在品质产生的影响,这即是所谓的情感教育。在现阶段,人们对教学当中的情感教育开始逐步地重视起来,正如当代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情感教育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情感教育
  情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灵魂。它既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所谓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而语文作为一门主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强调情感。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名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还需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之深入理解自己的言行对他人的影响。深切体会言行所带来的内心感受,是各种情感的来源。教师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多让学生换位思考,面对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解决的,你心里是什么感受等问题。还有在考虑学生个人经历与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引导性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坡度。只有循序渐进,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每一个环节,才能让学生的答案不再是干巴巴的是与否,而是饱含感情的内心感受。如在一年级上册《陈毅探母》的教学过程中,若直接问学生:“陈毅为什么为母亲洗衣服?”一年级的孩子大多只能根据课文的情节来猜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不能深刻体会陈毅对母亲的爱。如果教师从学生自身引导,如果学生的母亲病得很严重,学生会不会着急,会不会为母亲做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那么陈毅的母亲病了,他又是怎样的感受?前面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二、指导朗读,抒发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得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朗读是教师经常使用的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它要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语调、节奏,以声传情。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凝聚着作者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不满,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带着真情实感进入童话的角色,采用设计导语的引读,进而授之以渔,掌握方法。全文朗读基调是低沉缓慢的,但读到小女孩的种种幻想时,则要充满希望,读得欢快、自然,速度稍快些。同时,根据情节的变化,语气、语调也要灵活变化。此外,还可以采用个别读、轮读、自由读等多种方法,使整篇课文教学在朗读中真正体会情感,加深感受,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生,达到教育效果。
  三、让老师走进学生,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老师而对其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了圣人孔子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艺术魅力。教师与学生倾心交流,让学生在平凡的交谈中获得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四、对学困生的积极态度
  在学习中总有一些同学成绩不是很好,现代教育学者把这部分学生称为“学困生”,也就是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不能对这些学生有丝毫的歧视态度,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学生以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爱心。其实,这些学生仅仅是在学习上暂时表现出了一些困难,他们身上有许多学习之外的优点,这些可能是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所不具备的。还有,这些学生学习困难也只是暂时的,只要老师能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的成绩一定会取得较大的进步。而对于学困生的帮助,更加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总而言之,相比说教来讲,通过换位思考而引发学生对情感的感同身受更容易在学生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的引申教育则会使各种美妙的情感在学生的心灵里开出朵朵美丽的花儿。
  
  参考文献:
  [1]张万龙.刍议素质教育环境下的优劣课标准[J].小学青年教师,2001年第5期.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黄豫黔.浅论情感教育在教育中的作用[J].贵州教育.2001第8期.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一与课程实施者对话[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报道.解读语文“标准”[J].教育改革,2010.
  [6]陈江平.基础教育改革全书[J].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7]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其他文献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演变成学习动力,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发挥。反之,学习就会变成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初中 英语教学 兴趣培养      一、加强目的性教育,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人的积极性行为心理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了需要才能树立动机,有了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中的难点。本从从试着从“两眼光、四层面、三模式”来谈,以便能改进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热爱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语文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方法 层次 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文言文阅读一直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与之对应的文言文教学总被一線的教师认为是难点中的
【摘 要】从教授《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出发,思考一代名臣范仲淹两份情感表达:清秋泪与英雄泪。从理论上探讨了这位名臣不同的两个侧面,浅析了范仲淹之泪,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名臣的情怀。  【关键词】清秋泪 英雄泪    从教数年,一日教授《岳阳楼记》,一位学生突然好奇地发问:“老师,范仲淹哭过吗?”当时我脸有愠色地没有回答。但课后迫使我再度细细思考,这位一代名吏、一代名臣、一代名
“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日常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  纵观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在“平等对话”精神的感召下,激励
学习反思是学生学习过程重要一环。“反思”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指个体在头脑中对目标问题的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反思,特指学生适时回望学习的经历、及时修正学习策略、监控调节学习过程的思维过程,其最终目的促进学习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主要是指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回顾,然后自我提问反思出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不断寻求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 “乐”字明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才是作文指导的重点。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与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取得极其重要的作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消除畏难心理,使作文教学事半功倍,这正是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  一、创造和谐气氛 ,激发写作兴趣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习作氛围  传统课堂向来
摘要: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是力求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因此,本文通过巧设质疑,开展游戏活动,贴近生活,化难为易 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物 兴趣教学 激发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生物课程目标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要想
【摘要】鼓励是春雨,鼓励更是温暖的阳光。心灵的花朵也总是向着阳光开放的。老师善意的鼓励,关注的目光,真诚的话语就是“野花们”期望的阳光。我不以为我的鼓励就是“阳光”,但我可以相信我的关注确实吸引了他们的目光,让他们看到了自身的真实,并且知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努力是可以改变命运的。  【关键词】关注;鼓励;成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我做教师近二十年了,蓦然回首,觉得自己很荣幸,这不仅仅因为一
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培养语文能力的四项基本功,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到
【摘 要】文章重点分析了现阶段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帮助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出困境。  【关键词】农村中学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分析    农村中学长期以来受家长文化素质水平、应试教育、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加强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农村教育亟待研究的重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