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不出的世界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2004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世界》作为新生代导演贾樟柯的首部公映影片,充分体现出了导演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敏锐眼光和悲悯胸襟。本文试图通过对世界的外面还有世界、虚假的真实、恒久的隔膜和无尽的自欺这四个层面的分析,来探讨影片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电影理念。笔者认为,影片体现了导演对生命、死亡、孤独等一些古老而常新的人本问题的深沉思索。
  [关键词]世界 虚假 隔膜 自欺
  《世界》,作为新生代导演贾樟柯第一部获得公映的影片,在喧嚣中历经了众人褒贬不一的指点和评论之后,似乎正和其它影片一样正遭遇着被遗忘的命运。但笔者认为,年轻的贾樟柯作为一位典型的“被历史书写”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以电影的方式关注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敏锐导演,他的《世界》既是一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底层民众的生存寓言,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命运的寓言。
  影片表现的是一群飘泊在北京的底层打工族的憧憬和梦想、孤独和无助。影片刚一开始,在“谁有创可贴?”的喊声中,女主角小桃出场,她穿着演出的服装,沿着后台的走廊一路喊一路问,声音由响亮到疲惫到不耐烦,终于,在“谁有创可贴?”被她重复到第十七遍的时候,她从一个姐妹那里讨得了一块小小的创可贴,轻轻粘在了脚踝的伤口处。笔者认为,主人公这一独特的出场方式,尤其是那一长串令部分观众甚感冗长的叫喊声,就像一个隐喻,道出了整部影片的灵魂——人在旅途,就是一个不断承受创伤体验的过程,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深陷其中,躲不开也逃不掉。无疑,影片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无一不在证实和强化着这一创伤主题。
  
  一、外面的世界
  
  影片的名字是“世界”,拍摄地是在北京的“世界公园”,但对于影片中的人物来讲,“世界”究竟意味着什么?
  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忙碌、奔波和寻找……他们要寻找的,是属于自己的新生活,是“外面”的世界。生活在别处,新生活在外面的世界,幸福在外面的世界,天堂在外面的世界,这几乎就是人类的宿命。因此,农民工三赖和他的老乡“二姑娘”背着简单的行李,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小桃的前男友踌躇满志地要出国去内蒙;温州女子廖阿群矢志不渝,终于办好了签证要去法国的唐人街——梦中的美丽城寻找十年前就离开故乡奔赴外面世界的丈夫;俄罗斯女子安娜为了自己的一个梦,背井离乡来中国打工……乡下的人想进城,国内的人想出去,国外的人想进来。因为参照物不同,所以他们向往的世界也就不一样。人类啊,为什么总是生活在别处?
  其实,外面的世界始终只是外面的世界,看似你已置身其中,其实,你只是它的背景,永远都无法真正融入。就像影片刚开始,以埃浮尔铁塔为背景,一位拾荒的老人佝偻着腰背缓缓从镜头前走过。埃浮尔铁塔、曼哈顿就在他的身边,但他依然贫穷,因为他不属于这里。近在咫尺,但却远隔天涯。这是一种尖锐的对立——高耸的建筑物、渺小的人年轻的建筑物、衰老的人生机勃勃的建筑物、疲惫的人;连绵的建筑物、孤独的人。在物对人的煎熬和挤压中,世界变得面目全非,不可企及。
  三赖和“二姑娘”从汾阳来到北京,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里,在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他们成为靠出卖自己体力为生的外地民工,这是一个卑微的阶层。为了增加一点收入,“二姑娘”不顾白天的疲劳去冒险加夜班,以致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他们建造和美化着城市,城市却不惜吞没他们。这是一个物质极度富有的时代,但在众声狂欢的时刻他们却在为生计奔波。在城市对乡村的煎迫和挤压中,世界变得面目全非,不可企及。
  来自俄罗斯的安娜极其真实地代表着一个外面的世界。她告诉小桃:“我有一个妹妹,结婚后就去了乌兰巴托,从那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见面,我想等自己挣了钱就去找她,这是我的……我的一个梦。”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安娜来到了外面的世界——中国。可是,这个“世界”并不是她想象中的天堂,现实离梦想依然很远,于是她不得不做起了令自己感到憎恨的工作,和中国其他很多的年轻女子一样。小桃曾经很羡慕安娜,“你真好,哪儿都能去,能出国,多自由”,无论是外国人来中国,还是中国人去了外国。能出国,似乎总是让人羡慕的,似乎国外的世界就是自己要找的天堂,但是当小桃和安娜在洗手间里不期而遇,当她们用彼此陌生的语言却很有默契的眼神互相沟通,互相感知对方的苦衷时,她们唯一能做的只是相拥而泣。我们为了爱而寻找金钱,在寻找的过程中又不得不让自己受伤害,这好像是人类的宿命。在金钱对情感的煎迫和挤压中,世界变得面目全非,不可企及。整个世界都在哭泣中颤栗……
  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有的甚至会因急功近利而不择手段。太生为了在这块地盘上早一天混出个名堂来,开辟第二职业赚“黑钱”;安娜为了能早一天去乌兰巴托找妹妹,不惜以自己的身体作交易……但你无法用卑鄙、无耻这样的字眼来指责他们,这是生存的无奈。尊严是无价的,可他们又该指责谁呢?
  外面的世界还有世界,还有面目全非、不可企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角落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在经历和承受着同样的伤痛。
  海德格尔说,人的存在是一种“被抛”的“在世界之中的存在”,那么作为个体的生命也就成了一个不确定的存在,个人的命运也就并不是自己可以完全主宰的。正如《世界》的宣传海报上写的那样,“我们是飘一代,飘在这个世界”。小桃、太生、三赖、安娜,还有那个有钱的女老板,他们为了寻找一个梦想从遥远的家乡漂泊到这里。飘,是为了生活,飘,是为了在这个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角落,世界就是角落。但在那个似乎属于自己的角落里,他们都在无所依托地挣扎着,承受着毫无定数的命运甚至是不期而至的死亡。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也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们。人未经自己同意,未被征询而无缘无故地被抛掷在世,且不得不在世,茫然无据的承担着自身的存在。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所来,不知所去,无路可走,又不得不走,完全是一个偶然的、盲目的、荒诞的存在。
  
  二、虚假的真实
  
  《世界》中的很多场景都是假的,这是由拍摄地的性质所决定的。让真人生活在假景里面,用这样的影像来表现一种抽离感,这是导演的初衷。但这种抽离感让片中人物身上体现出很强的反讽意味。
  女主角赵小桃晚上是世界公园里的舞蹈演员,在光彩夺目的舞台上亮丽地展现自己优美的舞姿,白天她在世界公园里的游览车和飞机模型上担当列车服务员和空姐。他的前男友也开玩笑地说她是“一天一个世界”,她也曾不无自豪地称自己是“不出北京,走遍世界”,但太生要去老宋家,每天都可以“周游世界”的小桃坚持要跟他去,“天天在这呆着,都快变成鬼了”,接着,影片中出现了第一个FLASH动画,小桃身着空姐服装飞翔在天上,脸上带着终获自由后的轻 松笑容。这幅画面极好地表现了她想摆脱现在环境渴望自由呼吸的强烈愿望,同时和她“不出北京,走遍世界”的光荣口号形成鲜明对照,优雅而风光的生活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无力地掩饰着她内心世界的落寞与现实生活的贫瘠。
  小桃的男友太生一路追小桃从山西来到北京,“来北京的第一天晚上,就在这张床上,听着火车的声音我对自己说,在这个地盘上我一定要混出点名堂,让你过好日子。”这是每一个离家创业人的梦想,可他混了三年,还是一个保安,只不过多了一辆可以自由支配的面包车和一部对讲机。影片中他不时地骑着白马以一副天地英雄的姿态出现。小桃的前男友出国前来和小桃道别,他装作很热情地说,坐飞机吗?我有车,我送你……火车站更近,……就到了。廖阿群说起真正的法国城市时,成太生说,“改天去我那里转转”,“巴黎圣母院、凯旋门,法国那点玩意儿,咱那里都有。”他明明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却总喜欢以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自居。然而,这是一个英雄缺失的年代,以他卑微的社会地位,是很难真正创出一番事业的,但这种英雄情结激励着他去想方设法地创造物质财富,通过他和老宋的交往,我们可以看的出太生瞒着小桃在做一些见不得阳光的地下交易。
  “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一个世界”,这是世界公园每天都在重复的广告词。这句美丽的谎言给多少普通人带来了心理的慰籍。至于身处其中的平凡的他们,在自己小小的浪漫和虚荣心得到满足以后,有时不免产生自己拥有这个世界的错觉。“单向度的人被一种虚假意识和虚假的幸福感所支配和控制”①,殊不知,这 只是一种虚假对真实的嘲讽。在虚假变为真实的同时,真实亦成为虚假。在虚假的真实和真实的虚假中,导演表现出他对于这个世界辛酸的悲悯。
  
  三、恒久的隔膜
  
  加缪说,荒谬就产生于这种人的呼唤和世界不合理的沉默之间的对抗。是的,在这个缺少爱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爱,也许是因为人生原本是孤独和荒凉的,所以我们才更加渴望一些来自他人的亮色和暖意。但人生注定是孤独的,无论我们如何呼唤,世界却总是沉默不语,因为人与人之间永远都无法真正相通,而人类,就是在这种荒谬中承受生命的创伤。
  “二姑娘”为了早日还清欠款,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高空作业,却因意外事故摔了下来。在急救室的门口,看到二姑娘奄奄一息之间写下的字条,三赖蹲在地上失声痛哭。这里有一个整部影片中最具震撼力的镜头——三赖的哭声成为画外音,屏幕变成淡绿色,字条上的内容渐渐入画,这是一张欠单,上面清楚地写着一个个人名和所欠金额,其中最大金额是五十块钱。在我们为一个年轻生命的早逝而叹息,为一个农村孩子淳朴诚实的品质而感慨,更为生命在金钱面前的失重而深感悲哀之后,我们不能不思考人和人之间永恒的隔绝。太生对“二姑娘”不可谓没有感情,甚至我们可以说,太生对“二姑娘”的感情代表着他全部的故土亲情,然而,面对“二姑娘”无奈的命运,面对死神的步步逼近,无论他们怎样地心痛,始终都无法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他除了袖手旁观竟是别无选择。而从汾阳赶来的两位老人,那无疑是“二姑娘”的至亲,然而,片中的他们,只是面无表情地接过赔偿金,在“二姑娘”无奈的命运面前,他们表现出令人感慨万千的麻木。谁说情义无价?三万块钱,这就是当今时代乡土亲情的价格!这就是一个年轻生命的全部重量I还有什么能比年轻的生命更可贵?在这个繁华的北京城里,究竟是什么让这个年轻的孩子拿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做赌注?!难怪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无原由地“抛”到这个无根基的世界上来,生命原本就是一个偶然的存在,没有人可以预知更没有人可以驾驭。血缘至亲、乡土至亲便又如何?在亲情的隔绝中,人类只能是无奈地孤独着。
  影片中的男女总是因为相爱而互相猜疑,因猜疑而互相伤害。太生很爱小桃,但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监视着小桃的一举一动,通过对讲机和二小,他可以掌握小桃的行踪。阿牛很爱小魏,但他和太生一样,不允许小魏有丝毫的个人空间和选择自由。在他们身上,爱情成为一种权力,一种占有和控制对方的权力。
  小桃和太生是相爱的,但是却不知道对方究竟有多爱自己。因为没有彼此的完全信任,所以没有办法倾情付出,他们互相之间小心翼翼地衡量和猜度,爱情便成为一种算计,和这个世界日益由一种算计的哲学控制同步。因此,当太生终于占有了小桃的身体之后,他会告诉她,”这个世界上谁都靠不住,我也靠不住,你只能靠你自己。”无法彼此信任,这就是当代爱情!
  “世界的存在是封闭的、自在的,尽管我们在其中生活,但它对我们来讲却是陌生的。”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会在一个瞬间让你感到陌生和害怕,让你感到自己处在一个异己的不可知的世界中。当我们身处这个世界中时,我们处处受伤当我们想逃离这个世界时,我们却深陷其中。在朋友的酒会上发现了太生对自己的背叛后,小桃在绝望中陷入退避,而太生却还在无望地坚守,一场爱情的拉锯战把男女主人公导向灰飞烟灭的死亡。是殉情吗?不,是对爱与生的绝望,是人世和生命的荒凉。克尔凯郭尔曾说,人的真正的绝望有两种:“一是因不愿做他自己而绝望,二是因要做他自己而绝望”②坚持做他自己,但是一旦他的幻想破灭,一旦他意识到世界的虚无和荒谬,他就会觉的生活并不值得自己去“穷尽”(加缪语)。
  
  四、无尽的自欺
  
  当人意识到整个人生从根本上是荒诞、盲目、偶然和无意义时,当人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从根本上说是毫无存在根据的绝境中时,孤独而绝望的个人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存在呢?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做“荒诞英雄”,就像永不停息地推石头上山地西西弗;其二就是自欺。在萨特看来,自欺的表现形式有多种,自欺的第一个行动乃是去逃避它所不能逃避的,要逃脱它所是的东西。
  自欺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甚至能够是生活的正常面貌。“人们能在自欺中生活,这不是说人们就不会有突然被犬儒主义或真诚唤醒的可能,而是说这意味着一种稳定而特殊的生活风格”③。
  《世界》中,生活在世界公园里的小桃们、太生们,他们就是生活中自欺的典型。来自边远小城的身份地位和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促使着他们为自己编织一个个美丽的梦,在这个虚幻的梦里得到心灵的满足。
  影片刚开始,小桃作为世纪公园的环行旅游车上的乘务员,她在车上高兴地打电话给太生,说自己要去印度.他也自豪地告诉前男友,说自己是”不出北京,走遍世界”,事实上,她连飞机都没有坐过,甚至连一个坐过飞机的朋友都没有;她每天晚上都会在灯火辉煌的舞台上衣着光鲜地展示自己,但演出结束后她还是要回到又暗又挤的地下室。太生作为世界公园的保安,每天都穿梭在高大的建筑群之间,他还有着一部对讲机和一辆可以自由支配的面包车,他的周围布满了仿建世界名胜的微缩景观,从金字塔到曼哈顿只需十秒钟,但外在的体面依然无法改变自己身处底层的现实;其实无论是世界公园还是面包车,这些都不属于他,但是太生喜欢以主人的姿态自居,当廖小姐说要去法国的时候,太生颇为自得地对她说,到我那逛逛吧,我那什么都有。小桃的前男友要去火车站时,他也煞有介事地说,我有车,我送你去。另外影片中不止一次地出现了他骑着大白马在世界公园里巡逻的场景,这些情节都是他内心世界的自然表露。他渴望拥有,渴望强大,但是当梦想和现实还有距离的时候,他便不由自主地陷入自欺中。二姑娘的死让他在心痛之余有所清醒,他意识到无论自己编制的梦有多美丽,现实中的他其实和二姑娘的生命同样卑微。但这瞬间的清醒并不会改变他继续在幻想中生活,并不会改变他继续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他不断地击碎眼前的自欺,重新认识自己和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但是很可能还有更大的自欺在等着你。自欺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你永远都无法超越它,生命的意义就在这一不断击碎它的过程中得到显现。
  《世界》是一个人类命运的隐喻,因此,它超越时空。影片中的人物和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国度中的普通人一样,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在不确定的生命里,用自己的方式探寻、追问和承受。人为什么活着,生命、死亡、孤独和自由对个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些古老而常新的人本问题,也是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本文中,中国新生代导演涵盖目前还在争论中的“第六代”和“后第六代”“第七代”这些命名所包括的导演。纪实风格影片,是指用写实主义手法追求现实主义表达的剧情片。从理论上指向巴赞的“长镜头理论”,从流派风格上指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本文以柴伐梯尼的六原则为参照,比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中国新生代导演纪实风格电影表现手法的关系。    一、用日常生活事件来代替虚构的故事    对于日常生活事件的注重是
期刊
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中诞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极至完美。电影则是最年轻的艺术,音乐和电影的结合则成为电影音乐,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音乐已成为一种具有不可否认的艺术价值、具有自己独特规律的艺术形式,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运用各种技法、各种音乐的表现手段,使电影音乐变更加丰富多彩。钟惦斐先生说过:“电影音乐是电影的有机构成之一,是电影中一个极为活跃的因素,是空间艺术的时间走向,是故事
期刊
[摘要] 现代生活中由于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从物质上的需要向心理上的需求转化,在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时,更多地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和生活情趣的追求,而使得许多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其精神上的功能大于其实用功能,所以随着时间和人们的需求欲望不断变化,设计师的设计也应不断进行日新月异的创新。艺术设计在满足人类需求产品合理性的基础上,还应充分考虑到对人类生存及社会道德的影响充分考虑到设计与民族文化的联系;体
期刊
[摘要] 美国剧作家罗德·瑟林在美国剧坛独树一帜、著作等身,是成就了电视的“黄金时代”的激进的新生代代言人之一。他认为作家的作用就在于“使公众的艮知产生危机感”,并穷其一生以广播、电视和电影为于段对当今社会进行辛辣的批评。《防空洞》作为瑟林的众多剧作之一,是一部妙笔如刃醒红尘、揭开薄纱现人性的精品佳作。本文拟通过对该剧第二幕的文本赏析,使读者对这部剧作的精华获得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对罗德·瑟林及其
期刊
今年3月7日,韩国国务会议在一片争议声中通过了缩减电影配额制的试行令改进案,将“银幕配额制”(Screen Quota)中规定本土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国产电影的时间减半为76天。尽管此前已经有比较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此举依然在韩国电影业界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们甚至以“践踏信仰”、“反文化政变”、“忘恩负义”等激烈言辞,批评政府在民族电影文化保护政策方面的“失职”。4月1日大批抗议者前往首尔市政
期刊
[摘要] 本文从毛泽东诗词有关篇章中关于“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等内容的阐述,试论毛泽东诗词与井冈山精神的关系。  [关键词] 毛泽东诗词 井冈山精神    一、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容和核心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广大革命人民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中和血与火的革命战争中培育和发展而成的,其内容丰富博大。江泽民同志以其极
期刊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新闻传媒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闻事业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悄然形成声势的电视媒体更是在这种竞争中,加快跨越式的发展,使我们的电视业在这错综复杂的大小环境的激烈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那么电视业首先要明确它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时刻保持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尽管目前国内电视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甚至可以说是白热化的程度,但总体的变化规模还很小,从严格
期刊
[摘要]《独自等待》以一部纯粹的中国式都市青春爱情电影的姿态,在众多拥趸的热情中走进院线,建立标本。其独有的工业气质使之成为一个可复制的商业可能。本文从“都市话语”、“青春主题”、“反思与追忆”以及“真诚的心态”对文本进行了具体的工业元素分析。  [关键词]工业元素 都市精神 市场类型  《独自等待》以一部纯粹的中国式都市青春爱情电影的姿态,在众多拥趸的热情中走进院线,建立标本。其独有的工业气
期刊
电影本身的存在意义之一是尽其所能地去感动观众,带动观众思维的延伸。美国理论家苏珊·郎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普遍情感和生命的符号”。色彩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方式,往往通过对人物场景空间的色彩布局和构成、视觉气氛的渲染、画面构图的经营、色彩运动的变化使观众感受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在巧妙的运行中与观众形成对流,即观众与影片内容本身的对流,让人体验到一种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抽象主义画家康定
期刊
一、影片中“民俗奇观”的展示及其意义    纵观现、当代的华语电影,我们会发现一个极其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多的著名导演,他们的生活经历、求学过程、艺术理念等方面也许有很大的差异,但往往在展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俗奇观”方面却有着不约而同的共识。例如张艺谋、陈凯歌、李安这三位扬名于国际影坛的大导演虽然在很多方面有着巨大的不同,但仔细观看他们的代表作品,你又会发现他们在“民俗奇观的展示”上的不谋而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