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长主义角度解读《红色勇气勋章》中亨利的形象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关于《红色勇气勋章》的研究都集中在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这三大主题上。这部小说被认为将这三个主题完美地结合在一个故事中。然而,本文旨在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这一故事。小说主人公亨利在军队的经历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他经历了成长小说流派里面主人公所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战争把亨利从一个完全无辜和天真的年轻男孩变成了有经验、生命有了意义的社会人。
  尽管《红色的勇气勋章》被称为一部伟大的战争小说,但作者史蒂芬·克兰本人并没有经历过战争。克莱恩在小说中没有强调战斗,而是强调了主角亨利·弗莱明的心理状态和变化。尽管一些评论家坚持认为这部小说的结尾具有讽刺意味,而不是亨利真正的成熟,但大部分评论家仍然坚持认为亨利获得了对自己和世界的终极理解。成长小说中,主角一般情况下起初是清白的,受到外界的诱惑,迷路了,被经验教训了,最终获得了现实和适当的理解。亨利·弗莱明如何从一个单纯的男孩成长成为一个成熟男人的过程符合成长小说的特点。
  一、成长主义小说
  什么是成长小说?它不仅仅是从单纯到成熟的简单过程,还涉及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因素。“Bildungs Roman(成长小说)”是一个德语单词,德国的成长小说地位正如希腊的悲剧小说、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和法国的浪漫主义小说。然而,成长小说和这三者都不一样,并没有局限于德国,是主要的叙事流派之一。它也被称为形成小说、教育小说或成长故事。人们普遍认为,成长小说出现在18世纪晚期。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96年出版的《威廉·迈斯特的学徒生涯》被认为是成长小说文学的诞生标志。
  二、从成长主义的角度解读亨利的形象
  史蒂芬·克兰的《红色勇气勋章》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这本书于1894年以连载小说的形式首次在费城出版社出版。当时,美国成长小说受到美国神话的显著影响。克兰的《红色勇气勋章》一经出版,就受到了评论家的好评,受到读者的好评,这与他第一部小说《街头女孩玛吉》不同。它讲述了一个名叫亨利·弗莱明的士兵在美国内战中的经历。亨利怀着在军队中完成伟大事迹的希望,不顾母亲的意愿,作为一名士兵入伍。现实很快就打破了亨利的梦想,亨利逐渐感到他对战争和死亡的懦弱。在一场战争中,他因为恐惧而逃跑,在他的团获胜后,他嫉妒别人在战斗中留下来的伤口,他渴望自己也能有这样一个伤口,对他来说,伤口是勇气的象征。他最后确实得到了,但不是从敌人那里得到的。在不被别人嘲笑的欲望驱使下,亨利对于自己身上的伤口撒了谎,声称自己是在战斗中受的伤。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场战斗中,亨利逐渐克服了恐惧,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他最终获得了真正的红色勇气勋章。
  故事一开始,主角亨利·弗莱明(Henry Fleming)就回想起了入伍前的日子,他代表了一个天真的小男孩,他有着巨大的梦想,在没有任何现实计划的情况下完成自己在内战中的所作所为。亨利在战争中的经历更像是他在心理上逐渐成熟的方式。成年的過程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它涵盖了完全清白,被外面新鲜事物诱惑,遇到困难时迷路,尝试从周围环境中学习,了解自我和世界,最终走向成熟的步骤。
  在第一章中,当故事闪回亨利的家乡时,亨利被描述成一个天真热情的小男孩。他对战争的印象和描绘是基于戏剧事件。他梦想在战争中成为前线的英雄,他确实也试过几次。公众舆论、媒体和战争故事激发了亨利参军的冲动,但由于他的知识和经验,他对战争和外界的解释是肤浅和不成熟的。亨利母亲的态度并没有动摇亨利入伍的决心。他甚至不耐烦,因为他母亲试图说服他留在农场,完成他应该做的事。他希望能从母亲那里听到一些鼓舞人心的话,但他那可笑的浪漫和多愁善感的愿望没有实现。小说中写道:“当然,他在这场演讲的严峻考验下很不耐烦。这并不是他所期望的,他带着一种恼怒的神气忍受着。他离开了,感到莫名其妙的解脱。”
  亨利不顾母亲的意愿,仓促地参军。当他离开家和同学们见面时,他突然感到一种平静的骄傲。对他来说,自从他入伍以来,他已经是一名士兵了。他可以从各个方面看不起他的同龄人。他不再是他们中的一员了。他的生活将丰富多彩,令人激动,而他的同龄人仍然生活在未知和愚蠢中。他甚至注意到,一定有一个女孩迷恋上了他,这使他对自己入伍的决定更加自豪。在去华盛顿的路上,他对自己的正确决定有了更多的感觉:“他们一个站一个站地被喂饱和爱抚,直到其他年轻人相信他一定是个英雄。面包、冷肉、咖啡、泡菜和奶酪的花费是巨大的。当他沉浸在女孩们的微笑中,受到老人们的轻拍和赞美时,他感到自己越来越有力量去挥动双臂。”亨利沉浸在女孩们的微笑和老人们的鼓励中。他感到一种被信任的感觉。他认为自己有能力为这些人战斗,成为军队里的英雄。他到达军队后不久,他的梦想就彻底破灭了,这让他极度震惊。
  亨利成长离不开几个助力。第一个帮手是他的母亲,尽管他的母亲只出现在故事的开头。像许多其他家庭一样,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受到母亲从道德价值观到行为准则的影响。亨利的母亲似乎是个普通的母亲,她不允许亨利入伍,她甚至有点自私。那是因为她比亨利更了解亨利。她相信亨利的幸福在于农场生活,而不是军队生活。小说中写道:“她可以平静地坐下来,没有明显的困难,给了他许多理由,为什么他在农场比在战场上更重要。”然而,亨利和其他大多数正在经历青春期叛逆情绪的年轻人一样,不顾母亲的意愿入伍。当他的母亲知道她不能做任何事情来拯救亨利的决心去前线,她显示了她的无私,并向亨利传递了一个积极的想法。在战场上,必要的时候,亨利必须选择光荣地牺牲,而不是羞耻地苟活。作为一个母亲,她可以像许多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母亲一样,忍受这种伤痛。去战场是极为冒险的事情,但对亨利和她自己来说是一件
  正确的事情。
  第二个帮手是亨利的同伴,尤其是吉姆和威尔逊。当他第一次对自己的勇气感到怀疑时,问吉姆他会在战斗中做些什么,不管他是否会逃跑,吉姆的话稍稍安慰了他一点。吉姆回应道:“哦,也许会有一些人逃亡,但每个部队都有他们善良的一面,特别是当他们第一次受到攻击的时候……当然,如果先发生一些大的战斗,然后他们可能会留下来,像玩游戏一样战斗。但是你不能什么都赌……但是我认为他们会比一些人打得更好,如果不是比其他人更糟的话。”吉姆的死是亨利勇气和良心的另一个诱因。一方面,他对他们的敌人怒不可遏,因为他的朋友死了。另一方面,吉姆和这个衣衫褴褛的人的死迫使他意识到红色徽章的代价和他作为一名士兵应该承担的责任。威尔逊通过向亨利展示他自己的成年来影响他。战争开始时,威尔逊是一个冲动的私生子。他说话的音调很高。当亨利问吉姆同样的问题时,他非常自信。威尔逊相信他会完成他在战斗中应该完成的任务。中间,威尔逊开始担心自己的命运,丢掉了他自己不合理的信心。这就是为什么他要亨利给他的家人带信。然而,在那场战斗之后,威尔逊变得成熟了:“他不再是一个响亮的年轻士兵了。他现在有一种值得依赖的感觉。他对自己的目的和能力表现出一种平静的信念。这种内心的自信显然使他对其他人对他的一言一
  行漠不关心。”
  当然,亨利的成熟之路离不开他自己的反省和对自己的考验。在吉姆死后的另一场战斗中,他表现出了新的勇气,没有逃跑,也没有撤退。这种勇气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他对失去朋友和同伴的盲目愤怒,但至少他走得更远了。除此之外,他开始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罪恶感、逃跑和谎言。他的良心驱使他做真正的好事。与此同时,他开始克制自己。小说这样写道:“这个年轻人曾想过,自由地谴责别人对他来说是不帅的。”他试图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越来越成熟的另一个标志。亨利无意中听到指挥官们的谈话,说他的团在他们眼里是最跛脚的,他和他的同伴被认为是骡子司机。这一事实激发了他在下一场战斗中做得更好的决心,也使他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世界的规则,无论是对是错。他逐渐失去了纯真,变得越来越有经验。在接下来的几场战斗中,他确实为自己的团做出了贡献,成为一名真正的勇敢战士,尽管此时他仍然受到指挥官的评判和评论的影响。一个真正的成熟的人是一个可以面对过去的人,不管它是辉煌的还是臭名昭著的。他现在可以面对过去战斗中的表现了。他甚至觉得看到自己的记忆是一种乐趣。小说写道:“这种信念带来了一种自信。他感到一种平静的男子气概,不带感情,但有着坚强而坚强的血液。他知道,在他的向导们指出的地方,他不会再畏缩不前了。”在故事的结尾,亨利终于成熟了。他是一个能正视自己过去的人,他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了勇气,并且懂得如何过自己的军旅生活,亨利的军旅生活让他实现了他的
  个人成长。
  三、结语
  在亨利成长的道路上,他失去了他的纯真,成为一个懂得如何更好地适应他所生活的世界的老练的人,他的经历就是成长主义小说主人公所必须经历的,从成长主义去解读他的个人形象也是十分合理的。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作者简介:杨青青(1990-),女,四川泸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研究。
其他文献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在我国古代的五言诗中十分有名,就是今人也奉之为国粹。不论其入题处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是结局中意象的文化意蕴,都值得人们分析、品味、借鉴。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的名篇,虽历经千载,仍广为流传,这源于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诗歌的叙事和艺术手法方面,该作品达到了汉乐府叙事诗的高峰,特别是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出色的艺术手法,向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本
期刊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为研究对象,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具体小说及其改编后的影视为基础,阐述改编艺术的创新。  在一篇小说中,人物有着重要地位。人物是文学的生命,他们是令我们惊奇与入迷、喜爱与厌恶、崇敬与诅咒的对象。的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他们常常并不是纯粹的‘客体’。通过同化的力量,以及同情与反感的作用,他们可以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
期刊
蔡崇达的《皮囊》以类似于自传的形式,讲述了童年至青年身边的人物,从倔强的阿太、偏瘫的父亲到身边的阿小、厚朴等,各以血泪向世人展示了皮囊与灵魂的纠葛。本文拟从皮囊对灵魂的折磨、灵魂被皮囊所束缚、皮囊与灵魂的归处三方面来展现作者的追问,以进一步发现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索。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历来是文人的写作主题之一,生命是中西文学中永不褪色的主题,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众多作家对生命诠释有着特有的偏爱。生
期刊
歌剧《运河谣》是由我国国家大剧院打造的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其创作过程中既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形式,又汲取了我国民族、民间的各类音乐元素,呈现出一部既区别于西洋歌剧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歌剧作品。其经典选段《来生来世把你爱》由女主人公“水红莲”演唱,其中对于她的人设形象特点的把握是将这首咏叹调唱好的关键,所以在演绎这首咏叹调时对歌曲的理解、歌唱技巧和要求较高,需要人们在演唱之前认真地分析和
期刊
《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成名作。作者通过使用象征手法,让字母“A”在小说中有了诸多寓意。本文从字母“A”所蕴含的意义入手进行分析,希望读者能更好地欣赏小说并且能从普林的身上学到女性独立、坚强的品格。  一、作者纳撒尼尔·霍桑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祖辈都是清教徒,一直居住在新英格兰。美国的清教徒源于16世纪的英国,由于当时的清
期刊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但是作为鲁迅将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交融一起的小说,它应该是第一篇。孔乙己给人的印象是可笑的,但又是可悲的。这正体现了悲喜剧交融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深刻而强烈的审美感受。  孔乙己是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族的子弟,一个妄想借科举猎取功名而又深受其害的穷书生。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迂腐、清高的弱点。这种弱点对于那些科举成名者来说本不足奇
期刊
2018年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结果发布,宁夏女作家马金莲凭借《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脱颖而出,斩获了短篇小说奖。9月1日,宁夏作家马金莲来到银川市数字图书馆举办《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新书读者见面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写作心得。马金莲成为继张贤亮、石舒清、郭文斌之后第四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宁夏作家,也是宁夏荣获鲁迅文学奖的唯一女性作家。  一直以来,宁夏作家都在为展现宁夏形象、呈现宁夏精
期刊
随着各种后现代写作技巧与策略的辩证与批判性发展,美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创造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她在表达美国主流文化历史的同时,也强调中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体现了多元文化写作的魅力。《中国佬》是汤婷婷第二部作品,凭借其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构了一幅美籍华裔奋斗史的伟大蓝图,打破了传统小说写作模式的束缚。作品中充斥着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本文从不确定性、互文性、拼贴、大众文
期刊
《草枕》是于明治三十九年九月(1906年)发表在杂志《新小说》上的一部中篇散文体小说。小说描写了青年画家为了躲避俗世烦扰,为寻求“非人情”的美的世界而踏上旅程,在一个偏远山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整部作品洋溢出唯美而宁和之感。在这份唯美向人们传递的过程中,作品中大量使用的汉诗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夏目漱石对这些汉诗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更是在面对大量西方文明涌入日本及日本文坛仿西方潮流盛行的现象
期刊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20世纪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在赫斯顿的作品中,大多数描写的是赫斯顿的故乡佛罗里达南部普通黑人的生活,她的作品可以看成是对黑人生活和自我的宣言以及对黑人身份的肯定。她的作品主要展示了黑人文化與黑人传统,并且在多元的主题下为黑人寻找身份认同。  一、种族歧视下的黑人身份的问题  (一)美国黑人的历史传统  历史上,黑人是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并在白人私有的种植园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