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孔乙己》悲喜剧艺术交融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m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但是作为鲁迅将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交融一起的小说,它应该是第一篇。孔乙己给人的印象是可笑的,但又是可悲的。这正体现了悲喜剧交融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深刻而强烈的审美感受。
  孔乙己是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族的子弟,一个妄想借科举猎取功名而又深受其害的穷书生。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迂腐、清高的弱点。这种弱点对于那些科举成名者来说本不足奇怪,但对于苦读半生、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却仍不能觉悟的孔乙己来说,这就显得滑稽可笑了,致使孔乙己身上带有一定的喜剧性格。
  鲁迅正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喜剧性格来撕毁孔乙己身上无价值的东西,讽刺吃人的封建主义制度,同时给人对落魄、麻木的旧知识分子丑态的否定的审美愉悦。
  孔乙己的喜剧性格主要表现在现实感的丧失,造成主观和客观的背离,以致做出许多违反常态的可笑行为。这一点,他与鲁迅笔下的阿Q相似。孔乙己看不清自己所处的黑暗社会,也看不清自己所生活的冷酷势利的环境,总想用幻想代替现实,抱残守缺,自我安慰。他自然比不上店里面阔气的长衫主顾,就连外面的短衣帮也不如,然而孔乙己还是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以视清高,与众不同,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自己是个读书人。他付起酒钱来却是傲气地“排出九文大钱”,就是别人讥笑他,也只是“不回答”甚至“不屑置辩”。所有这些对现实的背离态度,陶醉于自己那迂腐麻木与孤芳自赏的思想行为,确实显得荒唐可笑。
  孔乙己具有一定的喜剧性格,但这个人物的命运遭遇带有悲剧性。人们读这篇小说似乎都有同感,对孔乙己的命运更多的还是同情。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笔者认为,孔乙己的悲剧也就在于他本身另一面所存在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在于人所共有的灵魂的毁灭以及肉体的毁灭。小说中,作者对孔乙己持否定态度,但人们从中不难看出鲁迅对这个人物所抱有的同情,小说总是尽可能地挖掘这个人物身上的善良的东西。
  孔乙己独“向孩子说话”,不厌其烦地教“我”写茴香豆的“茴”字,给孩子们分发自己少得可怜的茴香豆,由此可见孔乙己的诚恳和善良。另外,那在咸亨酒店里“从不拖欠”的品行,似乎也有一份可敬。孔乙己是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长大的,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这也就必然注定他悲剧的命运。残酷的封建制度造成了社会的森严等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同是热衷科举的人,成功者与失败者是天渊之别。失败者孔乙己就如处在“地狱”,并且因为生计的“偶然偷窃”遭受到令人伤心的肉体摧残,况且凶手竟是爬上仕途的丁举人。由此可见,孔乙己的悲剧是深刻的社会悲剧,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揭露了毒害人们灵魂的封建科举制度和吃人的封建制度。
  在《孔乙己》中,喜剧和悲剧是结合在一起的,是水乳交融的,从整个小说来看,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是一个人物的两个方面。从其表现方式来看,孔乙己断腿前一部分喜剧因素是外露的,而悲剧因素是潜藏的。在这一部分里,孔乙己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肖像、“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偷书窃辩的语言、“颓唐不安”的神态、小孩面前的迂腐气等,无不带有喜剧色彩,并且反复写到七八次众人的笑声,更加强了喜剧气氛的渲染,但不难看出孔乙己的潜在的悲剧命运。小说在孔乙己刚出场就刻画了他的穷愁、挨打和懒惰的老书生的穷酸相。“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就暗示着孔乙己的不幸。另外,关于孔乙己历来的境遇的插叙,“好喝懒做”“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也是作为一个伏笔,为下文悲剧的形成作照应。人们从众人哄笑的反面更可以看出,这是加速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冷漠、势利和虚伪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断腿以后的那一部分,悲剧气氛不断加重,而喜剧色彩逐渐淡化。
  小说到这里,先是环境气氛的渲染,“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在这样的环境下让断了腿的孔乙己出场,再加以更加凄惨的肖像描写,同前文形成对照,预示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到来。他这回来到咸亨酒店,神色“颓唐”,说话也不“十分分辩”,只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令人伤感和同情。他是“用这手走来的”,而且“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简直催人泪下。但是作为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家鲁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麻木不仁和至死不悟的思想性格并没有放弃他无情的嘲讽、撕毁。孔乙己即使到了被打断了腿的惨境,还要用手慢慢地走到酒店去喝酒,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却仍在瞒和骗中偷生,自欺欺人,并以腿是“跌断”的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然,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他穷困落魄终生的原因。
  小说到这里已不只是幽默,更多的是深沉的悲愤。这种感情冲破了喜剧的外壳,震动着读者的心灵。人们在初读小说的前一部分时确实会不自觉地同“众人”一樣笑着孔乙己,但是看到小说的尾声时,再也不能附和“众人”的笑声。相反,却从这些笑声中更加同情主人公的遭遇,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跟孔乙己一样麻木而无人情的咸亨看客,以致国民的遇弱。因此,孔乙己的悲剧气氛在这“不会感到别人肉体上的痛苦”,以及也不会“感到别人精神上的的痛苦”(《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的笑声中得到了加强。
  由此可见,《孔乙己》具有悲喜剧因素交融的艺术特色,其喜剧性的撕毁与悲剧性的“毁灭”共同作用于读者的审美意识,加强了读者的反思,从而对作品所产生的现实意义有深刻的认识。
  (南昌市第五中学)
其他文献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审美的认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国西北地区,美术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对美术教育不重视、课堂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教学的理念滞后等原因,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小学美术的低迷状态。笔者通过走访等多种调研形式,对固原市小学美术教学发展的状态做出分析,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小学美术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
期刊
当下,中职学校幼教专业对于学生美术方面的培养标准偏低,绘画能力的培养停留在结业时绘画的技能证考试上,未为学生提供真正意义的与岗位对口的儿童绘画模拟教学课程,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教学能力较弱,自我认同低,无法符合用人单位的职位需要。因此,在对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方面,中职学校应该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应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幼师,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储备力量。  本文以中职幼
期刊
生长在南国  我对山有特殊情感  可这群北方汉子  也酷爱青山  把自己最得意的产品  起名《山牌》  山脚下还悠然地开掘一条小河  难道他们也爱青山的雄伟挺拔  青山的俊秀伟岸  记得三十年前  也是这群汉子  呼啦啦从齐鲁平原赶来  四十二码、四十四码的胶鞋  踩得贵州高原的腹部  有些疼痛和震撼  当龙头山闻惯大葱韭菜的香味  当堰塘坎听懂俺们俺们的乡音  一幢幢高楼开始从他们手掌崛起  一
期刊
隐藏的记忆 伴随撩人的酒  伺机攻破了我 身体的每一道防线  直抵心脏 毫不客气地将它反复揉搓  时间仿佛定格 在那条熟悉的街道  两个背影 纯真中透着几分成熟  街道还是原来的街道  身边的人却变了  曾经的诺言 现在看来  每一个字 都好像是一个笑话  说是笑话 笑着笑着  我却泪流满面  春 风  春风是最多情的  丝丝蜜语甜出嫩绿的芽儿  阵阵暖流荡漾了满池春水  在阳光下 泛起幸福的涟漪
期刊
团聚的时光昙花一现  家的余温烘烤着亲情  母亲的慈爱还没看够  年糕的余香散发着  缠绕在家的四周  沉浸在烟花的吉祥里  春节的味道剥去一层  又一层  家 只是春节的客栈  用几天的光阴  装满团聚的脸  是一件宣泄牵挂的道具  我们把欢声笑语  放进家里  把酸甜苦辣投掷他鄉  家啊 你是一个时间上的名词  没有永恒的主题  风雨飘摇的岁月  我靠什么维系你的思念  脚步一刻也没停止  我
期刊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在我国古代的五言诗中十分有名,就是今人也奉之为国粹。不论其入题处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是结局中意象的文化意蕴,都值得人们分析、品味、借鉴。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的名篇,虽历经千载,仍广为流传,这源于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诗歌的叙事和艺术手法方面,该作品达到了汉乐府叙事诗的高峰,特别是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出色的艺术手法,向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本
期刊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为研究对象,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具体小说及其改编后的影视为基础,阐述改编艺术的创新。  在一篇小说中,人物有着重要地位。人物是文学的生命,他们是令我们惊奇与入迷、喜爱与厌恶、崇敬与诅咒的对象。的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他们常常并不是纯粹的‘客体’。通过同化的力量,以及同情与反感的作用,他们可以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
期刊
蔡崇达的《皮囊》以类似于自传的形式,讲述了童年至青年身边的人物,从倔强的阿太、偏瘫的父亲到身边的阿小、厚朴等,各以血泪向世人展示了皮囊与灵魂的纠葛。本文拟从皮囊对灵魂的折磨、灵魂被皮囊所束缚、皮囊与灵魂的归处三方面来展现作者的追问,以进一步发现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索。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历来是文人的写作主题之一,生命是中西文学中永不褪色的主题,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众多作家对生命诠释有着特有的偏爱。生
期刊
歌剧《运河谣》是由我国国家大剧院打造的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其创作过程中既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形式,又汲取了我国民族、民间的各类音乐元素,呈现出一部既区别于西洋歌剧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歌剧作品。其经典选段《来生来世把你爱》由女主人公“水红莲”演唱,其中对于她的人设形象特点的把握是将这首咏叹调唱好的关键,所以在演绎这首咏叹调时对歌曲的理解、歌唱技巧和要求较高,需要人们在演唱之前认真地分析和
期刊
《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成名作。作者通过使用象征手法,让字母“A”在小说中有了诸多寓意。本文从字母“A”所蕴含的意义入手进行分析,希望读者能更好地欣赏小说并且能从普林的身上学到女性独立、坚强的品格。  一、作者纳撒尼尔·霍桑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祖辈都是清教徒,一直居住在新英格兰。美国的清教徒源于16世纪的英国,由于当时的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