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枕》中夏目漱石的东方审美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remour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枕》是于明治三十九年九月(1906年)发表在杂志《新小说》上的一部中篇散文体小说。小说描写了青年画家为了躲避俗世烦扰,为寻求“非人情”的美的世界而踏上旅程,在一个偏远山村的所见所闻所思。整部作品洋溢出唯美而宁和之感。在这份唯美向人们传递的过程中,作品中大量使用的汉诗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夏目漱石对这些汉诗的巧妙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更是在面对大量西方文明涌入日本及日本文坛仿西方潮流盛行的现象时表达了自己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反抗与谴责,向广大日本人民重新推崇了以中国文化影响为主要特点的独特东方之美。
  一、汉诗中夏目漱石所憧憬的超脱世俗的世界
  夏目漱石自幼喜爱汉学,14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籍,毕生创作汉文诗两百余首。另外,其“漱石”之笔名便是取自中国《晋书·孙楚传》中“漱石枕流”的典故,可见汉诗在夏目漱石一生中的重要地位。《草枕》中,青年画家为寻求“非人情”之旅而来到那古井温泉,这个地方山峰如倒扣的水桶般矗立,松柏成林,云雀长鸣,油菜花一望无际,一切宛若脱离尘世的“非人情”天地那般。所谓的“非人情”是一种超越道德或人情的境界,是超脱世俗的一种出世境地。夏目漱石以自己所喜好之诗为例,对自己所追求的“非人情”作了以下定义:“我所喜好的诗并不是那种鼓舞世间人情的东西,而是放弃俗念(即使是暂时的也好),能用远离尘世的心境而咏出来的诗。”这种诗并不是夏目漱石凭空想象出来的虚幻之物,而是真实存在的,符合作者所好的便是中国汉诗:
  “令人欣喜的是,东洋的诗歌里有从世间解脱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只这两句便把完全忘却了酷暑的人事之光景表现出来了。既不是窥伺东家的女孩,也不是南山上有亲友在做官,超凡脱俗达到了脱离人世的让利害得失付诸东流的境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只区区二十字就充分建立了别样的乾坤。”
  在于超脱世俗的心境中而咏出的汉诗之中,被夏目漱石首推崇的便是陶渊明和王维的诗作。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引自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中国隐逸诗人之宗。他所生活的魏晋时期是在短短200余年历经7次改朝换代的乱世时期,在对社会不满与失望的情况下,他高呼“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离去,从此归隐田园。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开辟了田园诗派,以纯朴自然的语言描绘了恬静、高远拔俗的田园风光,展示出清新自然、超凡脱俗的自然之美。这首诗完美地把陶渊明采东篱之菊,眺望南山,观傍晚归巢之鸟儿的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现出来。
  夏目漱石正是在陶渊明的诗中寻得了自己所憧憬的那超脱世俗的诗情。他引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悠闲自在、恬静淡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再有夏目漱石对王维禅诗《竹里馆》的引用: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素享有“诗佛”之称,其诗风清新淡远、自然脱俗,诗作常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这首诗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夜静人寂、人景相融的境界,整诗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作者更是将其评价为“只区区二十字就建立了别样的乾坤”。由此可知,夏目漱石所追求的正是这种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于超脱世俗的天地间逍遥自在,与自然同醉同乐的境界。
  陶渊明和王维诗中涌现出的这种远离尘世、清新脱俗的诗境,是夏目漱石印象中真正的诗情,是他赖以迷恋的真正美感。而这恰恰是东方文明的体现,是中国精简锤炼的汉诗背后所蕴藏的独特东方之美。面对这种美感,作者这样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强烈愿望:“我想从大自然中直接吸收陶渊明、王维诗中的意境,即使是暂时的也好。”
  二、夏目漱石的汉诗作
  在描述自己对“非人情”世界的憧憬时,除引用陶渊明和王维诗作以明志外,夏目漱石在《草枕》中也有独自创作的名为《春日独坐》的汉诗。
  青春二三月,愁随芳草长。
  闲花落空庭,素琴横虚堂。
  蟏蛸挂不动,篆烟绕竹梁。
  独坐无双语,方寸认微光。
  人间徒多事,此境孰可忘。
  会得一日静,正知百年忙。
  遐怀寄何处,缅邈白云乡。
  这首汉诗的节令为二三月,正是易触及诗人敏感神经的“春愁”季节。所以,作者似乎是受到时令影响,仿汉诗“离恨恰如春草,行更远还生”之意,咏出“愁随芳草长”。诗中的“芳草”“闲花”“空庭”、“素琴”等词语,是汉诗中表达清幽、闲寂之景象常用的意象。其中,“素琴”更是与陶渊明有着很深的渊源。《宋书·陶潜传》有这样的记载:“潜,不解音声,而备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不难看出,“素琴”是陶渊明于田园中不可缺少的怡情物件之一,夏目漱石似乎正是领悟到了这一点,借此来想象出自己静坐时的惬意、怡然自得。对汉诗中这些意象的娴熟运用,充分表达出作者迫切希望摆脱世俗纷扰的心情,同时诗中意象与日本的大好春光相结合,也向读者铺陈了一幅古香古色的画卷,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东方别具一格的诗意美感。
  在自己终得汉诗作后,夏目漱石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即便诗中没有提到木瓜,没有提到海,只要能表现出自己的感觉,那便足够了。”这一语可谓是道出了作诗的精髓所在,即:诗作不求华丽,不求标新立异,也无目的性的束缚,而是恰符那时那地那景那情、人景交融而相映成趣的感觉,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代诗人们所说的“诗感”。归结起来,这仿佛正是东方审美区别于西方审美之处。以作者提及的绘画为例,西方文明钟爱于追求露骨的肉体美,善工于技巧,将裸体画展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这样的人物形象看起来纤毫毕现,异常逼真,却会让东方文明哺育下的作者感觉“粗俗”。究其缘由,是因为这些画作失去了东方文明所追求的“韵味美”,而这种韵味美强调的便是一种诗意感觉,是作者面对松竹林立、静谧宁和的那古井而吟出“空山不见人”的自然;是作者面对身着振袖和服在暮色中踱步,与落樱相映成美,尽现华丽姿态的那美小姐而不自禁发出的“银烛金屏坐碧堂”“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惊叹;是作者每每泡温泉,便会忆起白乐天的“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愉悦。
  如果说陶渊明和王维笔下那超凡脱俗、空灵宁静的境界是夏目漱石理想中的东方美感的体现,那么其在那古井所作的汉诗以及其陶醉于自然中而情不自禁吟出的汉诗句则体现出了东方文明的另一种美感——人与自然的相依相融、和諧共生。这种人与自然得以共醉、得以共长生的境界不同于现实世界中使东篱采菊、眺望南山、琴啸竹林都沦为人们幻想的现代文明,它代表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情怀,是以中国文化引导下的东方文明的智慧和审美的完美体现。
  三、结语
  以上就《草枕》中夏目漱石对陶渊明和王维两人诗作的引用及夏目漱石个人所作的汉诗进行了探讨。不难发现,陶渊明和王维笔下描绘出的那清幽脱俗的世界便是夏目漱石的憧憬所在。在自己所作的汉诗中,夏目漱石又娴熟运用汉诗中的唯美意象,勾勒出诗情画意之卷,进一步表达出自已愿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愿望。这种超脱世俗的诗意世界及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自然情怀便是夏目漱石内化于心的东方美的体现,是在当时日本大肆宣扬西方现代主义的背景之下,其所表达出的对充满美感的汉诗为代表下的东方文明的认可与推崇。
  (天津外国语大学)
  作者简介:高启美(1992-),女,山东济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其他文献
隐藏的记忆 伴随撩人的酒  伺机攻破了我 身体的每一道防线  直抵心脏 毫不客气地将它反复揉搓  时间仿佛定格 在那条熟悉的街道  两个背影 纯真中透着几分成熟  街道还是原来的街道  身边的人却变了  曾经的诺言 现在看来  每一个字 都好像是一个笑话  说是笑话 笑着笑着  我却泪流满面  春 风  春风是最多情的  丝丝蜜语甜出嫩绿的芽儿  阵阵暖流荡漾了满池春水  在阳光下 泛起幸福的涟漪
期刊
团聚的时光昙花一现  家的余温烘烤着亲情  母亲的慈爱还没看够  年糕的余香散发着  缠绕在家的四周  沉浸在烟花的吉祥里  春节的味道剥去一层  又一层  家 只是春节的客栈  用几天的光阴  装满团聚的脸  是一件宣泄牵挂的道具  我们把欢声笑语  放进家里  把酸甜苦辣投掷他鄉  家啊 你是一个时间上的名词  没有永恒的主题  风雨飘摇的岁月  我靠什么维系你的思念  脚步一刻也没停止  我
期刊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在我国古代的五言诗中十分有名,就是今人也奉之为国粹。不论其入题处比兴手法的运用,还是结局中意象的文化意蕴,都值得人们分析、品味、借鉴。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的名篇,虽历经千载,仍广为流传,这源于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在诗歌的叙事和艺术手法方面,该作品达到了汉乐府叙事诗的高峰,特别是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出色的艺术手法,向来为读者所津津乐道。本
期刊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为研究对象,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以具体小说及其改编后的影视为基础,阐述改编艺术的创新。  在一篇小说中,人物有着重要地位。人物是文学的生命,他们是令我们惊奇与入迷、喜爱与厌恶、崇敬与诅咒的对象。的确,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以至于他们常常并不是纯粹的‘客体’。通过同化的力量,以及同情与反感的作用,他们可以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
期刊
蔡崇达的《皮囊》以类似于自传的形式,讲述了童年至青年身边的人物,从倔强的阿太、偏瘫的父亲到身边的阿小、厚朴等,各以血泪向世人展示了皮囊与灵魂的纠葛。本文拟从皮囊对灵魂的折磨、灵魂被皮囊所束缚、皮囊与灵魂的归处三方面来展现作者的追问,以进一步发现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索。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历来是文人的写作主题之一,生命是中西文学中永不褪色的主题,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众多作家对生命诠释有着特有的偏爱。生
期刊
歌剧《运河谣》是由我国国家大剧院打造的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歌剧”,其创作过程中既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形式,又汲取了我国民族、民间的各类音乐元素,呈现出一部既区别于西洋歌剧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歌剧作品。其经典选段《来生来世把你爱》由女主人公“水红莲”演唱,其中对于她的人设形象特点的把握是将这首咏叹调唱好的关键,所以在演绎这首咏叹调时对歌曲的理解、歌唱技巧和要求较高,需要人们在演唱之前认真地分析和
期刊
《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成名作。作者通过使用象征手法,让字母“A”在小说中有了诸多寓意。本文从字母“A”所蕴含的意义入手进行分析,希望读者能更好地欣赏小说并且能从普林的身上学到女性独立、坚强的品格。  一、作者纳撒尼尔·霍桑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小镇,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祖辈都是清教徒,一直居住在新英格兰。美国的清教徒源于16世纪的英国,由于当时的清
期刊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但是作为鲁迅将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交融一起的小说,它应该是第一篇。孔乙己给人的印象是可笑的,但又是可悲的。这正体现了悲喜剧交融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深刻而强烈的审美感受。  孔乙己是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族的子弟,一个妄想借科举猎取功名而又深受其害的穷书生。他的身上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迂腐、清高的弱点。这种弱点对于那些科举成名者来说本不足奇
期刊
2018年8月11日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评选结果发布,宁夏女作家马金莲凭借《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脱颖而出,斩获了短篇小说奖。9月1日,宁夏作家马金莲来到银川市数字图书馆举办《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新书读者见面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写作心得。马金莲成为继张贤亮、石舒清、郭文斌之后第四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宁夏作家,也是宁夏荣获鲁迅文学奖的唯一女性作家。  一直以来,宁夏作家都在为展现宁夏形象、呈现宁夏精
期刊
随着各种后现代写作技巧与策略的辩证与批判性发展,美籍华裔女作家汤婷婷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创造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她在表达美国主流文化历史的同时,也强调中美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体现了多元文化写作的魅力。《中国佬》是汤婷婷第二部作品,凭借其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构了一幅美籍华裔奋斗史的伟大蓝图,打破了传统小说写作模式的束缚。作品中充斥着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本文从不确定性、互文性、拼贴、大众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