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艺术兼备的新时代的解构主义简约美学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yuq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设计要像《伊索寓言》,简约却不简单。简洁得设计更有力量感,如语言一般言简意赅,它的表达语言不需要多余繁复得装饰来多做说明阐释,光光剪裁、线条营造的立体主义构成,就足以说明一切。Lang时装的风格极具创造力,集质朴、基本、现代于一体,用极具现代感的剪裁手法进行解构主义基本元素的重组。
  关键词:解构主义;极简主义;都市风格;少即是多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06-2
  90年代中后期是Helmut Lang的全盛期,如果说Lang打了个喷嚏,整个时尚圈必然为之震颤。他就是以这样的一种方式颠覆时尚圈的桎梏。对于许多人来说,伴随别致的白色服装和线条明快的裤套装,Lang的精心设计定义了20世纪90年代的极简主义。Lang以一种近乎清教徒式的手法及风格料理他的服装设计,不需要任何花纹来渲染,也不需要任何撞色来引人注目,没有配饰,几乎就是清一色的净色系,设计师一开始就用这么平淡与直接的方式坦陈他对于极简主义的偏爱。黑色为主色,另加米黄、深蓝,偶尔一点红,简约得不得了;但他的追随者,尤其男性顾客,皆由衷地欣赏那份不在乎常变常新的简约。
  这位天才“极简大师”Helmut Lang出生在奥地利,并在奥地利实践自己的服装理想,并且后来搬去纽约,得以与美式现代简约设计亲密接触,他认为时装是另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时装界不会因为他的悄然引退,而忘记了这位“奥地利剪刀手”“简约大师”带给我们的独特的艺术审美和超然的见解。
  一、极简主义——Helmut Lang的简约美学
  极简主义其实是90年代女装的重要特征。Rick Owens的极简主义是哥特式的层叠街头带点不羁的味道, Gareth Pugh的极简主义是可穿着的雕塑,而Lang带给我们的是理性与艺术兼备的新时代的解构主义简约美学。
  极简主义是人本主义的,我们相信服饰是依附于人的。极简主义简洁而不简单。它是精致的,它的简洁背后凝聚着耗料费时的过程。Lang的品牌,一直都含有"极简"的元素,但是极简的背后往往隐含着不简单的剪裁功底和技艺,包括面料与服装的融合度等等,服装界人士也一致认为Lang的服装简约而不贫乏,他的创新,并不像Christian Dior的John Galliano以及被GUCCI网罗的Alexander McQueen般的华丽与丰富,反而致力于细微的细节当中,化繁为简。最重要的是他的设计注重剪裁、和布料的选用。从他设计的牛仔裤到香水,你都能感觉到他独特的风格魅力。Lang的时装艺术实现了建筑师密斯·凡德罗的“less is more”的设计理想。“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不需要任何花纹来渲染,也不需要任何撞色来引人注目,没有配饰,几乎就是清一色的净色系,Lang就用这么平淡与直接的方式坦陈他对于极简主义的偏爱。
  二、“奥地利剪刀手”的都市美学
  Lang将奢华布料和后朋克式复合面料极富创意和大胆的结合,并配以简约的设计,营造出一种瘦削的都市美感风格。无论他的男装或女装都闪耀着奇异的光彩:在暮色笼罩的昏暗的城市灯影下,炫目的金属质感和透明平滑的层叠感融为一体,低调地挑战着传统剪裁的服饰。
  三、剪裁和新科技面料的完美契合
  简洁的服装,借助面料本身清晰度与不透明感、黯淡无光和光泽感、丝质平滑感和塑料硬度感的对比,使时装结构复杂化而可视化并不复杂,以一种娴熟的、严谨的剪裁,减弱了朋克感,孕育了一股成熟的、不容忽视的优雅,使得lang几乎成了明星式的人物,他的简约而略带朴素的风格在时装界独树一帜,具有标志性的辨识度。这使他成功地融入20世纪90年代的时尚舞台。
  Lang大胆采用直接裁剪整套服装的方式,时装的线条干净利落,却完全依赖成熟而高超的剪裁技巧。砍掉繁复的线条需要更加繁复的工艺支持,更何况他喜欢在衣服上挖洞钻孔。Lang巧妙地掩藏起他服装的斧凿痕迹,却让具有一定敏感度的人爱不释手。并且高超地裁剪技艺借助廉价和奢华面料的组合营造一种别致的感觉,朋克风的服饰打破常规,Lang执着于开发新的面料,对面料的直觉一直处于时装领域的最前沿,在他的设计中常常加入了很多非天然原料制造的高科技面料,如采用以一种闪光的PVC面料设计的香烟裤和三粒扣的夹克搭配贴身的紧身T恤。革新面料在男装中也普遍采用。Lang还收集到许多灵感元素,并推动了女装和更细分化的服装之间面料的交融,90年代早期,以可视性的线迹、分层的安哥拉背心搭配分体的衬衫解构紧身上衣,增加了时装本身的流行性。他的设计也善于利用净色调表现时尚大都会般的穿着,惯用黑色外加烟灰色的衬衫套装、外套,再加上皮料交相呼应、一气呵成。例如以一条上好皮料制成的领带搭配套装,为整个系列带来了不同的层次,也特别突显领口的位置。他设计的套装以低领位、两扣、单扣套装表现居多,大衣外套以双排扣较抢眼。
  四、未来主义超现代感
  Lang的系列还有另一种同一模式:未来主义城市制服,在此模式上,积极开发服装基本的款式、面料以及颜色,将品牌推入一个新的领域。他的设计风格源自对逝去的某种追溯,但精髓始终具有某种绝对的超现代感。Lang说:“与其花时间去处理过去,我更想要去把我的精力都用在创作新事物上面。”
  Lang的设计诠释了90年代,他自己认为自己只是从设计的根本原素:外型,质料及颜色出发而已,以精选华丽的质料剪映出都市的美感。他明白时装本身就是一个节奏快速的行业,而潮流本身更是短暂。虽然他倾向用人造质料,但他却比所有人更先一步将以天然质料混合使用。尽管Lang从引退之后,已经不再重新操刀服装设计这个领域,但是那犀利干练清爽的都市风格,仍旧影响着下一季。


  五、理性地解构主义
  Lang固执地把自己的服装定义为“无原型服装”,他压根对服装史没兴趣。他的每一剪刀都纯粹为构图而考虑,2005年春夏,他仍延续个人擅长的极简基调与解构主义,合身剪裁、修长线条、独树一帜的搭配,展现相当强烈的个人风格。以黑,白,灰及咖啡色为主,焦点款式包括以灯芯绒布作图案的针织背心及裤子配饰,暗条子格子纹西装款外套及镶有铁钮扣的直身裤子。另外还有令人趋之若鹜的花卉图案白色裤子。并巧妙地将简约概念与时尚感融合,成为极具Lang式代表风格的设计。正如Lang先前所说的海军、航海灵感,但是如何玩出不变的优雅与极简风格,才是Lang的特色所在,而这也正是他每季令人心生爱慕的原因。将T恤或西装上衣的右边袖子全部剪掉,换上拼接皮革的相异材质袖子,袖口、衣领、无袖背心、颈部与肩膀,全都缝贴上细长布条,勾勒出大师对于人体线条的剪裁意念:“所有的部分都可以调整改变,惟独结构永远必须坚持。”


  六、King of Minimalism
  Lang的作品通常都极度精致,尽管精致不代表繁复,没有一丝一毫多余的毫无意义的剪裁与装饰。所以,现当下我们依然会怀念Lang那意义深远的见解,时尚产业缺少独到的见解和复古时尚周期愈来愈短已经愈发的明显。除了他的布料技术和结构对比的实验外,很明显实验室出生的闪闪发亮的纺织品以及高科技的摩擦,充斥着每一季而时不时带给我们惊喜。但是它也可能引发一场争论,这位奥地利设计师把高级时装里的一切都导入了时尚和艺术的世界,这才是真正的“King of Minimalism”(简约之王)。
  作者简介:
  孙馨璐,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空间环境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建筑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壁画在跨越墙面空间载体的同时,正逐步显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新时期艺术特征。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壁画与现代建筑环境的相互影响,以此来探讨现代壁画艺术的诸多新时代特征及时代发展维度。  关键词:现代壁画;现代建筑;新时代特征;时代维度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刘乐君,2003年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副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艺术学院陶瓷设计教研室主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挪威卑尔根国立艺术学院访问教师。
期刊
摘要:“婴戏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盛极一时的题材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其属于风俗画类。“婴戏图”是画家通过描绘古代儿童玩耍及节日活动的场景,来展现社会风俗面貌和儿童的生存状态的一类绘画题材,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社会、文化、历史信息。鉴于参与创作的人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婴戏图”不仅体现出多样的绘画特色和艺术风格,更加包容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婴戏图”在宋代时期数量之多、技法之高,是其他时期所无法比
期刊
摘要:大体上讲中国的当代艺术风潮始于20世纪90年代,而中国大陆的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也起步、发展于这个时期,而要探讨当代艺术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大陆电影之间的联系,本文以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为例显得恰到好处。  关键词:当代艺术;传统文化;大陆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45-1  一、什么是现代艺术,什么是传统文化  (一)
期刊
摘要:情景喜剧在中国电视网络中越来越火热,热播的情景喜剧大受观众们的喜爱。而对于美国和中国的情景喜剧来说,两个国家所生产的情景喜剧存在着差异,无论是播出时长、形式还是故事内容和人物角色设计,都有着各自的处理方式。  关键词:情景喜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54-2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荧屏出现了第一部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
期刊
摘要:游戏的主要功能是在人们休闲时提供娱乐的作用,设计者为了迎合玩家的兴趣爱好、满足玩家的游戏需求而不断创新,赋予游戏新的表现形式。随着新媒体艺术以及影视动画的发展,数字游戏中出现的新媒体艺术以及影视动画越来越精彩,并且使游戏更好地迎合了玩家的审美观念,依赖于影视动画设计的数字游戏已经成为游戏中的主力军。  关键词:新媒体;影视动画;数字游戏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期刊
摘要:图像学以帕诺夫斯基的“历史的重构”与贡布里希的“方案的重构”为主要研究代表,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历史流传下来的艺术品的认识方法进行解读,给后世欣赏者提供一种新的认识方法。而这种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电影中,电影制作者利用图像的本身意义及衍生的意义不断进行重复和演绎,以深化电影的主题。电影《狼狈》和《蝙蝠侠》即借用了图像学。  关键词:图像学;电影;解读;圣母;蝙蝠侠  中图分类号:J905 文
期刊
摘要:话剧《枫树林》展现了一个村官在生命末期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与反思。该剧通过对比呼应、以小见大、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直面错误、勇于担当、勤于奉献、踏实工作的村官形象,并引人思考信念、自省之于人生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枫树林》;追问;反思;信念;价值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81-2  话剧《枫树林》撇开了从正面去表现村官的
期刊
摘要: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通过分析六道轮回的独特情节和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可以发现该小说的主题是揭示出一个以月亮为圆心的圆形流散。  关键词:《生死疲劳》;圆形流散;月亮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80-2  一、流散与圆形流散  一般来说,流散这个词在英文中最初具有贬
期刊
摘要:歌剧《王昭君》在上海诞生,却鲜为人知,因为其还处在新兴格局的萌芽期,却因充满了诗性的表达而富于美感。歌剧《王昭君》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学,以歌剧的形式表达,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的交融,为中国歌剧的文学诗性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本论文从剖析民族歌剧《王昭君》剧本的文学诗性入手,对中国的音乐与文学的交融进行探索。  关键词:歌剧《王昭君》;文学诗性;剧本创作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