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创造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jun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空间环境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建筑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壁画在跨越墙面空间载体的同时,正逐步显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新时期艺术特征。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壁画与现代建筑环境的相互影响,以此来探讨现代壁画艺术的诸多新时代特征及时代发展维度。
  关键词:现代壁画;现代建筑;新时代特征;时代维度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9-2
  人们一直认为,壁画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演变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是一个不断进步变化的过程,这种进化规律在冥冥之中指引壁画的不断前进发展。伴随着时代进步,技术革新,国内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需要新的壁画形式来印证时代进步与现代化发展,公众需要新的公共艺术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自我精神世界的需求。
  一、休戚与共——现代壁画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
  现代壁画的题材内容与创作形式受限于现代建筑空间环境,建筑空间环境强化了现代壁画的存在意义。无论是现代壁画亦或是现代建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的实用功能,设计风格,精神体现都是壁画创作前期需要面对的重要因素,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壁画要考虑的初衷。因此,现代壁画在题材内容,材料选择,样式风格等方方面面,本质上利用的是用有限的墙面延续“无形的空间”,彰显的是现代建筑艺术的外在功能和内在属性,两者之间具有交融合一,休戚与共的关系。
  二、化实为虚——现代壁画的装饰职能与精神至上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作为介入大众公共空间视线的现代壁画艺术,现代壁画艺术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去形写神,化实为虚,从物化形象过渡到抽象维度,从装饰主义过渡到精神至上,从单纯的物理空间需求上升到精神层次的开发。进入20世纪以来,新时期的建筑“品质”影响着新时期的壁画水平。
  (一)从装饰主义过渡至装饰职能
  从古至今,我们所发现的大多数壁画作品无一不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壁画艺术最突出的新时代特性就是与建筑空间结构协调一致,近乎成为建筑设计初衷的一部分隐形结构。1892年,作为芝加哥学派运动的灵魂人物——沙利文在《建筑中的装饰》中指出:“装饰从精神上是一种奢侈,它并不是必需的东西”。壁画的装饰本质属性对建筑空间环境的意义和影响正在发生质的改变。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壁画受现代建筑“形式追随功能”“装饰革命论”“有机建筑思想”等思想理论的影响,逐步以多样化的方式活跃在现代建筑空间环境中。英国文化学者拉斯金认为:“装饰是建筑艺术的主要部分,但是装饰必须出自于建筑的内在本性或社会目的的呼唤,必须与结构相一致。”现代壁画要实现其自身存在价值,就必须服务于建筑本身所固有和凸显的目的和意义,而不再是一味的“锦上添花”。这也就表示:现代壁画要从外在形式的美化转变成建筑内在结构的装饰化,才能被建筑空间环境所接纳,并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同时转变成建筑环境“无形的空间”,从而融入其中;其次才是壁画作为独立存在意识的本身审美属性。现代壁画艺术正逐步从过去单纯性的装饰主义过渡到精神性的装饰职能中来。
  (二)从视觉愉悦上升至“绝对”精神
  阿伯特·奥利埃说:“壁画艺术是精神性的产物,因为它唯一的理想就是表现精神”。现代壁画超越了以往壁画的诸多限制,“墙面”不再成为其唯一依附载体,观者也不再是仅仅从视觉感知上单纯直接的感受壁画的艺术的魅力及审美享受,现代建筑空间环境赋予了它更多地自由和内涵。现代壁画对形式语言的关注已超越了对壁画表达内容的关注,这是在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和预料的。屹立于美国曼哈顿的大型油彩笔画《无题(曼哈顿)》是女性艺术家乔治亚·奥基芙的壁画作品。基于特殊氛围和展示需要而创作的壁画作品把抽象的精神性提升至新的艺术层次。现代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作用必然是升华物化的建筑空间环境,从建筑墙面的限制逐渐融入至建筑空间和建筑结构本身的层次,并使其上升至一种“绝对”精神性的高度。从实质性的墙体壁画转变成精神性的建筑结构,这是以往壁画所不具备的新时代特性。
  三、别有天地——现代壁画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当下社会的壁画发展状况来看,现代壁画艺术的价值与意义已不仅仅是“文以载道”这样简单直白,现代壁画越来越受到人民大众的的喜爱和评论。在经济快速增长,文化发展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现代壁画成为承载大众公共需求,精神期盼的标识。现代壁画跨越了美术造型学科和艺术设计学科的方方面面,学科交叉性日益凸显,其新时代的诸多特征也逐步体现出来:多元化的发展维度,多样化的材料表现,多层次的精神传达这些壁画的发展趋势印证了我们这个时代,并成为这一时代的独特标记。
  (一)多元化的发展维度
  现代壁画的发展与艺术史的嬗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纵观西方现当代艺术史,从最早的新艺术运动至后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装置艺术、观念艺术、大地艺术……现代壁画发挥着它那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性,其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多重性及不确定性日趋凸显。西班牙壁画的“返璞归真”,前苏联壁画的“激流勇进”,墨西哥壁画的散发着芬芳的民族“泥土”,美国壁画的“加州的阳光”,日本壁画的“冥顽却又能适应激烈的革新”……多姿多彩的壁画语言构成了当今现代壁画的时代精神和多元化的发展维度。
  (二)多样化的材料表现
  德国美术理论家及建筑师塞姆波认为:“艺术视觉的发展倾向正被艺术家所使用的材料所限定,材料的革新产生了艺术风格的变化。”现代壁画家普遍重视壁画创作观念对现实空间尺度和建筑材料和谐关系的正确把握。选对材料对壁画创作的成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壁画的创作材质划分,多样化的材料表现为:传统颜料、丙烯、油彩、玻璃、漆、陶瓷、金属、石材、纤维、塑料、多媒体等现代科技产物的近乎所有可利用的一切。以日本经典陶瓷壁画吉川正道的《渚》为代表的大型室内公共场所壁画为例,制作壁画的技艺水平较之以往的传统壁画更为现代,陶瓷材料的正确运用也恰到好处,格调朴实,含蓄隽永,不拘泥于传统,不沉迷于形式,创作者鲜明的艺术情感融入到了陶瓷语言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城市化发展,建筑新材料的研发运用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阶段,新材料的变革引发新的建筑理论和建筑实体的变革,现代建筑不再是功能主义至上,而是通过运用各式各样的新型材料,力求把建筑设计成体积庞大的“雕塑作品”,并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凝固的艺术”。现代壁画通过不同材料的运用,正一步步的融入建筑空间,成为建筑荣辱与共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乎使人无法真正区分哪些是建筑空间的物化存在,哪些是壁画的精神延续。
  (三)多层次的精神传达
  “物质是光线的自我消耗,人类是不可度量的居所”——《静谧与光明》谈及建筑的“精神”,我们总会认为是难以捕捉,无法明确定位的存在。壁画作为建筑精神的物质化存在,它具有多层次的精神传达表现,其精神化的意义并不是单独纳入壁画本身,而是使壁画创作在空间本质属性中成为意义上的一种独立象征,这种象征表现在壁画之外就应经获得独立和自由的存在了。
  每个时代的伟大的壁画家都是那一时代的伟大的原始诠释者。如果我们希望探索更广阔的艺术世界,一个包括了难以捕捉却又真实存在的世界,一如具有“绝对”创造力和革新性的建筑师、壁画家和艺术家,那么我们必须抛开一切阻挡前进探索脚步的“束缚”,从生命本质出发,把握时代脉搏,探索壁画艺术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杨晓康.现代壁画艺术及其装饰风[J].清华大学学报,2005,(07).
  [2]岑沫石. 现代壁上艺术的新方向和新语言[J].上海工艺美术,2006,(02).
  [3]刘海波. 论城市建筑形态的公共艺术化[J]. 现代装饰,2011,(01).
  [4]王其钧. 壁画空间论[J]. 中央美术学院学报,1991,(01).
  [5][美]约翰·罗贝尔著,成寒译.静谧与光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段之芹,女,山东淄博人,南京艺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壁画。
其他文献
尹石(笔名:南乡子),汉族,1953年12月生于洪泽湖畔。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南京印社理事。东南大学和江苏大学兼职教授,江苏省文联委员。  先生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及古典文学。60年代末即学艺于扬州,主攻中国画兼习书法篆刻。师承扬州画家王板哉先生。擅长写意花鸟,兼作山水。以墨竹、紫藤、鹰等题材为其特长,尤以“江南一竹”名世。传统学养深
期刊
李林洪(笔名牧石),1942年出生于江西樟树市,1966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现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
期刊
摘要:刘三姐的传说,是我国南部著名民间故事之一,它早在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便有提及,明清的地方史志和私人著作亦有或详或略的记载,在近现代,广西、广东、香港、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的壮、瑶、苗、汉、侗诸民族中均有流传。关于她的形象,在文字记载和民间传说里往往有几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本文以当代作家王小波的文学作品《歌仙》与民间传说相比较,去分析刘三姐作为不同形象不同阶级时所进行的斗争,发掘文学作
期刊
李菊生,1944年生,江西人,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期刊
陆军,1948年出生,上海人,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城雕创作设计资格证书持有者,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雕塑协会会员。
期刊
摘要:女性作为社会学中的一种文化属性,有着特殊的理论构建与思想体系,与各方面相互共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视角。在舞蹈的世界中,女性以肢体的表现与情感的表达更与舞蹈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形象。本文以古典舞《庭院深深》和现代舞《也许是要飞翔》为切入口,在对二者进行比较的同时,也将古典舞与现代舞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进行类比,旨在分析古典舞与现代舞对女性形象表现的不同之处,从而为今后更好
期刊
熊钢如,1941年出生,江西丰城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选评委,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终审评委,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陶协陈设艺术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西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景德镇画院副院长,珠山画院院长,景德镇瓷画研究院院长。
期刊
吕锋平,国家工艺美术师,先后毕业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现为江苏省徐悲鸿研究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师从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鲍志强先生,作品多次获金奖并被扬州博物馆等多家机构收藏。
期刊
占勇,1972年出生,江西景德镇人,毕业于景德镇市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现为江西工艺美术师,景德镇高级陶瓷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
期刊
摘要:本文旨在对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两者演唱方法的探讨,阐述这两种唱法在歌曲处理上的异同,同时借由美国经典作品《Summertime》的两个版本为例子,由各个层面分析这首歌的演绎方式。同一首歌曲,关声唱法和通俗唱法分别在发声方法、咬字吐字、情感表达这三点上的异同,为它注入了两种灵魂,使得歌曲不仅被喜爱流行音乐的听众接受,同时也得到美声唱法听众的认同。  关键词: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歌唱方法;比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