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呐喊〉自序》的教学设想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site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在1922年的12月3日写就了《〈呐喊〉自序》,在这篇自序中他回忆了自己的思想变化的过程,尤其是“五四”革命以后的思想演变,这为《呐喊》这本小说集的产生提供了很好的缘由。在《呐喊》中一共有14篇小说,在高中语文中一共收集了三篇,分别是高中一册中的《药》、高中三册中的《阿Q正传》、高中四册中的《狂人日记》。通过对上述作品的学习,高中的学生再来学习《〈呐喊〉自序》可以加深对这些作品的认识,归纳出鲁迅作品的特点;而通过学习《〈呐喊〉自序》后对理解这几篇文章又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呐喊〉自序》的教学要进行积极的设计和设想。
  鲁迅早期的思想在《〈呐喊〉自序》中有很好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讲解这些,把鲁迅的思想演变弄清楚,让学生了解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在弃医从文的过程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知道鲁迅在年轻时候的伟大抱负。对鲁迅思想阶段的划分和区别,学生可以不需要了解这么多。
  通过对本文的通篇阅读,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在班级上进行自由讨论。在《〈呐喊〉自序》中,主要由两个段落组成,教师可以针对性的提出这样两个问题:首先,鲁迅先生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因为在这个序中作者一开始就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些梦想到底有没有结局?其次是题目的拟定,为什么鲁迅先生把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命名为《呐喊》,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鲁迅先生重点回忆了自己年轻的两个梦想。在最开始的时候,鲁迅是把当医生作为自己最初的梦想,在文章中是这么写的“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个梦想主要是体现了救国救民的一个愿望。鲁迅先生的另一个梦想就是创办一个杂志《新生》,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来拯救国人,这是一个提倡新文艺的梦想。这两个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都已经失去了梦想的光泽,逐渐破灭,鲁迅先生是这么描述梦想的破灭的,“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随着梦想的破灭,鲁迅先生就感觉到了巨大的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重点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过程。从鲁迅先生其他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家庭其实是很富裕的,但是后来逐渐的没落,后陷入了困顿,鲁迅先生于是感慨到“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为了入世,鲁迅先生决定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放弃稳定的家庭生活,打破常规,不管别人的看法,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是从家乡到了南京求学,后又从南京东渡日本。“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周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鲁迅先生刚到日本时写的《自题小像》,里面充满了他的抱负和热忱,这就是他学医的动机所在。但是当鲁迅先生在一个新闻影片里看到中国人是作为“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时,他感觉到了学医已经不能救治国人了,也不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因为“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先生的一个梦想由此而破灭了,尽管当时他已经在仙台医专学医有两年时间了,导师藤野也对他不错,但为了拯救更多的国人和民族的利益,他还是决定弃医从文了。在鲁迅先生的选择出发点中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全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考虑的。
  在第二段落里,鲁迅先生主要是写了自己的理想破灭之后,经过整整十年的寂寞生活后,由于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又重新燃起希望之光,在文章中有一段鲁迅先生与金心异的对话,就是反映了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期待。从此之后,他就彻底摒弃了自己那种颓废的状态,全面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之中,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斗士和旗手。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就是比喻了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中国的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根深蒂固。而为了突破这种黑暗和根深蒂固就要不断地去唤醒更多的人们自觉的抵制,才能打破牢笼和摧毁铁屋子,于是鲁迅先生才把小说集的名字定为《呐喊》。“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如是说。鲁迅先生为时代的呐喊是出自内心的一种使命感,是“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一些人物的描写就是为了替这些阶层的人们进行呐喊,如孔乙己、闰土和阿Q等,一方面鲁迅先生对这些人物悲哀,另一方作者希望通过对社会病痛的揭发,来唤醒人们对推翻黑暗社会的勇气。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写作目的和态度,鲁迅先生才能够把积累很多年的心中的革命激情奔涌出来,通过笔端形成激荡人心的文字。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先生便全心全力的进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四年之后便结集成了小说集《呐喊》。
  在学完本文之后,在教学上应该还布置学生写一篇读后感,通过《〈呐喊〉自序》中提供的材料,在鲁迅先生的这两个梦想中寻找一个突破点,“弃医从文”和“文艺的呐喊”,让学生深刻领会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和思想的激变。从鲁迅先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艺的呐喊”,可以了解到鲁迅先生如何从落寞、孤寂转变为激昂、振作的过程。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尽可能地把鲁迅先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以此来展现鲁迅先生高尚的精神风貌。通过练习写作,学生对鲁迅小说的深层次含义会理解的更深。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历经了重大的历史转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富足小康。
英语科目是中学阶段学生必学的科目,伴随着学生由小学进入初高中,英语学习的要求与难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英语语篇理解与认知难,已成为师生普遍的共识。因此,加强对中学英语语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那么,老师应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才能使英语语篇教学更有效呢?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及教师走出英语语篇“教”与“学”的心理困惑呢?  1. 语篇教学的原则  英语语篇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很多人对语篇教学的概念、
一、对儿童错误资源的积极开发。二、重视培养孩子的反省功能。 First,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erroneous resources. Second, attention to cultivate c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博大精深的系统工程,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在新形势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把企业思想工作推上一个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独二代"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现象。与"独一代"相比,"独二代"凸显出更多的特质,这种变化无疑为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剖析"独二代"特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它集直观、形象、多样、趣味性于一身,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一、以媒为辅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具有好奇、易动、乐于参与的特点,采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正好适应他们这个特点,使他们兴趣盎然。利用多媒体使语文课中的抽象文字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义,在“情境中教学”,可以诱发情感,促进感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具有全球心态和国际视野,同时还要有宽厚的学科基础以及细分化的专业特长。为此,本文利用问卷、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行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大多实行的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毕业生业内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我国旅游
新型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实现师生互动。身为地理教师,如何在枯燥的地理知识教诲中互动调控。
【摘 要】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这是因为通过高质量的预习,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深入且全面的印象,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更好的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找到更好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预习,掌握提升预习质量的方法,这些做法能够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