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诵读吟咏,初步感受语言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1)范读。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磁带,更可以找一些播音大师的原声朗诵。范读的过程能够把诗文中的神情、理趣、韵味,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传达出来,让学生获得美感,对文章产生兴趣,有利于进一步学习。(2)学生自读。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重在体会,学生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化成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眼、口、耳、心并用,多种感观参与,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3)指导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读出激昂,委婉处读出委婉,悲愤处读出悲愤,愉快处读出愉快。这个过程更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二、激发想象,总体把握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阅读必然会有思维的参与,学生独立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一直起重要作用。不能把语感和语文知识对立起来,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语感起主要作用。
如果在阅读时字字句句都要经过思维的反复推敲,都要运用语文知识一一分析,好像到处是荆棘,到处是陷阱,我们就无法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阅读既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也是语感实践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感觉在自己实践中成为了理论家。语感不但在自己的实践中可以成为理论家,还可以成为艺术家。语感教学较之语文知识教学,显然要困难得多。因为语文知识教学一般不需要心灵的参与,它有标准答案;语感教学就不同了,一定要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想象,从总体上去把握文章。如果缺乏总体感知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泰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
三、咬文嚼字,深度品味语言
语感是一种立体感觉,语音准不准,用语当不当,句子通不通,语感强的人一听就听出来了,但这只是语感较为浅层的一面。语感是一种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实质上它就是人的情理感。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是曾说,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编者和作品之间的平等对话。查对引语是否原文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的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对训练语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中一段对话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水生嫂追问水生实情——“怎么了,你?”“你总是很积极的。”“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表现了水生嫂温柔体贴、聪明稳重,识大局,明大义,爱丈夫,更爱祖国的性格特点。同时,夫妻话别中通过水生个性的语言——“会上成立一个区小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的后面!”塑造了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爱妻子,鼓励妻子思想文化不断进步的革命战士形象。通过分析这几个重点的语句,人物的形象便突现出来了。经典的分析字词句,使学生领会其妙处,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去品味作品语言的情趣。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剖析、点评,指出其精妙所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语感。
总之,语感虽然与先天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无法改变的,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它对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整个素质教育的精神。(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读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1)范读。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放录音磁带,更可以找一些播音大师的原声朗诵。范读的过程能够把诗文中的神情、理趣、韵味,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缓、急传达出来,让学生获得美感,对文章产生兴趣,有利于进一步学习。(2)学生自读。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重在体会,学生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化成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眼、口、耳、心并用,多种感观参与,有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一目十行的速读,得鱼忘筌,得意忘言,主体所感知的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句、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实际上就是指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3)指导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读出激昂,委婉处读出委婉,悲愤处读出悲愤,愉快处读出愉快。这个过程更有利于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
二、激发想象,总体把握语言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材料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阅读必然会有思维的参与,学生独立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一直起重要作用。不能把语感和语文知识对立起来,因为在阅读过程中语感起主要作用。
如果在阅读时字字句句都要经过思维的反复推敲,都要运用语文知识一一分析,好像到处是荆棘,到处是陷阱,我们就无法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阅读既是心灵感悟的过程,也是语感实践的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感觉在自己实践中成为了理论家。语感不但在自己的实践中可以成为理论家,还可以成为艺术家。语感教学较之语文知识教学,显然要困难得多。因为语文知识教学一般不需要心灵的参与,它有标准答案;语感教学就不同了,一定要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想象,从总体上去把握文章。如果缺乏总体感知的观念,就可能一叶障木,不见泰山。不能真正理解作品,也难以养成丰富的语感。
三、咬文嚼字,深度品味语言
语感是一种立体感觉,语音准不准,用语当不当,句子通不通,语感强的人一听就听出来了,但这只是语感较为浅层的一面。语感是一种丰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实质上它就是人的情理感。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实质上它是心灵的感觉。
叶圣陶先生讲到语感训练是曾说,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可见语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并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情契合,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编者和作品之间的平等对话。查对引语是否原文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咬文嚼字,考究某个字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微言大义”,仔细琢磨精彩的句子、段落的妙处及其蕴含的艺术魅力,对训练语感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中一段对话描写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水生嫂追问水生实情——“怎么了,你?”“你总是很积极的。”“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表现了水生嫂温柔体贴、聪明稳重,识大局,明大义,爱丈夫,更爱祖国的性格特点。同时,夫妻话别中通过水生个性的语言——“会上成立一个区小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的后面!”塑造了一个爱祖国、爱家乡、爱妻子,鼓励妻子思想文化不断进步的革命战士形象。通过分析这几个重点的语句,人物的形象便突现出来了。经典的分析字词句,使学生领会其妙处,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去品味作品语言的情趣。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剖析、点评,指出其精妙所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语感。
总之,语感虽然与先天遗传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无法改变的,它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为人们所掌握。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它对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符合整个素质教育的精神。(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