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 沟通 感悟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chonghuan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6~78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學情分析】
  本课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分数表示的条件和方法:条件是必须平均分;方法是先看一共平均分成了几份,分母就是几,再看要表示的是几份,分子就是几。从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的一次发展。因为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了以后,每份里的物体一般都可以用整数表示它的个数,学生利用分数表示时就会感到不习惯。每份的个数与每份在整体里的关系不再是同一个数,这就构成了认识分数的难点。
  【教学目标】
  1.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掌握将多个物体看作整体“1”并平均分后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
  2.通过类比、迁移,进一步理解分数产生的条件和表达方法,拓展原有认识,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在联想、概括、推演中,体会数学的丰富,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
  知道无论是分一个物体还是一些物体,只要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都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设计思路】
  1.找准起点,旧知同化新知。
  找准学习起点,是实现有效甚至高效教学的前提。对于本节课来说,学生在理解“把由若干个物体组成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这个整体中的一份”虽有点困难却具备基础,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表示其中的一份”的知识。因此,本节课基于这样的现实,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着手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以旧知同化新知,展开有效教学。
  2.构建模型,沟通前后联系。
  数学是模式的科学。分数也有其特定的数学模型,可以用符号和图示来表示。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发展和完善,说发展是把以前一个图形或物体发展成把一些物体或图形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说完善是不管是以前的一个物体或图形还是本节课的多个物体或图形,在本质上都可以看成把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本教学设计结合两个例题的教学,通过不断地改变整体的数量来凸显分数的意义,最后再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让学生深刻地把握分数意义的本质。
  3. 加强操作,感悟数学知识。
  应该说,知识不是“教”会的,而是通过“教”的传递,学生在使用中有所感悟,并加以领会掌握的。对于分数意义的理解,我在做教学设计时,没有让学生停留在静态的观察、分析图示的层面,而是让学生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和内化分数的意义,学会使用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的结果。这样就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了数学学习过程,能够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分数的意义和本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师:瞧,谁来了!同学们都知道猴子爱吃水果吧。要把1个苹果分给4只小猴吃,怎样分才公平呢?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的猴妈妈分苹果的问题,一方面强调平均分,因为平均分是用分数表示结果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显示:每只小猴分得一个苹果的[14]。)
  师:[14]是一个什么数?你们怎么想到[14]这个分数的?
  指出:每只小猴分到4等份中的1份,我们就用[14]来表示。
  (板书:[14])
  [设计意图:借助一个苹果,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一只猴子分得的1份,唤醒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已有认知,突出分子和分母的意义以及用分数表示平均分结果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与思维层面的铺垫。]
  二、顺势展开,组织迁移
  1.分苹果。
  师:猴妈妈开始分第二盒苹果了。大伙儿想想,为了分得公平,她也会怎么分呢?
  (显示每个小猴也吃到这盒苹果的[14]。)
  (让学生到前面对着8个苹果图演示自己的分法,并在图中画出相应的分割虚线。)
  2.做比较。
  师:(显示分1个苹果和分8个苹果的图示)咦,第一次分了一个苹果,第二次分了8个苹果,总数不一样,为什么每只小猴吃的苹果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发表各自的观点进行思维碰撞,初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平均分一个整体,其中的1份也用几分之一表示。]
  三、深入推进,凸显重点
  师:现在我们来分12个苹果。如果我们还想表示这盒苹果的[14],想一想,你能试着分一分,再表示出来吗?
  (学生完成后,电脑显示虚线平均分4份的过程。)
  师:看来不管是一个苹果,还是一些苹果,只要将它们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
  四、回顾反思,突破难点
  师:回顾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我们是从哪些情境中认识几分之一的?通过这些例子,你对认识几分之一有什么体会?
  小结:通过把1个、8个、12个都平均分成4份,知道可以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五、组织练习,强化本质
  1. 基本练习。
  (1)填一填,说一说。
  让学生独立填空。
  完成后,再进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填的,是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交流并呈现结果,选择左面两个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结果都是[14];
  观察第二行小方块,让学生说说:都是8个小方块,为什么平均分后每份表示的分数不一样。
  说明:从上面的练习可以进一步看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利用基础性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掌握用几分之一表示一个整体中1份的方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相机呈现富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以突出学习内容的本质,不断提升思维水平。]
  2. 拓展练习。
  用分数来表示下列图片中的涂色部分。
  3. 发散练习。
  (1)看分数,先分一分,再涂一涂,表示相应的分数。
  (2)看图形,先分一分,再涂一涂,写出所表示的分数。
  六、总结全课,畅谈收获
  师:在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到生活中做个小观察家,看看我们身边有哪些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吧。
其他文献
曾国藩关于读书有一句精辟的言论:“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读书宜精宜熟。”我于2008年前后参加了教育理论读书班,算是真正开始“读书”,而不仅仅是“看书”了。  我最初阅读的是三本教育理论书籍:《给教师的建议》《教学理论》《静悄悄的革命》。对这三本书,我更在意的是有深度的浸入,并付诸实践,与当下、与自我、与教学现场发生积极联系。从此,我开始享受到了“教师的专业阅读”。  苏霍姆
期刊
教学内容:《青铜葵花》第九章(大草垛)  目标设定:  1.学习体会“置若罔闻”、“无动于衷”等成语的意思及在具体语境下的表达作用。  2.熟读小说结尾部分,感受语言文字的隽永,诗意醇浓。  3.感受青铜的执着,对葵花的深厚情谊,深化情感教育。  指导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世界上最动人的一刻是读书时皱眉的刹那。我们展开书页,其实是在走进作家的心田,去赴一个不见不散的约会。前不久,我们一同阅
期刊
【设计理念】  语文是一门诗意浪漫的学科,应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唤醒儿童的游戏兴趣,在实现教育使命的同时,让适合儿童心性的诗歌走进课堂;在获得语言发展的同时,让游戏独特的活性价值发挥出来,这种游戏精神的自主调节功能将不断滋养儿童的精神世界。美国诗人、插画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诗歌幽默而富有童趣,将其引入课堂,语文课因自由、平等、轻松而附加了更多边际价值,让儿童精神得到了关照。  【教学目标】  1.正
期刊
【摘要】文本再構是基于教材、结合所教对象、具有情境和灵魂的教材二次建构。在Story time板块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旧知串联、改变文本形式、拓展文本、深层渗透等文本再构方式,丰富语篇,提供语境,优化输出,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文本再构 语篇教学  小学英语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源泉。教师在教材中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加以适当的取舍和调整。译林
期刊
我们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展言语智能。言语智能即是言语的智慧与能力,而言语智慧就是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來的表达机智、表现艺术以及丰厚的人文素养、人文底蕴。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提出教学要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这个核心目标,让语文课堂把教学重心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言语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
期刊
【摘要】“感受性阅读”作为新的阅读方法,与以理性分析为主的阅读方式相对应,更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把握和感受。本文从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内涵、实施策略、读教学价值三方面阐述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感受性阅读教学 实施策略 教学价值  感受性阅读是使学生从“鉴赏者”的阅读思维转变为积极构建“解读者”阅读思维的方式。它纠正的是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分析、轻内化,重评判、轻构
期刊
【摘要】“补白”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常用方式,对挖掘文本深层内涵,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有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补白”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将“补白”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补白”的概念界定和其价值入手,著重梳理出常用的“补白”形式,进而提出“精准选点”“巧抓时机”“把准深度”的具体实践原则,以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补白  一、
期刊
【摘要】建立和运行学校发展共同体是近年来促进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一种新样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小学、唯亭实验小学、跨塘实验小学、娄葑学校四校共同体通过理念融合、优势互补、分层互助等举措,促进了联动发展,也为学校协同发展提供了一份可复制样本。  【关键词】学校 共同体 合作 发展  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学校之间办学理念的交流、管理经验的分享、学校文化的影响、优质资源的互用等形式
期刊
【摘要】“全语文”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于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及以后的发展,其特点是“全”。只有从全语文的视野出发,发挥语文学科的全价值,即生长性价值、熏染性价值、慧智性价值,才能使语文课程目标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落实。  【关键词】全语文 文本的全价值 原生价值 教材价值  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材的层面,不能只是教师经验主义的产物。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否适切?这是我们必须经常审思的问题
期刊
【摘要】本文将以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的Culture time板块的教学为切入点,从板块的内容、教师的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教师对这一板块的理解和解读,最终通过对比教学的人文性这一核心目标,力求找到教学Culture time这一板块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 人文性 中西方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从五年级起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