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木板的厚度忽略不计;接头处忽略不计……这样说是为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忽略”一词却应该慎用。
日前,听一位教师执教《凡卡》(人教版第十一册)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凡卡的生活里没有快乐,他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在欺负他,虐待他,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仔细读读课文第8自然段,看一看凡卡周围都有哪些人,对他进行了怎样的虐待?
(学生读课文后回答 )
生:老板揪着凡卡的头发,拿皮带揍他。
生:老板娘拿鱼嘴戳凡卡的脸。
生:伙计们捉弄凡卡,令凡卡遭老板的打。
师:也就是说凡卡经常挨打。
生:老板他们不给凡卡吃饱饭,每天只是一点儿面包,稀粥。
师:凡卡还天天挨饿。
生:他们叫凡卡睡在过道里,一定很冷。
师:凡卡一定会挨冻,也许还会有蚊虫叮咬。总之,老板、老板娘、伙计们没有一个给凡卡一点关心,给凡卡一点儿温暖。可见,凡卡周围所有的人都在虐待凡卡。
(此时,有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师:你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老师,我觉得还有一个人在虐待凡卡 。
(师疑惑,同学更是不解)
师:谁呢?
生:小崽子,老板的小崽子。
师:(略有停顿)噢,老板的孩子,他还很小,还不能够对凡卡进行虐待。在这里,我们姑且忽略他。
(学生悄悄坐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上述案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且敢于表达,而教师的处理不能不说有些武断。应该说,教师的问题“看一看凡卡周围都有哪些人,对他进行了怎样的虐待?”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思考。但是当学生有了独特的阅读发现后,教师不但没有抓住孩子思维闪光处,反而武断地以“忽略”结束了此环节的教学。
思考一下:“小崽子”对凡卡真的一点伤害都没有吗?凡卡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要摇那个摇篮,不是因为那个“小崽子”吗 ?虽然他还不能像老板、老板娘那样亲自动手虐待凡卡,难道他的哭闹不也是对凡卡的一种折磨吗?虽然他是无知的,不是主观的,这不更能说明凡卡周围所有的人,甚至连无知的婴儿都在找凡卡的麻烦吗?其实这正是作者写作上的高明之处。也许正是这个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读懂了作者的用意,但却没被教师珍视。难道这个“小崽子”真的可以忽略吗?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五彩池》一课。教师打出了一组五彩池的精美投影片,让学生充分体会五彩池玲珑多姿、鲜艳多彩的特点,感受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同学们的脸上都陶醉着神往的表情。就在这个时候,一只小手高高举起。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五彩池里可以游泳吗?”
这无疑是往平静的湖里扔进了一颗石子,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感兴趣,有的已经在下面轻轻地讨论起来了。教师一愣,可能没想到学生会在课堂上提这样的问题,好好的,怎么会想到游泳了呢?不过那位教师稍作思考,便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看来大家都很感兴趣,那我们就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起来研究一下五彩池究竟能不能游泳?”教室里立刻又安静了下来,同学们一个个又专心致志地阅读起课文来了,几番思索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一个意外的提问:“五彩池可以游泳吗?”成了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的疑问在课堂上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解答疑问的过程成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交流,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其实,这位教师可以轻松找个理由把这个问题忽略掉,“不可以在野外游泳,不安全”“不能破坏美好的环境”等,但这些都没把学生引到文本中。教师抓住了这个本该“忽略”的问题,生发了一个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文本的新问题。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动态”与“生成”是其鲜明的特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课前预设的文本方案必然会“遭到”源自互动的强劲挑战。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其课堂反馈必然丰富而复杂。每一节课,教师的精心预设是必然的,而能够及时、恰当把握生成才是精彩的。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具有个性化的感悟,并选用相关策略挖掘其潜在资源,使得其成为一个值得研读的问题,这样不但弥补了自己备课的不足,还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阅读的兴趣,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亦是肯定和赞许。如案例中的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学生的不同感悟,把它变成一个可探究的问题:“老板的‘小崽子’那么小,是否能够虐待凡卡呢?同学们不妨再来认真读一读这部分,考虑这名同学的见解是否有道理。”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其实能够体会出“小崽子”(在夜里哭闹,不让凡卡睡觉。)从另外一个方面对凡卡造成了虐待。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是必然的。因此,教师即便是平等中的“首席”,也不能武断地、轻易地说“忽略”。
日前,听一位教师执教《凡卡》(人教版第十一册)一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凡卡的生活里没有快乐,他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在欺负他,虐待他,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师:仔细读读课文第8自然段,看一看凡卡周围都有哪些人,对他进行了怎样的虐待?
(学生读课文后回答 )
生:老板揪着凡卡的头发,拿皮带揍他。
生:老板娘拿鱼嘴戳凡卡的脸。
生:伙计们捉弄凡卡,令凡卡遭老板的打。
师:也就是说凡卡经常挨打。
生:老板他们不给凡卡吃饱饭,每天只是一点儿面包,稀粥。
师:凡卡还天天挨饿。
生:他们叫凡卡睡在过道里,一定很冷。
师:凡卡一定会挨冻,也许还会有蚊虫叮咬。总之,老板、老板娘、伙计们没有一个给凡卡一点关心,给凡卡一点儿温暖。可见,凡卡周围所有的人都在虐待凡卡。
(此时,有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师:你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老师,我觉得还有一个人在虐待凡卡 。
(师疑惑,同学更是不解)
师:谁呢?
生:小崽子,老板的小崽子。
师:(略有停顿)噢,老板的孩子,他还很小,还不能够对凡卡进行虐待。在这里,我们姑且忽略他。
(学生悄悄坐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上述案例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且敢于表达,而教师的处理不能不说有些武断。应该说,教师的问题“看一看凡卡周围都有哪些人,对他进行了怎样的虐待?”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阅读、思考。但是当学生有了独特的阅读发现后,教师不但没有抓住孩子思维闪光处,反而武断地以“忽略”结束了此环节的教学。
思考一下:“小崽子”对凡卡真的一点伤害都没有吗?凡卡每天晚上都睡不好,要摇那个摇篮,不是因为那个“小崽子”吗 ?虽然他还不能像老板、老板娘那样亲自动手虐待凡卡,难道他的哭闹不也是对凡卡的一种折磨吗?虽然他是无知的,不是主观的,这不更能说明凡卡周围所有的人,甚至连无知的婴儿都在找凡卡的麻烦吗?其实这正是作者写作上的高明之处。也许正是这个学生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读懂了作者的用意,但却没被教师珍视。难道这个“小崽子”真的可以忽略吗?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五彩池》一课。教师打出了一组五彩池的精美投影片,让学生充分体会五彩池玲珑多姿、鲜艳多彩的特点,感受五彩池的美丽与神奇。同学们的脸上都陶醉着神往的表情。就在这个时候,一只小手高高举起。
师:“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五彩池里可以游泳吗?”
这无疑是往平静的湖里扔进了一颗石子,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都感兴趣,有的已经在下面轻轻地讨论起来了。教师一愣,可能没想到学生会在课堂上提这样的问题,好好的,怎么会想到游泳了呢?不过那位教师稍作思考,便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看来大家都很感兴趣,那我们就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起来研究一下五彩池究竟能不能游泳?”教室里立刻又安静了下来,同学们一个个又专心致志地阅读起课文来了,几番思索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一个意外的提问:“五彩池可以游泳吗?”成了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学生的疑问在课堂上得到了满意的答复。解答疑问的过程成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个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生的思想得到了交流,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高,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其实,这位教师可以轻松找个理由把这个问题忽略掉,“不可以在野外游泳,不安全”“不能破坏美好的环境”等,但这些都没把学生引到文本中。教师抓住了这个本该“忽略”的问题,生发了一个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文本的新问题。
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建构共同成长的过程,“动态”与“生成”是其鲜明的特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课前预设的文本方案必然会“遭到”源自互动的强劲挑战。学生由于已有的经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其课堂反馈必然丰富而复杂。每一节课,教师的精心预设是必然的,而能够及时、恰当把握生成才是精彩的。如果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具有个性化的感悟,并选用相关策略挖掘其潜在资源,使得其成为一个值得研读的问题,这样不但弥补了自己备课的不足,还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阅读的兴趣,对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亦是肯定和赞许。如案例中的教师完全可以抓住学生的不同感悟,把它变成一个可探究的问题:“老板的‘小崽子’那么小,是否能够虐待凡卡呢?同学们不妨再来认真读一读这部分,考虑这名同学的见解是否有道理。”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其实能够体会出“小崽子”(在夜里哭闹,不让凡卡睡觉。)从另外一个方面对凡卡造成了虐待。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是必然的。因此,教师即便是平等中的“首席”,也不能武断地、轻易地说“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