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有效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教师如何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问题因素,通过多种渠道诱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借助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获得对文本的理解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以下结合教材,阐述本人对高中语文“问题导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一、善用问题,激活课堂
  1.读题发问。这样的问题切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在阅读时会将思维集中到文本关键处,围绕问题开展有效探究。如在教学《认识自我》这一组时,我引导学生根据主题发问:如何“认识自我”?为什么“认识自我”是世上最大的难题?当疑问产生后,我引导学生结合参考阅读进行品味,体会作者如何“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如阅读参考阅读《我很重要》时,我首先提问:文本一开始为什么用排比句式连续地说“我不重要”?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去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接着提问:作者认为“我很重要”的依据是什么?通过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段,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2.设境发问。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即使问题教学也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之中,导致学生缺少发现问题的意识,思维僵化,提问教学失去了活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引发认知冲突,诱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作品的理解。如在学习《毛泽东词两首》之《沁园春·长沙》时,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毛主席诗词中语言的精炼及深远而优美的意境?我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深秋季节时的长沙橘子洲,汹涌的湘江水滚滚北去,远处的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尽在眼底。生动的画面配上音乐,让师生仿佛与作者一起重游了橘子洲,感受着作者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教师借情景引导学生发问:这首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教师以这一问题为探究点,让学生深入课文,并借助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这首词所传递的情感。
  二、适时发问,激活课堂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语文教学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就要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三类:第一类是与课文不太相关的,这类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发问;第二类是与课文内容相关,但是问题难度较小的,这类可以让学生之间互助解决;第三类是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能让学生突破对课文的理解的。
  如教学《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篇课文是能引起高中生的兴趣的,因为每个高中生都希望通过高中三年学习,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而课文中呈现的作者作为一个高考状元,在取得高分后内心的困惑和思索,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共鸣。在学习时,学生对课文的一些字句和作者内心的想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悟。如当学生读到“你选择了鱼肉的美味,也就选择了鱼刺的纠缠,天下没有只赚不赔的买卖”这句话时,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疑问,我便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质疑、交流,明白一个道理:要成功,必须得付出。
  三、及时追问,激活课堂
  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了“问题”就犹如航海中的大船失去了指南针。问题教学法不仅倡导发现问题、提问问题、解决问题,还包括问题反思,及时追问等。教师如果能抓住恰当的问题,将问题进一步深化,追根溯源,就能让学生获得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
  如学习《我的母亲》一课,这是一篇文字朴素却蕴含着作者感人至深的情感的文章。高中生对母爱并不陌生,但是要深刻理解“母亲”这两个字并非易事,生活的阅历让高中生缺少感悟的经历。教学时,我首先通过问题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借助语言文字感悟老舍母亲的形象。接着抛出问题二:你的母亲与老舍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高中生已经相对成熟了,他们已经会思考了,通过将自己的母亲形象与作者的母亲形象进行对比,课文中母亲的形象和自己母亲的形象会逐步被放大,“可怜天下父母心”,学生的情感被进一步激发了。接下来,我再引导学生鉴赏语言特色,文中一些看似平凡简单的动作语言描写,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赤子之心,溢于篇外,余味无穷。
  总之,要构建有效的“问题导学”课堂模式,需要教师立足高中生实际,抓住学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关键点,借助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深入文本,品文悟理,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失笑散出自《和剂局方》,是活血祛瘀止痛的常用方剂,方中五灵脂甘温,善入肝经血分,能通利血脉而散瘀血,用治瘀血疼痛;蒲黄甘平,亦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止血作用,与五灵脂相须为
对很多学生来说,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十分困难的,他们不能掌握好解题方法,遇到问题常感到茫然.而数学中的很多问题如果用图形加以辅助,就会很快得出相应的答案,可以为学生节省很多时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得到准确的结果.在解题过程中,如果学生运用数形结合方法,不仅可以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还能提高解题的趣味性,让学生不再排斥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  一、数形结合的应用  1.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的一门学科,可以大致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相对而言,社会人文现象复杂多变,对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中学地理教学也应该随着时代而变为社会经济發展服务。因而,出现了一些思考地理教学改革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新课标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分析[1]、中学教学方
班主任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塑造人,肩负着培育“四有”新人的重任,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着本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在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怎样才能发挥好班主任管理工作呢?下面笔者谈几点策略。  一、以生为本,建立档案,了解激励  笔者刚接任一个班级,对学生毫无了解,因此就要想办法主动接近和观察学生,倾听学生的心聲。班主任可利用早读、午读、班会、温习课等时间勤到班,掌握
课堂提问是设置疑问、激发兴趣、引起思考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艺术.它是链条,联系着教师、学生和教材;它是纽带,沟通着师生之间的思想认识以及产生情感的共鸣;它是钥匙,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是教学活动中师与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的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有效的提问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显著的激化作用,并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海洋.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设计课
目的:建立稳定的毛菊苣有效部位的色谱条件,确定样品处理方式,确定样品最优检测波长,梯度程序的摸索,以及有效部位中部分单体的确认。方法:确定含药血清的制备方法、采集条件、
1.名誉与荣誉  释疑:名誉就是一个人的名声。在社会生活中,要获得好的名声,就要努力奋斗,为社会作出贡献;就要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名誉和人格的事。荣誉是指由于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广泛流传的名誉和尊荣,它是因为自己的模范行为而取得的社会组织给予的积极评价。  比如,王成假借本班同学李明的姓名,在网上捏造陈辉有小偷小摸的行为,王成的行为分别侵犯了李明和陈辉的姓名权和名誉权。初一学生小明被学
思想政治课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及现实意义已越来越多地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价值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二者之间有很多相通之处。在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借鉴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一、传承传统美德,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注重文本所蕴涵的思
语文是一门融合工具性、思想性与人文性的特殊学科。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传授人文知识的同时将德育渗透其中,“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书本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通过例证,对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形式进行相关阐述。  初中生处于刚刚脱离童年时期的懵懂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处在一个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