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隐匿与隐匿的词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b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那是一个傍晚,我在江夏医药园下车,前往朋友所在的饭馆。朋友在电话里告诉我饭庄就在精神病院对面,我随意问了一个路人:阿姨,精神病院怎么走?那个中年妇女一脸的惊愕和厌恶,至今令我印象深刻。这次经历在我读完杨邪的《那儿》再一次被唤醒,平心而论,这篇散文触及了一个在观念世界里不大吉利的词——死,它与殡仪馆、癌症等词相伴相生,充满禁忌,始终处于日常口语中被遮蔽的地带。事实上,这一类的词语还存在不少,诸如性、疯癫、艾滋病等等,人们对它们的讳莫如深,实则是一种有意地放逐与规避。
  《那儿》起笔颇巧妙,一大清早,“我”拦下了四辆出租车,都没能成功地去往“那儿”,这种小说的笔法使得文章疑虑重重。在费尽力气坐上了红色出租车后,“我”深知如果说出地点是殡仪馆后,自然无法逃脱被拒载的命运。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女司机的询问,“我”王顾左右而言他,明明知道目的地,却始终以“那儿”搪塞她。“我”与她的对话颇具荒诞色彩,几个来回的交锋中充满了话语缝隙。终于,司机得知“我”是去往殡仪馆,满脸的冰冷扑面而来。
  到达了“那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白色”,这种冰冷的色调给人更多的是悲凉感。毋庸讳言,那个胖妇女乘坐公交车去殡仪馆的笑话又一次呼应了“我”早晨的经历,其中的尴尬与无奈只有自己知晓。“我”是去参加一位画家的追悼会,殡仪馆的局促、冥币与鞭炮的残骸、逝者亲属号啕大哭声……这些颇具死亡气息的意象引起了“我”的思索,在追忆与画家的交往后,“我”的内心生发出一种敬意与慨叹,他经过与死神的“这场战争”,赢得了十八年的时光,这段抗争的岁月凸显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信仰的意义。
  在接下来的行文中,死亡的气息逐渐向作者靠拢。准备过六十大寿的三叔被查出肺部长有恶性肿瘤,生命所剩时间不长。对于家族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噩耗。而“我”明知事实,却想尽办法编故事来隐瞒真相,甘愿配合“完成出色的演出”。不难看出,“我”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痛苦,这就是一种命运的怪圈,当我们试图戳破词语坚硬的外衣时,却又不知不觉中给他裹上了一层隐形的壁垒。说出真相是残忍的,因为真相中藏有那些我们在生活中谨小慎微规避的“不良”词汇。饶有意味的是,作者将对死亡的思索与书写进一步延伸到了自身,轮椅上的三叔在“我”的幻觉中变成了“我”,而推着轮椅的“我”则像是“我那年幼无知的儿子”,这种角色的转换无疑拓宽了个体生命对死亡思考的深度与广度,使得死亡具有一种普遍而肃穆的意義。文末,“我”胸口剧烈的咣当之声,看似身体发出的信号,实际携带着丰富的人物心理讯息。从叙事层面上看,结尾的“咣当之声”是对散文开头四次拒载的回应,它是一种小说叙事笔法,流露出作者较强的叙事能力。
  在我看来,“那儿”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词语。它既指代文中出现的“殡仪馆”,又暗指被政治、经济、文化、伦理等社会因素自觉或不自觉规避的一系列词汇,这些词语沉潜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之下,在我们的口语中难觅其踪迹,渐渐地成为被放逐的对象。发掘那些被规避的词语,寻找到其隐匿于生活的路径与原因,从而窥见词语背后携带的巨大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信息,不失为一条颇有艺术野心的写作之路。我以为,《那儿》的意义就在于此,杨邪的散文也因此而拥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周聪,青年评论家,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现居湖北武汉。
其他文献
《读者》杂志刊载了狄马《勤劳是一种美德吗?》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说:“……文明千姿百态,但人性只有一个,那就是求乐避苦、好生恶死。没有一个民族热爱吃苦更甚于热爱享乐,热爱流汗更甚于热爱休闲。勤劳都是逼出来的。”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狄马还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有一年他母亲被评为劳动模范,队长捧着奖状来到他家,对他母亲好好地表扬了一番。队长走后,他母亲却哭起来,并说:“别听他胡说!什么勤劳!他怎么不勤
在获得普利策奖一个月之后,希沙姆·马塔尔再次凭借传记《回乡》获得了弗里欧文学奖。《回乡》讲述了马塔尔在卡扎菲政权倒台之后回到家乡利比亚寻找失踪的父亲Jaballa的故事。Jaballa是一位商人,他反对独裁政权,于1979年被保安部队绑架。从那之后,他的家人再也没有见过他,但大家都知道,Jaballa被带到了黎波里臭名昭着的阿布萨利姆监狱。1996年,曾有1270名囚犯在那里遭到处决。自出版以来,
谁也不会想到社区的傍晚会如此安静。  明明夕阳还在留恋人间,本该热闹的广场舞场地却空无一人。我和父亲对坐在阳台的窗前,默默无语。他看向窗外,我看着他。  早已记不清,上一次这样静坐是什么时候了。自从外出工作以后,每年能回家的时间就只剩下春节的几天。即便如此,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似乎回家已经成为一项工作,需要按部就班地完成。  夕阳慢慢西斜,橙红色的余晖缓缓地透过窗户,落在父亲沧桑的脸上。恍惚间
年少的我们,怀着不识愁滋味的懵懂无知,一直在用属于自己的颜色,在时空中拼凑着青春。绿色·活力  阳光尽情地挥洒着能量,跳跃的光斑给奔跑的我们披上了一层纱衣。青春的我们,似乎并不满足于一周两节的体育课,在操场上肆意狂奔,与风儿赛跑。跑完800米的我们坐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还未休息好,便拿着篮球向球架走去,仿佛有用不完的力气。轻轻抬起手腕,投出篮球,它在空中形成一道美丽的抛物线,随后正中“靶心
打小,我就向往能够像小鸟一般飞起来。  为此,我千方百计地尝试飞越,哪怕只是数秒的腾空。我从楼梯上跳下,从土坡上跃起,学着小鸟儿一般扑棱胳膊。终于,我以无数次的失败证明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结果:我不可能飞起来。  我苦苦思索,可是最终无果。我只好来到父亲身边,他总能替我解决问题,自小就是这样。他从古色古香的红木沙发上站起,微笑着举了举手中那杯泛黄的茶。难不成连他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或者他想让我放弃要
内容摘要:在高校实施和构建大学生的修身教育体系,是落实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文明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本文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 修身 培育机制  修身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儒家先贤的共识,也是儒家提倡的作为为人处世的根本之道。在现阶段,大学教育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德育教育的培训来进行,而德育
我伏在窗边,看着星空,繁星点点,情不自禁地念出了一首首古诗,眼前也仿佛浮现出那样一抹色彩……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皓月当空,将光辉洒向大漠。一位年轻的将军带着大部队穿过大漠,他就是名扬千古的霍去病。就是这位年轻的军事奇才,率领大军,打响了漠北战役,使“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可惜的是,这么一个天才,没有来得及乘胜追击,24岁就英年早逝。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透
《孟良崮》初看是一篇游记,然而读下去,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东西:它不是对山水形胜的摹写与歌吟,而是借了山水的游踪,叙说了其它一些更加深广的内容,使文章有了山水之外的分量。  分量来自山水引出来的关于心灵质地的思考:“当时少年如我,就是沉浸在这些地名里,被厮杀、仇恨充满。”作者问:“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灵启蒙?”自然了,一说到心灵、精神、理想、生命之类的话题,便会增添几许沉重与深刻。  当然,说心灵谈精
日前,余秋雨携散文新作《泥步修行》亮相書博会。近一个小时的演讲为读者奉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泥步修行》是余秋雨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著作。他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并由此构成本书的三个部分。余秋雨称,自己写了很多书,但唯独缺一本谈修行的书。“我想在最合适的年龄谈谈人生的修行。”余秋雨认为,年长者更应该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后辈,因为“破惑”的经验,也就是为人生减负、让精神自如的秘方,
内容摘要:理论与批评是文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方面。其呈现的张力关系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理论的批评化和批评的理论化。女性主义叙事学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兴起的重要学科,它将这两种倾向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的完美范式,体现了理论与批评的强大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性。理论与批评的发展应保持为一种动态的张力平衡,将开放的外在形态与自律的内在品质相结合。  关键词:女性主义叙事学 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