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沙姆·马塔尔《回乡》摘得弗里欧文学奖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获得普利策奖一个月之后,希沙姆·马塔尔再次凭借传记《回乡》获得了弗里欧文学奖。《回乡》讲述了马塔尔在卡扎菲政权倒台之后回到家乡利比亚寻找失踪的父亲Jaballa的故事。Jaballa是一位商人,他反对独裁政权,于1979年被保安部队绑架。从那之后,他的家人再也没有见过他,但大家都知道,Jaballa被带到了黎波里臭名昭着的阿布萨利姆监狱。1996年,曾有1270名囚犯在那里遭到处决。自出版以来,这部传记好评如潮,获得了普利策传记奖,并入围了柏丽吉福德非小说奖和科斯塔图书奖。作家兼评审主席艾赫达芙·苏维夫说:“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么很可能会以为它是一部小说。作者对于叙事结构和风格的把握,为读者营造出了非常震撼的效果。”马塔尔出生于纽约,在黎波里和开罗长大,现居英国。2006年,马塔尔凭借其处女作《在人境》入围了布克奖和卫报首作奖。他的第二部作品《失踪的剖析》于2011年出版,同样广受赞誉。《回乡》被评为英语文学最佳作品,也标志着奖金2万英镑的弗里欧奖第一次被授予非虚构类作品。2011年的布克奖评审主席斯黛拉·明顿认为,遴选获奖作品最重要的評判标准是作品的可读性,她想选出一本读起来如同滑动拉链那样流畅的作品。她的观点饱受争议,文学界有人认为她这种简化思维贬低了布克奖的荣誉,于是弗里欧奖应运而生。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电影《青红》、《我11》、《闯入者》是王小帅以“三线生活”為主要内容的三部曲,再现了处在社会变革时期三线工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状况。他们中的一群人在时代与历史的浪潮中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和粗暴的施害者。本文主要分析电影中拥有施害者与受害者这样一个双重身份的人物形象,探讨王小帅塑造的这种双重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感受大时代变动给个体带来的创伤。  关键词:王小帅 三线生活 施害者 受害者
《大裂》是胡迁的短篇小说集,收入了《倾泻直下》、《漫长的闭眼》、《荒路》、《猎狗人》等作品。它们不惮以“故事内叙述者”的第一人称深度扎入叙事层,以干净利落的笔触蘸着暗色调的反讽,精准地测量着世界的荒谬和荒芜,写出了“当代青年”的生存样态——一群在社会边缘的缝隙里游弋不定的“卢瑟”如何生、如何爱、如何寻找、如何死去,而最终,这一切都被证明不过是一场徒劳。  我没有看过《大象席地而坐》的电影,此处仅就
为纪念英国布克小说奖创办50年而特别颁发的“金布克奖”得主日前在伦敦南岸中心揭晓:加拿大小说家迈克尔·翁达杰创作的《英国病人》,被冠以“半个世纪以来布克小说奖之最佳作品”。翁达杰在获奖致辞里罗列了一系列“应该获奖但从未获奖”的“被忽略的经典”,又感谢已去世的《英国病人》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我能得到这个奖,很可能是他的功劳呢。”宣布获奖作品的布克奖主席海伦娜·肯尼迪评价说:《英国病人》“在诗性与哲
品心灵茶香,悟茶道学问。  ——题记  初到安吉时已是深夜,一轮明月缥缈在远方的山脊上,远离尘世喧嚣的山林气息扑面而来。忽然,耳边传来哗哗的声音,也许是月光洒下的旋律,那么清澈,那么纯净。  我在哗哗声的怀抱中入睡,醒来时,大山早已披好翠绿的外衣迎接这明媚的早晨。山脚下,一泓泉水流淌而去,像是给山围上了淡蓝的丝巾。山上的梯田间写满了整齐的诗行——茶树,飒飒的山风便是在被吟诵着的典雅的诗句。当绿意漫
今年7月,是作家柳青诞辰100周年的日子,他的长女刘可风日前完成了父亲遗愿,于近日推出了《柳青传》。刘可风永远忘不掉父亲生前绝望地对她说的那句话:“我的书是写不完了!”她说:“从父亲离开我的那一刻,我就坚定不移地认定我的未来必须完成一件事——我要把他的遗憾落在纸上。”她觉得这部38万字的《柳青传》是替父亲续写的,父亲在天上一定会看到。作为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柳青的《创业史》深刻记录
继《天行者》《蟠虺》后,作家刘醒龙推出又一部长篇力作《黄冈秘卷》,日前,《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8年第2期,用整整一期的规模选载了这部32万字的作品。据悉,这部新作的单行本,今年6月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责编汤亚竹说,《黄冈秘卷》有如一幅山水画卷,将黄冈地区的人文地理、文化基因和红色基因立体呈现。作品塑造了耿直性格的主人公“老十哥”革命、反腐、退休的一生,展現了一位典型黄冈人一
日前,张炜推出全新散文随笔集《海边兔子有所思》,以好奇的眼光带领读者感受来自整个世界的善良。《海边兔子有所思》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被称为“思绪绵密的静书”收录的散文随笔多是张炜近两年来关于写作、阅读、故乡和人生的思考,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探索和对写作的热情。张炜坦言,这些文字记下了一些场景和心情,有些思绪属于特别的時段,有些则是长期滞留在心中的,它们一起呈现于此。在作家这里,散文与随笔
近日,2016国际布克奖得主、韩国女作家韩江在2016爱丁堡国际图书节亮相。2015年,在《素食主义者》英译本出版时,她就来做过演讲。韩江说:我出生后就是在书堆中长大的。我很爱看书,各种韩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韩语的外国文学,我都读了很多。到了14岁,忽然有一天,我想去尝试写自己的小说。直到23岁我才开始发表作品,最初发表的是诗歌。24岁时,我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27岁時,我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6-2017)》发布会在京举行。该书主编、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将2016年中国文坛的总体情况概括为“平稳中内含异动,异动中依流平进”。《中国文情报告(2016-2017)》设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纪实文学、散文、诗歌、戏剧、网络文学、文学理论批评9个专题,分门别类地对年度的文学创作、文学现象、
《读者》杂志刊载了狄马《勤劳是一种美德吗?》的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说:“……文明千姿百态,但人性只有一个,那就是求乐避苦、好生恶死。没有一个民族热爱吃苦更甚于热爱享乐,热爱流汗更甚于热爱休闲。勤劳都是逼出来的。”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狄马还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有一年他母亲被评为劳动模范,队长捧着奖状来到他家,对他母亲好好地表扬了一番。队长走后,他母亲却哭起来,并说:“别听他胡说!什么勤劳!他怎么不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