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一个创新型国家,同时应是一个学习型国家、阅读型国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起,把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希望藉此向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和儿童推广阅读。阅读以其量大面广,潜移默化之功效,成为提升人口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小学教育应将加强读书作为提高素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传统阅读呈现的是个体的自读。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水平、阅读的可持续发展力?小学生少儿文学社活动探新告诉我们:以组织的形式、集同伴的力量、对特点的关注,开展小学生少儿文学社读书活动,能使读书更有成效——共同阅读能产生阅读的化学反应——阅读兴趣更浓厚、阅读形式更丰富、阅读视野更开阔、阅读定势更稳固。
几年来,学校积极探究少儿文学社构建模式,促进了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应。
一、以组织的形式。建立体网——集体阅读有保证
1.把文学社办成“家”,让阅读有亲切的味道。
以班级为单位——参与面广,凝聚力强;从多方面打造——形成组织架构,凸显组织特点,让少儿文学社成为学生阅读的“家”。
有社名:由学生为文学社起名字,让社名成为文学社的代名词,让同学们成为读书路上的同道中人。
有社徽:由学生为文学社设计徽标,让社徽成为文学社的标识,展示文学社的理念。
有社语:由学生为文学社制定一句口号,让口号成为文学社激励同伴的兴奋剂。
有社例:由学生为文学社制定活动条例,让社例成为文学社的行动指南。
有社谱:每个同学(社员)有履历表,让社谱成为同伴聚读的记录,传承之、持久之。
有社照:集体合影,让每个成员有自豪感。
2.把文学社办成“堂”,让阅读有规范的约束。
阅读管理是开展文学社的基础。管理要规范,过程要扎实,这样的文学社才有生命力。
网络畅通。文学社有学生社长、学生社委,负责日常活动的安排;教师和家长代表是文学社的顾问,指导阅读、指导欣赏。
网点完善。学校有一室——图书室,班级有一角——图书角,家庭有一柜——图书柜,社会有一馆——各类图书馆。确保学生校内外阅读时,书源丰富,氛围浓郁。
时间落实。学校规定阅读课、图书馆开放日是学生读书时间,教师不得占用;学生一周有一次社团阅读活动;利用班会课举行阅读交流,上文学欣赏课;休息目、寒暑假规定去公共图书馆的次数。
二、以组织的形式。以点带面——集体阅读有质量
1.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追求群体高质阅读。
班班建立文学社,班班社团有质量,需要有标杆。为保证各班读书的效果,学校在各年级设立文学社引领社,积极打造年级阅读的标杆。通过定期举行观摩活动,传播阅读的经验、文学社的成果,为“以优质点带出优秀面,实现班班高质阅读的效果”打好基础。
2.面向全体,设定层级——追求群体优质效应。
文学社活动要面向全员,大多数学生体验到读书欢乐,才会自觉投身读书活动。学生高参与度是文学社成功的基础。在阅读内容上注意层次性:按不同年级、不同能力选择读物;在读书要求上注意层次性:读同一本书,能力弱些的学生,只填写阅读卡(写书名,摘抄好词句),能力強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提倡写心得批注等;在阅读汇报时注意层次性:视能力交流阅读卡或读书心得。这些都是做好层级应注意的地方。
抓点的示范,带动面的铺开。学生在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自觉读书的意识会加强。
三、以组织的形式,丰富内涵——集体阅读有精品
在小学开展阅读,关键要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以文学社团的形式进行上述的研究,有利于形成小学生读书风气。
1.打造课程,形成定势。
少儿文学社有专门的课程:阅读指导课、文学欣赏课、文学创作课。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它们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学校通过研究课例,构建课程模式,探索出具有少儿特色的课外阅读活动体系,形成“以例(研究课例)促例(推广课例),以例(推广课例)养例(推陈出新)”的文学社团的共享资源。
2.形式多样,发挥特长。
(1)平台多样。
为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学校探究了如下社团读书平台:
调查平台。围绕读书专题,安排学生读有关的书籍,再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开展调查。在阅读与调查中,充实专题的内涵、扩大理解的视野、提高分析的能力。
表演平台。把书中的内容用舞蹈或其它形式表现出来,在表演中把握读的内容,感悟读的情感,交流读的感受,积淀读的收获。
集市平台。以“读 讲 写 画 做”为形式的阅读活动展示会。学生通过上述形式,汇报读书收获。如:“爱我中华,寻风问俗”读书活动,学生从书中了解中华风俗,然后设“中华美食一条街”,分班制做、介绍一味美食。在做、说中,检查了阅读的效果。
编报平台。以班级文学社为单位,借群体读书的力量,个体读书的特点,集体合编读书社报,展示读书收获。
(2)“读法”多样。
花样阅读。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多练笔,把阅读与习作结合;诵书、讲书、听书、画书……将阅读融于各种形式中,发挥学生的特长,为集体阅读提供更广泛交流的平台,在充满兴趣中达到“读有所思,思有所论,论有所悟”。
快速阅读。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为训练点,培养学生初读的方法,为精读能力打下基础。
背诵阅读。让学生借助阅读表,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积累好词佳句,然后进行背诵比赛,达到阅读积累的效果。 情感阅读。以“情感”为支点,帮助学生进入阅读活动的情感世界,提供阅读感悟的情感力。
3.举一反三,强化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借助社团群体力量,总结阅读方法,提炼阅读精华,帮助更多学生形成阅读的能力,举一反三、无师自通,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会更强。如阅读写入记事的作品,要对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描述部分多读、细读;阅读写景状物的作品,要对景物形、色、数及变化的描写部分多读、细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品味作品,吸其精华,提高会读的能力。
4.重视个体,激活群体。
同伴阅读,有利于儿童间共同活动,相互协作,合作中个体的主动性十分重要。文学社要重视个体的参与,积极创设自主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把个体阅读优势渗透到群体阅读中去,达到激活群体的目的。
5.培养习惯,持之以恒。
阅读习惯是成功阅读的基础,在社团活动中养成阅读好习惯,成功率会高。
(1)按时读书的习惯——社团读书要常态
帮助学生树立“读书贵在自觉”的理念,指导社团制订读书计划及检查制度,让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检查、有反馈的系列养成活动中形成按时读书的习惯。当学生有了到时间、自觉读的行为,阅读习惯可成自然。
(2)开书动笔的习惯——社团读书要带笔
帮助学生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社团活动时,杜绝“走马看花只动眼”式读书,设定“给时间、给任务、必动笔”的系列环节,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体验,形成扎实读书的读风。
(3)边读边思的习惯——社团读书要提问
边读书,边思考,是保持读书习惯持久的关键。读有所思,才会品出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益处。尝试写阅批、分享众阅批、评价好阅批,都是促进边读边思习惯的好方法。当读书有了兴趣,经常性的读书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
(4)购书借书的习惯——社团读书要换书
购书、借读是爱读书的另一表现,也是广泛阅读的保证,社团要经常换书、常换新书。引导学生“‘利是’购好书”、开办“红领巾借阅卡”业务、举行“红领巾书籍交流月”、家长协助子女电子阅览、去市区图书馆坐下阅读,设立“好书推介栏”“阅读交流台”,让好书推荐成为班级的常态。总之,利用社团群体的特点,从多方面为学生提供购书、借书的机会,购书、借书的习惯易养成。
书籍是青少年成长的土壤,小学教育要让学生热爱閱读。少儿文学社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老师应让少儿文学社成为小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的加油站。
传统阅读呈现的是个体的自读。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水平、阅读的可持续发展力?小学生少儿文学社活动探新告诉我们:以组织的形式、集同伴的力量、对特点的关注,开展小学生少儿文学社读书活动,能使读书更有成效——共同阅读能产生阅读的化学反应——阅读兴趣更浓厚、阅读形式更丰富、阅读视野更开阔、阅读定势更稳固。
几年来,学校积极探究少儿文学社构建模式,促进了学校读书活动的开展,收到了良好的效应。
一、以组织的形式。建立体网——集体阅读有保证
1.把文学社办成“家”,让阅读有亲切的味道。
以班级为单位——参与面广,凝聚力强;从多方面打造——形成组织架构,凸显组织特点,让少儿文学社成为学生阅读的“家”。
有社名:由学生为文学社起名字,让社名成为文学社的代名词,让同学们成为读书路上的同道中人。
有社徽:由学生为文学社设计徽标,让社徽成为文学社的标识,展示文学社的理念。
有社语:由学生为文学社制定一句口号,让口号成为文学社激励同伴的兴奋剂。
有社例:由学生为文学社制定活动条例,让社例成为文学社的行动指南。
有社谱:每个同学(社员)有履历表,让社谱成为同伴聚读的记录,传承之、持久之。
有社照:集体合影,让每个成员有自豪感。
2.把文学社办成“堂”,让阅读有规范的约束。
阅读管理是开展文学社的基础。管理要规范,过程要扎实,这样的文学社才有生命力。
网络畅通。文学社有学生社长、学生社委,负责日常活动的安排;教师和家长代表是文学社的顾问,指导阅读、指导欣赏。
网点完善。学校有一室——图书室,班级有一角——图书角,家庭有一柜——图书柜,社会有一馆——各类图书馆。确保学生校内外阅读时,书源丰富,氛围浓郁。
时间落实。学校规定阅读课、图书馆开放日是学生读书时间,教师不得占用;学生一周有一次社团阅读活动;利用班会课举行阅读交流,上文学欣赏课;休息目、寒暑假规定去公共图书馆的次数。
二、以组织的形式。以点带面——集体阅读有质量
1.以点带面,示范引领——追求群体高质阅读。
班班建立文学社,班班社团有质量,需要有标杆。为保证各班读书的效果,学校在各年级设立文学社引领社,积极打造年级阅读的标杆。通过定期举行观摩活动,传播阅读的经验、文学社的成果,为“以优质点带出优秀面,实现班班高质阅读的效果”打好基础。
2.面向全体,设定层级——追求群体优质效应。
文学社活动要面向全员,大多数学生体验到读书欢乐,才会自觉投身读书活动。学生高参与度是文学社成功的基础。在阅读内容上注意层次性:按不同年级、不同能力选择读物;在读书要求上注意层次性:读同一本书,能力弱些的学生,只填写阅读卡(写书名,摘抄好词句),能力強的学生,除此之外,还提倡写心得批注等;在阅读汇报时注意层次性:视能力交流阅读卡或读书心得。这些都是做好层级应注意的地方。
抓点的示范,带动面的铺开。学生在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自觉读书的意识会加强。
三、以组织的形式,丰富内涵——集体阅读有精品
在小学开展阅读,关键要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的习惯、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以文学社团的形式进行上述的研究,有利于形成小学生读书风气。
1.打造课程,形成定势。
少儿文学社有专门的课程:阅读指导课、文学欣赏课、文学创作课。作为学校校本课程,它们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学校通过研究课例,构建课程模式,探索出具有少儿特色的课外阅读活动体系,形成“以例(研究课例)促例(推广课例),以例(推广课例)养例(推陈出新)”的文学社团的共享资源。
2.形式多样,发挥特长。
(1)平台多样。
为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保持阅读的新鲜感,学校探究了如下社团读书平台:
调查平台。围绕读书专题,安排学生读有关的书籍,再组织学生走入社会,开展调查。在阅读与调查中,充实专题的内涵、扩大理解的视野、提高分析的能力。
表演平台。把书中的内容用舞蹈或其它形式表现出来,在表演中把握读的内容,感悟读的情感,交流读的感受,积淀读的收获。
集市平台。以“读 讲 写 画 做”为形式的阅读活动展示会。学生通过上述形式,汇报读书收获。如:“爱我中华,寻风问俗”读书活动,学生从书中了解中华风俗,然后设“中华美食一条街”,分班制做、介绍一味美食。在做、说中,检查了阅读的效果。
编报平台。以班级文学社为单位,借群体读书的力量,个体读书的特点,集体合编读书社报,展示读书收获。
(2)“读法”多样。
花样阅读。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多练笔,把阅读与习作结合;诵书、讲书、听书、画书……将阅读融于各种形式中,发挥学生的特长,为集体阅读提供更广泛交流的平台,在充满兴趣中达到“读有所思,思有所论,论有所悟”。
快速阅读。以提高学生阅读速度为训练点,培养学生初读的方法,为精读能力打下基础。
背诵阅读。让学生借助阅读表,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积累好词佳句,然后进行背诵比赛,达到阅读积累的效果。 情感阅读。以“情感”为支点,帮助学生进入阅读活动的情感世界,提供阅读感悟的情感力。
3.举一反三,强化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借助社团群体力量,总结阅读方法,提炼阅读精华,帮助更多学生形成阅读的能力,举一反三、无师自通,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会更强。如阅读写入记事的作品,要对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的描述部分多读、细读;阅读写景状物的作品,要对景物形、色、数及变化的描写部分多读、细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品味作品,吸其精华,提高会读的能力。
4.重视个体,激活群体。
同伴阅读,有利于儿童间共同活动,相互协作,合作中个体的主动性十分重要。文学社要重视个体的参与,积极创设自主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把个体阅读优势渗透到群体阅读中去,达到激活群体的目的。
5.培养习惯,持之以恒。
阅读习惯是成功阅读的基础,在社团活动中养成阅读好习惯,成功率会高。
(1)按时读书的习惯——社团读书要常态
帮助学生树立“读书贵在自觉”的理念,指导社团制订读书计划及检查制度,让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有检查、有反馈的系列养成活动中形成按时读书的习惯。当学生有了到时间、自觉读的行为,阅读习惯可成自然。
(2)开书动笔的习惯——社团读书要带笔
帮助学生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社团活动时,杜绝“走马看花只动眼”式读书,设定“给时间、给任务、必动笔”的系列环节,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体验,形成扎实读书的读风。
(3)边读边思的习惯——社团读书要提问
边读书,边思考,是保持读书习惯持久的关键。读有所思,才会品出读书的乐趣,读书的益处。尝试写阅批、分享众阅批、评价好阅批,都是促进边读边思习惯的好方法。当读书有了兴趣,经常性的读书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
(4)购书借书的习惯——社团读书要换书
购书、借读是爱读书的另一表现,也是广泛阅读的保证,社团要经常换书、常换新书。引导学生“‘利是’购好书”、开办“红领巾借阅卡”业务、举行“红领巾书籍交流月”、家长协助子女电子阅览、去市区图书馆坐下阅读,设立“好书推介栏”“阅读交流台”,让好书推荐成为班级的常态。总之,利用社团群体的特点,从多方面为学生提供购书、借书的机会,购书、借书的习惯易养成。
书籍是青少年成长的土壤,小学教育要让学生热爱閱读。少儿文学社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班主任老师应让少儿文学社成为小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