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也容易出现差生难跟上,难后续等问题。因此,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总结出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五个问题。
一、边读边查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要求学生在查工具书理解词义时要说出理解的过程;学生阅读时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也不应立即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读物,思考答案。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一旦找到答案,就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此时,教师应适时地鼓励学生去质疑,相互探讨,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问题得以解决后,学生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终究会养成查阅的习惯。
二、边读边动笔的习惯
自古以来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阅读时动笔,包括在书中做点、圈、划以及朗读、分层、分析等标记;还包括在空白处批注,写上自己的理解。这些习惯,课内要培养,课外也要培养。动笔读书的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学生深思的习惯。其具体的做法是:教师的书上做好样板标记并用学生的书做教材,还常让学生互换看书。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课外读物,会做上面的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这种习惯。这时,我们再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动笔摘记优美词句的习惯,指导他们进行分类,定期组织交流。再进一步,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写心得体会之类,由于这个要求比较高,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好适当的“坡度”。
三、边读边想的习惯
这不是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想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想,这是领会教材的关键。这种习惯的养成对阅读教学至关重要。我一般分三步来进行:(1)边读边想句子的含义,并马上批注;(2)边读边想前后内容的连贯以及各层次的关系,并常用复述的方式检查;(3)边读边想文章的特色、精彩之处,并常用质疑、谈论的方式检查。当然,对不同体裁的课文又要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在分析课文时,我会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从语句的意义上去想问题。边读边想习惯的培养,容易落空,关键在检查,我是通过检查、评价来促成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想习惯的。
四、质疑的习惯
质疑是一种优良的学习品质,是最难培养的习惯,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它除了要有学习的热情外,还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形成边读边想的思维,那么他们一定能逐步培养起质疑的习惯。学生养成一定的边读边想习惯,我会对一些语言表达错误明显的地方,故意不讲,让学生质疑,以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可以挑选学生以前学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文章,设计几个质疑的题目,让他们明白该怎样针对具体的文章进行质疑,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可设计:这是一扇怎样的门?为什么要打开它?走进去会怎样?再如对《安恩和奶牛》,可设计:安恩为什么要带她的奶牛去集市?这些问题都是故意让学生去质疑,以后逐步减少这样的“设置”,转而启发学生留意文章的特别之处或者有矛盾的地方。教师也可在讲的时候停一停,让学生进行质疑。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更深的层次,质疑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五、活动的习惯
布鲁拉克認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采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向外学习法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商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譬如,要求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并摘抄和讨论;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写作训练,编写课本剧本,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参加演讲、辩论、讨论、朗诵、讲座等;围绕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表演、竞赛、绘画、唱歌、外出采访、参观访问等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科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的渠道,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让每个学生都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情景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培养这几个习惯时要注意协调,读查先行,为质疑作准备,以质疑促阅读、在阅读时思考,将活动贯穿其中。无需特别组织,只要有心,无论是课内课外,低、中、高年级都可以进行。而且,这几个习惯的培养覆盖面广,适应好、中、差各类学生,短期见效快,长期印象深,还能为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学法作铺垫,可算目前学法指导中的“基础工程”。
一、边读边查的习惯
为了让学生养成这个习惯,要求学生在查工具书理解词义时要说出理解的过程;学生阅读时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也不应立即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读物,思考答案。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一旦找到答案,就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此时,教师应适时地鼓励学生去质疑,相互探讨,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问题得以解决后,学生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学生终究会养成查阅的习惯。
二、边读边动笔的习惯
自古以来就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阅读时动笔,包括在书中做点、圈、划以及朗读、分层、分析等标记;还包括在空白处批注,写上自己的理解。这些习惯,课内要培养,课外也要培养。动笔读书的好处就是可以培养学生深思的习惯。其具体的做法是:教师的书上做好样板标记并用学生的书做教材,还常让学生互换看书。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课外读物,会做上面的练习,一段时间以后,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这种习惯。这时,我们再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动笔摘记优美词句的习惯,指导他们进行分类,定期组织交流。再进一步,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写心得体会之类,由于这个要求比较高,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好适当的“坡度”。
三、边读边想的习惯
这不是简单的教师提问学生想的问题,而是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想,这是领会教材的关键。这种习惯的养成对阅读教学至关重要。我一般分三步来进行:(1)边读边想句子的含义,并马上批注;(2)边读边想前后内容的连贯以及各层次的关系,并常用复述的方式检查;(3)边读边想文章的特色、精彩之处,并常用质疑、谈论的方式检查。当然,对不同体裁的课文又要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在分析课文时,我会结合课文内容启发学生从语句的意义上去想问题。边读边想习惯的培养,容易落空,关键在检查,我是通过检查、评价来促成学生逐步养成边读边想习惯的。
四、质疑的习惯
质疑是一种优良的学习品质,是最难培养的习惯,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它除了要有学习的热情外,还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具备了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形成边读边想的思维,那么他们一定能逐步培养起质疑的习惯。学生养成一定的边读边想习惯,我会对一些语言表达错误明显的地方,故意不讲,让学生质疑,以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可以挑选学生以前学过的印象比较深刻的文章,设计几个质疑的题目,让他们明白该怎样针对具体的文章进行质疑,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可设计:这是一扇怎样的门?为什么要打开它?走进去会怎样?再如对《安恩和奶牛》,可设计:安恩为什么要带她的奶牛去集市?这些问题都是故意让学生去质疑,以后逐步减少这样的“设置”,转而启发学生留意文章的特别之处或者有矛盾的地方。教师也可在讲的时候停一停,让学生进行质疑。这样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走向更深的层次,质疑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五、活动的习惯
布鲁拉克認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能自己质疑,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采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向外学习法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商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譬如,要求学生阅读课内外读物并摘抄和讨论;让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写作训练,编写课本剧本,进行实地采访和调查并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等;组织学生参加演讲、辩论、讨论、朗诵、讲座等;围绕学科基础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表演、竞赛、绘画、唱歌、外出采访、参观访问等活动。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科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不同的渠道,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在无忧无虑的氛围中,让每个学生都在没有精神压力的情景下开展认知活动。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形成和发展。
培养这几个习惯时要注意协调,读查先行,为质疑作准备,以质疑促阅读、在阅读时思考,将活动贯穿其中。无需特别组织,只要有心,无论是课内课外,低、中、高年级都可以进行。而且,这几个习惯的培养覆盖面广,适应好、中、差各类学生,短期见效快,长期印象深,还能为指导学生掌握各类学法作铺垫,可算目前学法指导中的“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