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b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把多媒体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性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把图、文、声、像、动画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时髦话题。但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的理解和媒体技术的使用还存在许多误区。因此,我们要对问题和误区进行分析、梳理。为教师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铺设广阔的教学平台,提供技术上、策略上的支持。
  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仅为了“一件美丽的外套”
  一些教师在整合中死搬硬套,使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重视形式而忽视效果。其实质是忽略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与教学环境、文本、教师以及学生对话、交流碰撞才能不断“生成”精彩。因此,我们不要一味的去追求表面的浮华,被那件“美丽的外套”所束缚。
  2、信息技术的机械化、泛滥化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为了发挥媒体的辅助作用,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为了“一件美丽的外套”而上演种种教学“喜剧”:有的教师干脆用多媒体出示课题、例题、板书,有的用古怪的机器语言代替教师语言,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将尽数罗列与课文有关的,等等。机械化、泛滥化媒体技术的整合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本意。
  二、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1、“急功近利”的心态
  造成以上种种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怪。正是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迅速为课堂教学改头换面,因而谁不想通过这条捷径获得“大丰收”呢?况且,被别人认为是“观念落后”与“跟不上时代”那可是教育者的大忌啊!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象征着新的教育理念,又由于多数教师的理论水平都不高,而信息技术却可以使学校与教师形象“焕然一新”。而能跑步进入“名师”行列,教師自然是欣然响应。于是才呈现出了一种空前繁荣的景象。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许多教师越来越沉醉于盲目的、畸形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再用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及时的教后反思,从而越来越远离教育的真谛。
  2、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盲从
  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还是一知半解,甚至不会制作,而由他人代劳。但在教学时,却不加斟酌盲目使用。这样的盲从与仓促上阵,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怎能不令人担心呢?其结果必然是课件牵着学生鼻子走,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有条不紊地回到了新版“填鸭式”的路径。
  盲目的、机械整、急功近利的媒体技术的使用,将会淡化教学意识,从而远离课堂教学的本质。我们要怀着平和的心态,在真正需要使用课件的时候确实使用好,在有效整合媒体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上下功夫。
  三、有效整合媒体技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1、运用多媒体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漂亮的界面,瞬息万变的图、文、声、像、动画,在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每一个孩子都生动活泼地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登鹳雀楼》这篇课文主要是写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感,表达诗人积极向上的奋进精神。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学生入“境”,我首先借助太阳渐渐下沉的动态画面及黄河水滚滚向前奔腾的动化和咆哮的涛声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在楼层变化的对比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探究欲望达到了高潮,这时,教师伴随着声像的进行,巧妙地点拨,不仅明确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且激起了他们进一步主动学习古诗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的“敲门砖”。由于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了丰富图像及声音信息,所以学生容易入情入境,在兴趣盎然,无拘无束中,轻松自然、水到渠成地融入文本。因此,媒体技术的灵活运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巧妙的教育情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运用多媒体教学,突破重点难点
  在传统模式的语文教学中,对课文的重点、难点,往往使用很多的时间,花费更多的精力,还是常常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集图、文、声、像、动画等手段于一体的优势,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就能够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九寨沟》时,课文中描述了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的壮观景象,教师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很难想象出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动态的效果展示出来,直观的形象会使学生瞬间茅塞顿开,课文中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这样在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阅读感悟自然天成,重难点突破游刃有余。
  3、运用多媒体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虽然反复讲述、说明,而学生却反而“如坐针毡”。对于这一些离学生的生活视野的过程性、情境性的文本远,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如《雾凇》这篇文章,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很多学生都没看到过雾凇,那么对于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更是无从体验。在讲该篇课文时,可以采用以看、听代讲的方法,播放雾凇美景以及雾凇形成过程的录像。观看的过程中学生在感悟到吉林雾凇之美的同时,又理解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这样就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会围绕课文主要内容提出疑问,带着好奇心上网查询。比如学习《月光启蒙》一文时,教师布置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民歌、童谣,既为学生理解感受童谣的童心童趣积淀审美体验,又使学生通过收集、交流民间文学作品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提供了强大的资源优势。
  总之,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的优化整合,能有效地化枯燥为乐趣,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化难为易,让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愉快,使学生自身的创造性素质也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总之,多媒体引入到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学科势在必行,它必将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内涵。
其他文献
一、疑问  在人教版数学必修4中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有这样一个探究题目:  探究:  二、啟发  (2)在教材中总结结论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公式一~四吗?”这种提问方式把重点放在了四组公式的形式上面了,注重了形式的规律,没有把公式的总结和前面的公式原理过程过程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方式提问:结合三角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概括公式一~四。  可以这样解释:  等
内容提要:当前的学生习作教学,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老师对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当务之急。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写作习惯。  关键词:作文 阅读兴趣 习作习惯 培养  众所周知,作文兴趣与阅读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都是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生活阅历和思想感悟,从而创作出了那些时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的
以新课改为背景之下,我国的高职教育管理工作中融入了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对于管理工作而言,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以此为背景,进
高效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我校已经实施近一年时间,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工作实践中,自己深切体会到,高效课堂是现代教育的需要,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新要求,更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胆放手,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使学生積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探索中,从而使他们快乐的学习,主动的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获得终身学习
内容摘要:阅读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丰富思想的有效途径,其中也承担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任务,我们要通过阅读教学为学生习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从而改变目前作文教学的尴尬处境,全面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阅读 兴趣 途径 效果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既是学生吸收知识、积累语言的基础,又是学生习作的模仿对象和借鉴内容,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就能够從中产生巨大的
农民失去耕作的土地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我国目前正处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伴随这一进程,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用地,大批农民变成了失地农民。由于现行的征地制度存在着重大缺陷,以及失地农民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成为既失地又失业的困难群体。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失地农民现状、失地农民保障法制建设状况以及对失地农民
政府回应是新时期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理念,研究政府回应问题目的是为正确处理政府与公民关系提供导向作用,是为了让政府更好地了解公民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恰当的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