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比较 理性启悟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e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让知识与情感共舞,让孩子获得理性的启悟,切实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呢?作为一名品德教师,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根据学习主题要求,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比较教学方法,在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反向比较中,引导孩子关注社会现象,提高他们综合分析、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从而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
  
  一、纵向比较,引发情感共鸣
  
  对于品德教材中一些知识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若采用“就事论事”的教学方式,结果肯定是事倍功半。而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形态,既能让孩子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能在比较的过程中引发孩子情感上的共鸣。
  
   1.列表比较,真切感受变化
  为了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归纳出相同点、不同点或共同的规律,在教学时笔者常常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相关材料,以便孩子归纳比较。
  如在教执《天有不测风云》一课时,为了能让孩子更加真切地感受倒春寒天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笔者在上课伊始就出示了一张表格:
  从表中孩子很容易发现:今年春茶的上市时间推迟了,价格也上升了。由此引发了他们的思考:差别如此之大,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此时,笔者又出示了第二张表格,对杭州西湖龙井村2008、2009、2010这3年来2月份的月平均气温、月降雨量、霜冻、降雪等进行了对比。在列表中,孩子们非常直观地发现2010年降雪、霜冻以及持续低温、阴雨天比往年要多得多。
  列表比较让琐碎的知识变得一目了然,孩子们在轻松的比较中明白了西湖龙井春茶上市时间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从而真切地体验到气象变化的确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2.采访比较,直观引出问题
  品德教学倡导孩子以多种恰当的方式接触社会,鼓励孩子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为此,笔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经常有意识地组织孩子开展采访活动,让孩子在对采访结果的比较交流中体验社会,发展能力。这样的教学既开放了教育时空,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如执教《科技,生命的福音》一课时,笔者为了让孩子更真切地感知医学科技的发展给生命所带来的福音,课前特地布置孩子去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了解在他们小的时候,有哪些较难治愈的疾病。通过采访,孩子们了解到有天花、大脚风、痨病、血吸虫病等传染性强、危害大且很难治愈的疾病。采访结果引发了孩子的思考:为何爷爷奶奶小时候的那些常见病,现在却很少见到了呢?在比较中孩子们发现了问题。笔者再引导孩子思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些孩子很自然地回忆起曾经接种过的疫苗;有些孩子认为,即使有人得了这些病,也可以通过吃药等方式来治疗……
  这样,在采访中比较,孩子在不自不觉中将自己的生活经验纳入到课堂学习中,真切地感知了疫苗作用之大、药品功效的神奇,从而深切感受到科技给人类生命带来的福音。
  
  二、横向比较,收获理性启迪
  
  教学时,笔者常把同一时期在不同空间内所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感悟其内在的联系,让这些人和事与孩子的生命同构,当他们与孩子的生命“遭遇”时,彼此间就有了沟通、共鸣,从而让孩子在横向比较中收获理性的启迪。
  1.调查比较,提升生活能力
  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不能单纯从教科书上获取,更多的是源于他们对生活本身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笔者组织孩子开展调查,并在调查中学会比较,从而提升社会生活能力。
  一位老师在教学《合理购物ABC》一课时,让孩子在课前购买一件家中必需的生活用品,要求购买前先去几个购买点实地调查商品的价格。买铅笔的孩子调查后发现同样的熊猫牌铅笔在小区商店、批发市场、超市的价格是不同的。批发市场的铅笔最便宜——平均3角一支,但要10支起卖。买西瓜的孩子调查了路边小贩、超市、街边水果店,发现路边小贩的最便宜,但买回家切开后发现有些西瓜不甜……有了这样亲身调查的比较经历后,老师再在课堂上让孩子交流购物的小窍门及注意事项,孩子们纷纷道出了购物的真谛:买东西不能仅仅凭便宜就买,还要看一下是不是三无产品;如果是食品,还要看一下营养成分如何、口味怎么样;如果是日常用品,要看一下质量怎么样,是什么成分制成的;买蔬菜或水果,要看色泽是否鲜亮……
  如此,孩子们通过购物调查中的比较,轻松懂得了选购物品的诀窍。可见,给孩子创设一种渐进的、多维的、立体化的比较情境,能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提高自己的社会生活能力。
  2.实验比较,领略科技福音
  听到的会忘掉,看到的能记住,做过后才真正明白。不少常识型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性很强,处理不当容易陷入乏味的境地。对此,我们该怎样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孩子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设计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他们动手操作,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中受到启发。
  执教《科技造福人类》一课时,笔者为孩子设计了三个关于电的小实验。用玻璃棒不停地擦绸布,玻璃棒能把桌子上的碎纸片吸住,但没过一会儿就掉了。出示环保蓄能手压电筒,请班中的“大力士”用手来回不停地捏手电柄,捏的力量越大,频率越高,手电就越亮。可没过一会,“大力士”就喊手酸得不行了。捏的动作停止后,手电一会儿就不亮了。紧接着,出示一台小型发电机,当场接到一个100瓦的灯泡上,孩子发现,发电机工作后,这个灯泡的亮度始终没有改变,而且发电机关了很久后,灯泡亮度依旧未改变……在三个实验结果的比较中,孩子们都觉得发电机最好、最稳定,发明人真了不起。老师再让孩子交流课前所了解的风力、水力、太阳能等发电方式,在比较中孩子们纷纷感觉这些发电方式更科学、环保,从而真切地感受了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对三个科学实验结果的比较成了本课的一大亮点,在不断体验、比较的过程中,孩子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原本枯燥的知识教学在比较中变得鲜活而灵动。在知情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统一的课堂上,孩子获得了理性的启悟。
  3.国内外比较,激发民族自豪
  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世界。高年级品德教材中所提供的一些历史知识离孩子生活较远,教学时,老师若只关注知识性而忽略孩子的情感体验,品德教学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常识课。而运用比较教学,可使孩子在了解各种综合知识的同时,为孩子搭建情感体验的平台,让课堂演绎出浓浓的“品德味”。
  直到明朝中期,中国科技还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一课时,将中国古代与外国古代的科技文化进行比较。课堂上,老师先让孩子介绍东汉的造纸术。在了解了1800多年前中国人蔡伦首先发明了造纸术后,师生交流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教师不时地穿插点击课件出示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的时间图(以欧洲使用造纸术时间为例)。在比较后,孩子得出中国比欧洲早了10个世纪。此时,教师小结:10个世纪就是1000年,当欧洲第一张纸问世的时候,中国人已使用纸张1000多年了……在这样的横向比较中,孩子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油然而生。
  
  三、反向比较,强化行为养成
  
  有时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相反两方加以对比,既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又能让他们在愉悦中收获理性的启迪,进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强化自己的行为养成。
  1.通过对错比较,强化正确行为
  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每一课都有很多图片,这些图片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但若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出示这些图片,让孩子看图了解,课堂效果未必很好。如何利用好这些图片对孩子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呢?
  在执教《我是小小安全员》一课时,为了让孩子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笔者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媒体滚动播出一些安全小常识的图片,有对的,有错的。当孩子看到一个插座上居然插着好几个插头时,都纷纷嚷起来:错!错!笔者在引导孩子说说这种做法错误的原因后,又在媒体上出示了正确做法,通过比较,使孩子们明白:不要在同一个插座上插上多个电源插头。在对错图片的反复比较中,孩子增强了安全意识,让自己的生命安全多了一份保障。
  2.在矛盾中比较,引发价值冲突
  笔者在教学时,注意精心创设比较情境,让冲突与合作、矛盾与协调、批判与吸收并存,促使孩子在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不断丰富和发展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小一张纸》一课时,在引导孩子认识了纸的用途、优点后,借助多媒体播放纸的制造过程,让孩子了解纸的来之不易,纸的制造需要耗费森林资源,造纸的过程中还会排放出大量废水,造成河流土地污染的事实后,再组织孩子统计自己一天正常用纸量的数字。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引发了孩子心中的矛盾:纸的优点这么多,可是制造纸又会带来这多么的问题,那我们是用还是不用呢?此时,教师引导孩子在矛盾中比较,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最后,教师再次借助媒体播放一则公益广告:以纸的浪费对应一棵棵树木的消失。孩子们看着被人类浪费的小纸张的哭脸和一片片消逝的森林,道德情感之弦受到触动,节约用纸也就成为了孩子发自内心的行为选择。
  3.在辩论中比较,澄清道德困惑
  不少品德教学内容知识性强而情感性略显不足。由此笔者针对教材中一些孩子不容易理解的难点、疑问设计了一些精彩的辩论,使孩子在主动参与中学会辩证客观地看待人和事物,引导孩子进行价值辨析。本学期,笔者选取了“科技是把双刃剑”“网络利与弊”“知足与不知足”等话题,为孩子搭建释放情感的辩论平台。在辩论中,大家都能主动参与其中,引经据典、各抒己见,从而明辨是非,突破难点,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在辩论中比较,能为孩子创设演绎激情的情境,这样的品德课堂生机盎然,实现了课堂向广阔生活的延伸。孩子的道德认知也在思辨、互动中升华,他们不仅获得了感性的愉悦,还收获了理性的启迪,进而悄然修正自己的行为。
  比较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思维的重要方法。在品德教学中巧用比较教学法,从孩子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资源,精心设计孩子喜欢的比较内容,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有效的比较方法,从而拉近品德与生活的距离,让孩子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理性的启悟,良好行为的养成得到强化。
  
  (作者单位:平湖师范附属小学浙江嘉兴3142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文案写作对涉外经贸类院校学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基于“怎么写”“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构建高阶思维在英语文案写作中的培养模式。“怎么写”的问题就是通过抽象思维实现对各种英语文案程式化格式提取;“写什么”的问题就是通过分析、归纳等高阶思维,明确每一类文案的共通内容和个性化内容;“为什么这样写”主要是通过评估和创新思维,思考每一个具体文案涉及的具体环境。  【关键词】 高阶思维;英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本文在简要阐述当前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制作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如何更加专业的制作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潘杰(1989.10.13-),女,汉族,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芙蓉分校,中学二级,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研究。  引言  当前阶段,广泛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中
从事品德教学十几年,领略过特级教师纵横恣肆的潇洒风采,见识过德育名校敦厚昌明的文化积淀。但当我们拂去繁花,却不禁感叹:能把“家常课”上好,那才是真的不简单。  秀丽的西子湖畔,一所农村小学的品德教研组却有这么一群人,她们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多年如一日对常态教学孜孜以求,在品德田园里尽情播种、耕耘,营造了属于她们的一方晴空。    一、发挥领头雁的作用    就学校课程建设而言,教研组长的精神风貌、
近年来,随着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翻拍,神州大地上又掀起了一阵了解、欣赏原著的热潮。这部古典名著自问世以来就饱受争议。道士说它是一部金丹秘诀,和尚说它是禅门心法,秀才说它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自己眼中又演绎了一出怎样的《西游记》呢?  我们教师与书中主人公之一的唐僧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书中菩萨对唐僧说:“你只会谈小乘佛法,可会谈大乘吗?”不禁想起当年,自己师范毕业踏上工作岗位
寓教于乐,以乐辅德。音乐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它是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与培养,通过建构人的审美心理,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的目的。 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就要把德育融于音乐教育的全过程,用音乐的特殊手段“寓教于乐”“以乐辅德”,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和启发,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  如教《走进音乐世界》第五册第四课《左手和右手》时,我运用拟人手法
课堂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古人云:“水木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感悟的传达、体验的分享,才能使课堂呈现出缤纷的色彩。反观我们的品德课堂,常常出现交流的障碍和低效,那么,我们能采取哪些对策,走出种种尴尬局面呢?    交流遭“偏离”时——反弹琵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学生的智力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思维
【摘要】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学的学科素养不再仅是表达与交流,思维品质也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外民族语言、知识的精华组成,通过阅读教学过程加强思维品质培养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中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如何在阅读中进行思维品质内涵的阐述,如何结合实践通过教学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我们将从教学实践出发,对
近年来,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提出了新的办学理念:打造五大“教育‘公’园”——成长乐园、人才田园、温暖家园、网络e园、现代校园。在这一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花仙子”综合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单一的种植花卉到“收集花籽——认识花籽——播种花籽——养护花卉——收获花籽——传播花籽”的系列活动,延伸到以“花仙子”为形象,整合周边环境资源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以社团为载体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活动、与各学科整合的综合性
【摘要】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复习课作为至关重要的一环,一直给人以无趣的印象。大部分学生觉得复习就是刷题和老师讲题。笔者通过对一节公开课的探索,发现复习课其实也可以上得生动有趣而且高效。  【关键词】话题;复习;生动  【作者简介】陈燕君,漳州市第三中学。  一、 引言  笔者在上初三英语复习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在复习课上提不起精神。比起新授课,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复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笔
学校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使命,对于学校教育主要形式的学科教学而言,关注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是其自觉追求。但在实践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导致人们往往过多地关注学科自身,忽视了学科间的关联。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俨然已成为学科教师实践之难点、抱怨之焦点。本文拟从学科教学中的几个案例出发,试析学科教学中道德教育的积习之弊,并期待学科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改善与提高。    一、案例呈现    在一次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