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上课的步骤通常是:检查预习——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分析课文——布置作业,一节课下来,教师起到了主体作用,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的,学生对所需的内容也没有兴趣。这样的一节课只能以失败而告终。那么在高效课堂的背景下,如何让语文课堂“火”起来呢?我觉得首先要会提问。本文就如何通过提问让语文课堂“火”起来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活不仅说出了提问得重要性,而且强调了提问要有艺术性。俗语说“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我们都知道这是说话的艺术性。同样提问也要有艺术,问需有法,问需得法,同样一个问题,我们提问得方法不同,提问的角度不同,那么收到的效果也会不同。如何让自己的提问富于艺术性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课堂提问的根据就是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只要扣住重点,抓住难点,就能抓住设置问题方向,从而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如教学《小石潭记》时,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前面两个问题学生都能答上来,最后一问也是这一课的难点,学生结合着作者的遭遇,心中顿然明了。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这里的启发性是指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设置广泛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若能再结合文本内容,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有时还能形成高潮,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窗》这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扇大大的窗户,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你透过它能看到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透过窗户看到的种种,有的学生说他看到了一个人的心灵,有的学生说他看到了一个祥和安宁的世界,有的说他看到了有同学在操场上体育课……我接着又问:“你们所说的都是透过窗户看到的,是真实的吗?”学生摇头了,说:“里面有我们想象的成分。”于是我紧接着就说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篇关于窗户的文章,看看那里面的主人公透过窗户都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迫不及待的去看课文,到文章当中去寻找答案。
三、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这里的层次性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从简到难。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不高,所以要想让课堂不出现僵局,提问就必须要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如果课堂提问的难度大了,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就得不到发散,从而会出现课堂“卡壳“的现象,也会挫伤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课失去兴趣,从而让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如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课文的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影子等景物,似乎与小石潭没有关系,那么作者这样写是不是跑题呢?我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游鱼在水里都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那为什么游鱼的一举一动你都能看得到呢?学生说那是因为水清。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衬托潭水的清澈这一特点。如果我不加以引导的话,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在课堂上很有可能会出现“卡壳”的现象。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人文性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要学知识,更应该学做人,并且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教授《父母的心》这一课时,我围绕着送与不送都是爱这一主题来提问。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送走?学生回答说:“送出去,是因为自己的家庭一贫如洗,实在无力抚养这几个孩子,也是为了能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前途,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我紧接着又问“既然送走了,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要回来了?”学生说:“之所以要回来,是因为无论以什么样的理由,把哪个孩子送出去,父母都舍不得,其痛苦要比孩子在家忍饥挨饿严重得多。这更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送与不送都是爱,那你们能体会那对父母的良苦用心吗?后来我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某一天你知道了你现在的父母是你的养父养母,你会原谅你的亲生父母吗?学生想了想才说,也许会原谅,但我更愿意跟着他们一起吃苦。
五、提出的问题要有广泛性
这里的广泛性是指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为课堂不是老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而是所有学生的舞台。有时老师提出问题后,来来回回就那几位同学回答,这样课堂就成了个别学生的舞台。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即使我不回答问题,但总有学生会回答的。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后来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要求每组都要选代表发言,并且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评比。这就使得所有学生都积极思考。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设置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情可表。这样,课堂才不会沉闷,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说的话。如在教学《我的母亲》这一课时,当讲到母亲看到我挨打而流泪的时候,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父亲打我,并且下手那么重,这是不是说明父亲不爱我呢?学生回答说:“不是,这是父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父亲希望我上进,能学好。”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亲是如何来表达对你的爱的。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并且都能通过具体的事来说明自己感受到的父爱。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则是这门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能从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人文性、广泛性和多角度性这几个方面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能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语文课堂“火”起来,产生高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性;学生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活不仅说出了提问得重要性,而且强调了提问要有艺术性。俗语说“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我们都知道这是说话的艺术性。同样提问也要有艺术,问需有法,问需得法,同样一个问题,我们提问得方法不同,提问的角度不同,那么收到的效果也会不同。如何让自己的提问富于艺术性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课堂提问的根据就是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只要扣住重点,抓住难点,就能抓住设置问题方向,从而让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如教学《小石潭记》时,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前面两个问题学生都能答上来,最后一问也是这一课的难点,学生结合着作者的遭遇,心中顿然明了。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这里的启发性是指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设置广泛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若能再结合文本内容,就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有时还能形成高潮,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如教学《窗》这一课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扇大大的窗户,然后问学生,这是什么?你透过它能看到什么?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透过窗户看到的种种,有的学生说他看到了一个人的心灵,有的学生说他看到了一个祥和安宁的世界,有的说他看到了有同学在操场上体育课……我接着又问:“你们所说的都是透过窗户看到的,是真实的吗?”学生摇头了,说:“里面有我们想象的成分。”于是我紧接着就说我们今天也要学习一篇关于窗户的文章,看看那里面的主人公透过窗户都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迫不及待的去看课文,到文章当中去寻找答案。
三、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这里的层次性其实指的就是我们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从简到难。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并不丰富,他们的认知水平也不高,所以要想让课堂不出现僵局,提问就必须要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如果课堂提问的难度大了,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就得不到发散,从而会出现课堂“卡壳“的现象,也会挫伤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课失去兴趣,从而让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如教学《小石潭记》这一课时,课文的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影子等景物,似乎与小石潭没有关系,那么作者这样写是不是跑题呢?我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游鱼在水里都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那为什么游鱼的一举一动你都能看得到呢?学生说那是因为水清。现在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衬托潭水的清澈这一特点。如果我不加以引导的话,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在课堂上很有可能会出现“卡壳”的现象。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人文性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要学知识,更应该学做人,并且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教授《父母的心》这一课时,我围绕着送与不送都是爱这一主题来提问。既然要孩子,为什么当初要把孩子送走?学生回答说:“送出去,是因为自己的家庭一贫如洗,实在无力抚养这几个孩子,也是为了能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的前途,这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我紧接着又问“既然送走了,为什么结果又把孩子要回来了?”学生说:“之所以要回来,是因为无论以什么样的理由,把哪个孩子送出去,父母都舍不得,其痛苦要比孩子在家忍饥挨饿严重得多。这更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所以送与不送都是爱,那你们能体会那对父母的良苦用心吗?后来我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某一天你知道了你现在的父母是你的养父养母,你会原谅你的亲生父母吗?学生想了想才说,也许会原谅,但我更愿意跟着他们一起吃苦。
五、提出的问题要有广泛性
这里的广泛性是指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为课堂不是老师与个别学生的对话,而是所有学生的舞台。有时老师提出问题后,来来回回就那几位同学回答,这样课堂就成了个别学生的舞台。长此以往就会让学生形成思维惰性:即使我不回答问题,但总有学生会回答的。这样大部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显得很沉闷。后来我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要求每组都要选代表发言,并且组与组之间还要进行评比。这就使得所有学生都积极思考。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设置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情可表。这样,课堂才不会沉闷,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说的话。如在教学《我的母亲》这一课时,当讲到母亲看到我挨打而流泪的时候,我问了学生这样一个问题,父亲打我,并且下手那么重,这是不是说明父亲不爱我呢?学生回答说:“不是,这是父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父亲希望我上进,能学好。”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父亲是如何来表达对你的爱的。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并且都能通过具体的事来说明自己感受到的父爱。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则是这门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若能从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人文性、广泛性和多角度性这几个方面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就能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让语文课堂“火”起来,产生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