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1年的国产动画电影迎来小阳春,其中出现的多元文化混杂传播现象十分明显。本文试从“文化杂交”理论的角度,以年度国产动画电影中叫好不断的两部大制作——《魁拔》与《兔侠传奇》为例,分析其中的文化杂交现象。
【关键词】文化杂交 国产动画 《魁拔》 《兔侠传奇》
刚刚过去的2011国产动画大片“怒放”之潮,很是让人激动和鼓舞了一把——年初有《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恐龙宝贝》,然后是中日合拍片《老夫子之小水虎传奇》,中德合拍3D动画《熊猫总动员》的再接再厉,暑期档的大爆发则有《西柏坡》、《兔侠传奇》和《魁拔》。另外,科幻题材的《赛尔号之寻找凤凰神兽》和网络游戏改编的《摩尔庄园冰世纪》等,也在声势上颇有贡献。现以2011动画大片中,两部业内业外都叫好不断的作品《魁拔》与《兔侠传奇》为例,谈一谈文化杂交理论背景下“不确定”的动画景观。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所谓“文化杂交”的概念。
这个词汇因墨西哥学者加西亚·坎克里尼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杂交文化——兼论进入和离开现代性的策略》而广泛流传,他试图用“杂交文化”一词,描述当今拉美国家既非现代又非传统,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杂陈的特殊社会文化形态。1999年,英国著名传播学者汤林森在他的著作《全球化与文化》中,则将这一词汇提升到了理论高度,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当今加速的全球化,意味着杂交文化的杂交化”。
全球化的浪潮浩浩荡荡,洗刷着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技术的迅猛发展,更令文化产品之间的模仿渗透变得简单。误读与同化此起彼伏,解构和重建更是火光飞溅。于是,当一部部文学艺术新作问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意义上的审美奇观,更看到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景观。而表现在这两部国产动画大片中的景观,则因其“兼容并蓄”而呈现出特有的“不确定”性。
我们先来看看《魁拔》。
影片首先虚构设定了一个魔怪生物“魁拔”,每333年复活一次残害无数生灵。生活在平静乡村的“独行族”妖侠蛮小满和他的养子蛮吉,在第六代魁拔复活出现时,与各族豪侠一同出征、歼灭魁拔。而主角蛮吉其实就是忘记了自己大魔头本质的魁拔。
来自主创方面对这部电影的宣传主题定调是——国内首部原创玄幻动画电影。其中,关键词“玄幻”体现了它的核心文化是偏中华传统文化的。
纵观全片,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的痕迹还是相当鲜明,虽然在名词形式上作了一定变型,但本义不变。如将“气功”变称为“脉术”,“穴道”换作为“脉门”,以“元泱境界”形容“混元宇宙”,以“神族”“龙族”“人族”“兽族”等各个种族代替传统武林的各大门派。
但这个在中华传统文化略作修饰的外衣包裹之下的武侠故事的主题,却令人颇感意外——既不是江湖侠义,也没有国仇家恨,而是“反抗等级制度”。
围绕“反抗等级制度”作文章,恰恰是一个相当西方民主化的表达。中华文化向年来强调“忠孝”,提倡伦理秩序,虽然《西游记》中有叛逆的孙悟空,但也是为了将他降伏于比“天庭体制”更大的“宇宙体制”之中。而在《魁拔》中,推动主角成长的“发动机”,却是“纹耀”。
“纹耀”类似于身份证,是区分侠士们高贵和强大等级的凭证。片中的两位主角“蛮小满和蛮吉”从一开始执着于找村长比武,就是为了获得村长对他们的身份认证,在后来的参军伏魔之路上的几个主要场景,故事也都是围绕“纹耀”展开,如与龙族高手的比武,港口蛮吉对抗卫兵等。
蛮小满和蛮吉父子之情的情绪线索,则是完成了对“反抗等级制度,证明自身价值”理念的强化。父子之情作为蛮吉的动机辅线,来源于日本文化特有的“情感诉求”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理”。相对于“理”,“情”是很淡化的。笔者觉得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动画电影总是流于说教的原因。
于是,我们看到故事最一开始的“除魔”完全被虚化了。换之以来自西方的和日本的多重主题。或许,在《魁拔》的续集之中还会继续“除魔”这一主题,而在此片中,则是仅仅被当做了背景。这在表现武侠文化的国产电影中,还是相当罕见的。这是一种颇为奇特的主题混杂。
除去主题内容之外,这部国产动画的美术风格上,也是相当混杂。影片片花首度曝光后,不少媒体都认为《魁拔》与日本动画经典《七龙珠》、《千与千寻》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物的服装设定既有传统东方式的农装,也有中世纪西方式的官服,还有像极了明朝锦衣卫的军服。
而影片前半部分的兽族场景,则多见于日本动画中对日本妖怪文化的演绎。后半部分的港口大战,亦有着鲜明的“奥特曼”元素和西方科幻风格。
综上,文化杂交的征象已经相当明显,如果不看影片制作信息,很难去确定这样一部作品属于哪个民族国家、属于哪种美术门派。它不再是一种传承的产物,而是多种思潮的混合。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文化杂交的作品,除国内市场外,出品方更打造了日语版《魁拔》,希望将“中国制造”打入日本市场,让众多喜爱日本动漫的少男少女们看到国产动画的进步,向世界展示中国动画人的才气。这番“二次杂交”不知又将获得怎样的传播效果和文化效果。
再谈一谈《兔侠传奇》。
据制片方宣传,《兔侠传奇》是由代表我国动画最高水平的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联合投资1.2亿拍摄,历时三年,目前是我国动画产业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
几乎所有第一眼看到此片画面的观众,都会感觉与梦工厂的《功夫熊猫》非常相似。从人物造型到环境渲染再到动作设计,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模仿痕迹。动画作品与真人表演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动画表现的影像风格,这本身就是一种美术文化。《兔侠传奇》采用了源自美国的三维毛发技术、动作捕捉技术和表情捕捉技术。片中毛发3D效果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画面细腻、动感十足,并把真实表情融入动画影像,使片中人物表情更加逼真自然。这些在中国动画电影界还是首次。《兔侠传奇》受到《功夫熊猫》所代表的美国3D动画的影响,不得不理解为美国动画美术文化的全面渗透。
或许,主创人员还是有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吧,影片虽然全面模仿了《功夫熊猫》,但却将大反派的形象留给了“熊猫”,主角兔侠最后“顿悟”,把熊猫打趴下,隐喻《功夫熊猫》的被击败。且不论如今现实下中美两国动画的差距,这份勇气还是可嘉的。
从文化杂交的角度看《兔侠传奇》与《魁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兔侠传奇》是中国文化通过《功夫熊猫》与美国文化杂交之后,再回到中国“二次杂交”后的新品种。
前度《功夫熊猫》如何借用中国文化的表层形象元素,来传达美国式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反专制主义政治观,在此限于篇幅,略去不表,这里主要分析《兔侠传奇》“二次杂交”的传播路径。
《兔侠传奇》讲述了京城的武林盟主被徒弟熊天霸(化妆成熊猫的白熊)暗算,临终前把毕生武功传授给纯朴的炸饼厨师兔二,并将统领武林的令牌交给他,请他一定要把令牌亲手交给女儿牡丹。兔二进京寻找牡丹,遇上重重危险,并在日常劳作中悟得绝世武功,最终打败熊天霸,将令牌交还给牡丹,拯救了武林。在电影中我们看到,正是因为已经注意到《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误读的深层用意,所以在《兔侠传奇》中,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侠义”被二次解构,置换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义”——主角兔二受人之托,再苦再难也要完成任务。于是故事围绕着“找牡丹、送令牌”的主要动机展开。此为“信”。辅线则是牡丹的报仇,此为“义”。
主角兔二为人憨厚耿直,不求名利武功,只想过着平淡的生活。他没有任何坏心眼,甚至有点死心眼——那就是有着执着的诚信。别人交办的事情一定要完成。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对《功夫熊猫》式文化杂交的一次“拨乱反正”,然而,大部分拨乱反正的结果,往往是矫枉过正或方向偏差。诚然,“信义”确实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部分,但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信义”属于契约范畴,“信”是人际契约,“义”为天伦契约。“义”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信”则罕有。因为“守信”属于基础性的道德层面,一般很少上升到展现人性冲突的艺术层面。这就像是唐诗宋词和识字卡片的关系。那么,在此片中,基础的道德常识特别拿出来强调,则说明受到背后更深层面的文化影响,笔者觉得,那就是当今意识形态文化影响,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
于是,我们看到文化再次被杂交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美国价值观的杂交之后,回到中国与意识形态文化的杂交。
《兔侠传奇》就是这样一部二次杂交的作品,也成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景观。——“中华传统文化”“美国式个人成长”和“意识形态”三者同时混杂,不确定到底哪一个是主要部分。这也正应合了本文开头引用英国著名传播学者汤林森所说:“当今加速的全球化,意味着杂交文化的杂交化”。
罗素曾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了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的欧洲则仿效着拜占庭帝国。”在传播速度较慢的时代,文化渗透已然如此,那么在光速传播的时代,来自不同方向的渗透则更快更多的同时到达,相互碰撞融合,形成“文化杂交”的新景观。这种景观带有明显的混合性和不确定性,无法清楚界定这景观所属的文化类型,它可能对某种文化构成消解,也可能赋予某种文化以新生。
正如“杂交”一词本意所指的生物学概念一样,在文化传播的领域,这样的“进化”也在不断进行,或残酷、或惊喜、或无奈、或自觉,构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化景观,和这个精彩纷呈的多元世界。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文化杂交 国产动画 《魁拔》 《兔侠传奇》
刚刚过去的2011国产动画大片“怒放”之潮,很是让人激动和鼓舞了一把——年初有《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恐龙宝贝》,然后是中日合拍片《老夫子之小水虎传奇》,中德合拍3D动画《熊猫总动员》的再接再厉,暑期档的大爆发则有《西柏坡》、《兔侠传奇》和《魁拔》。另外,科幻题材的《赛尔号之寻找凤凰神兽》和网络游戏改编的《摩尔庄园冰世纪》等,也在声势上颇有贡献。现以2011动画大片中,两部业内业外都叫好不断的作品《魁拔》与《兔侠传奇》为例,谈一谈文化杂交理论背景下“不确定”的动画景观。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所谓“文化杂交”的概念。
这个词汇因墨西哥学者加西亚·坎克里尼于1989年出版的专著《杂交文化——兼论进入和离开现代性的策略》而广泛流传,他试图用“杂交文化”一词,描述当今拉美国家既非现代又非传统,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杂陈的特殊社会文化形态。1999年,英国著名传播学者汤林森在他的著作《全球化与文化》中,则将这一词汇提升到了理论高度,正如他在书中所说的:“当今加速的全球化,意味着杂交文化的杂交化”。
全球化的浪潮浩浩荡荡,洗刷着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技术的迅猛发展,更令文化产品之间的模仿渗透变得简单。误读与同化此起彼伏,解构和重建更是火光飞溅。于是,当一部部文学艺术新作问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意义上的审美奇观,更看到传播学意义上的传播景观。而表现在这两部国产动画大片中的景观,则因其“兼容并蓄”而呈现出特有的“不确定”性。
我们先来看看《魁拔》。
影片首先虚构设定了一个魔怪生物“魁拔”,每333年复活一次残害无数生灵。生活在平静乡村的“独行族”妖侠蛮小满和他的养子蛮吉,在第六代魁拔复活出现时,与各族豪侠一同出征、歼灭魁拔。而主角蛮吉其实就是忘记了自己大魔头本质的魁拔。
来自主创方面对这部电影的宣传主题定调是——国内首部原创玄幻动画电影。其中,关键词“玄幻”体现了它的核心文化是偏中华传统文化的。
纵观全片,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的痕迹还是相当鲜明,虽然在名词形式上作了一定变型,但本义不变。如将“气功”变称为“脉术”,“穴道”换作为“脉门”,以“元泱境界”形容“混元宇宙”,以“神族”“龙族”“人族”“兽族”等各个种族代替传统武林的各大门派。
但这个在中华传统文化略作修饰的外衣包裹之下的武侠故事的主题,却令人颇感意外——既不是江湖侠义,也没有国仇家恨,而是“反抗等级制度”。
围绕“反抗等级制度”作文章,恰恰是一个相当西方民主化的表达。中华文化向年来强调“忠孝”,提倡伦理秩序,虽然《西游记》中有叛逆的孙悟空,但也是为了将他降伏于比“天庭体制”更大的“宇宙体制”之中。而在《魁拔》中,推动主角成长的“发动机”,却是“纹耀”。
“纹耀”类似于身份证,是区分侠士们高贵和强大等级的凭证。片中的两位主角“蛮小满和蛮吉”从一开始执着于找村长比武,就是为了获得村长对他们的身份认证,在后来的参军伏魔之路上的几个主要场景,故事也都是围绕“纹耀”展开,如与龙族高手的比武,港口蛮吉对抗卫兵等。
蛮小满和蛮吉父子之情的情绪线索,则是完成了对“反抗等级制度,证明自身价值”理念的强化。父子之情作为蛮吉的动机辅线,来源于日本文化特有的“情感诉求”传统。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理”。相对于“理”,“情”是很淡化的。笔者觉得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动画电影总是流于说教的原因。
于是,我们看到故事最一开始的“除魔”完全被虚化了。换之以来自西方的和日本的多重主题。或许,在《魁拔》的续集之中还会继续“除魔”这一主题,而在此片中,则是仅仅被当做了背景。这在表现武侠文化的国产电影中,还是相当罕见的。这是一种颇为奇特的主题混杂。
除去主题内容之外,这部国产动画的美术风格上,也是相当混杂。影片片花首度曝光后,不少媒体都认为《魁拔》与日本动画经典《七龙珠》、《千与千寻》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物的服装设定既有传统东方式的农装,也有中世纪西方式的官服,还有像极了明朝锦衣卫的军服。
而影片前半部分的兽族场景,则多见于日本动画中对日本妖怪文化的演绎。后半部分的港口大战,亦有着鲜明的“奥特曼”元素和西方科幻风格。
综上,文化杂交的征象已经相当明显,如果不看影片制作信息,很难去确定这样一部作品属于哪个民族国家、属于哪种美术门派。它不再是一种传承的产物,而是多种思潮的混合。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部文化杂交的作品,除国内市场外,出品方更打造了日语版《魁拔》,希望将“中国制造”打入日本市场,让众多喜爱日本动漫的少男少女们看到国产动画的进步,向世界展示中国动画人的才气。这番“二次杂交”不知又将获得怎样的传播效果和文化效果。
再谈一谈《兔侠传奇》。
据制片方宣传,《兔侠传奇》是由代表我国动画最高水平的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天津北方电影集团联合投资1.2亿拍摄,历时三年,目前是我国动画产业投资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
几乎所有第一眼看到此片画面的观众,都会感觉与梦工厂的《功夫熊猫》非常相似。从人物造型到环境渲染再到动作设计,都有着十分明显的模仿痕迹。动画作品与真人表演作品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动画表现的影像风格,这本身就是一种美术文化。《兔侠传奇》采用了源自美国的三维毛发技术、动作捕捉技术和表情捕捉技术。片中毛发3D效果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画面细腻、动感十足,并把真实表情融入动画影像,使片中人物表情更加逼真自然。这些在中国动画电影界还是首次。《兔侠传奇》受到《功夫熊猫》所代表的美国3D动画的影响,不得不理解为美国动画美术文化的全面渗透。
或许,主创人员还是有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意思吧,影片虽然全面模仿了《功夫熊猫》,但却将大反派的形象留给了“熊猫”,主角兔侠最后“顿悟”,把熊猫打趴下,隐喻《功夫熊猫》的被击败。且不论如今现实下中美两国动画的差距,这份勇气还是可嘉的。
从文化杂交的角度看《兔侠传奇》与《魁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兔侠传奇》是中国文化通过《功夫熊猫》与美国文化杂交之后,再回到中国“二次杂交”后的新品种。
前度《功夫熊猫》如何借用中国文化的表层形象元素,来传达美国式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反专制主义政治观,在此限于篇幅,略去不表,这里主要分析《兔侠传奇》“二次杂交”的传播路径。
《兔侠传奇》讲述了京城的武林盟主被徒弟熊天霸(化妆成熊猫的白熊)暗算,临终前把毕生武功传授给纯朴的炸饼厨师兔二,并将统领武林的令牌交给他,请他一定要把令牌亲手交给女儿牡丹。兔二进京寻找牡丹,遇上重重危险,并在日常劳作中悟得绝世武功,最终打败熊天霸,将令牌交还给牡丹,拯救了武林。在电影中我们看到,正是因为已经注意到《功夫熊猫》对中国文化误读的深层用意,所以在《兔侠传奇》中,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侠义”被二次解构,置换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信义”——主角兔二受人之托,再苦再难也要完成任务。于是故事围绕着“找牡丹、送令牌”的主要动机展开。此为“信”。辅线则是牡丹的报仇,此为“义”。
主角兔二为人憨厚耿直,不求名利武功,只想过着平淡的生活。他没有任何坏心眼,甚至有点死心眼——那就是有着执着的诚信。别人交办的事情一定要完成。这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化对《功夫熊猫》式文化杂交的一次“拨乱反正”,然而,大部分拨乱反正的结果,往往是矫枉过正或方向偏差。诚然,“信义”确实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部分,但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信义”属于契约范畴,“信”是人际契约,“义”为天伦契约。“义”是文学艺术作品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信”则罕有。因为“守信”属于基础性的道德层面,一般很少上升到展现人性冲突的艺术层面。这就像是唐诗宋词和识字卡片的关系。那么,在此片中,基础的道德常识特别拿出来强调,则说明受到背后更深层面的文化影响,笔者觉得,那就是当今意识形态文化影响,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点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
于是,我们看到文化再次被杂交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美国价值观的杂交之后,回到中国与意识形态文化的杂交。
《兔侠传奇》就是这样一部二次杂交的作品,也成为了一个“不确定”的景观。——“中华传统文化”“美国式个人成长”和“意识形态”三者同时混杂,不确定到底哪一个是主要部分。这也正应合了本文开头引用英国著名传播学者汤林森所说:“当今加速的全球化,意味着杂交文化的杂交化”。
罗素曾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了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的欧洲则仿效着拜占庭帝国。”在传播速度较慢的时代,文化渗透已然如此,那么在光速传播的时代,来自不同方向的渗透则更快更多的同时到达,相互碰撞融合,形成“文化杂交”的新景观。这种景观带有明显的混合性和不确定性,无法清楚界定这景观所属的文化类型,它可能对某种文化构成消解,也可能赋予某种文化以新生。
正如“杂交”一词本意所指的生物学概念一样,在文化传播的领域,这样的“进化”也在不断进行,或残酷、或惊喜、或无奈、或自觉,构成了百花齐放的文化景观,和这个精彩纷呈的多元世界。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