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新诗教学浅析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iewong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新诗这种点燃生命激情的文学体裁更是有必要纳入语文素质教育的逻辑体系。明智的教育家也意识到了,苏教版语文教材,加大了新诗的比重,体现了兼容并包的大度。这对还原新诗教学的生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毋庸讳言,与古典文学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的漫长创作历史相比较,现代白话新诗的诞生期和成长期显得相对短暂,其诗美形态也相对欠丰满厚重,但是我国深厚的诗教传统和海外辉煌璀璨的诗歌艺术滋养了新诗,使其日趋成熟,并逐步走向多元化。有激荡着新文化和新文学创造精神的郭沫若;有承继了中国古典诗歌法则和韵味的徐志摩,有迸溅着对理想太阳之追求激情的艾青……其中很多优秀的现代诗歌将汉语言的形象性、韵味、灵性和袅袅流动的意境巧妙演绎,这种极富诗性特征的新诗教学对培养年轻一代艺术地、审美地生活最好不过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的多元化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公认,尤其是他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受到高度重视,而新诗教学自然更集中的体现了这种人文性和审美性。凡是有口皆碑的、经久不衰的拔萃诗作,必然是一种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积淀、辐射着诗家哲思和智慧的艺术,它折射着灵魂深具穿透力的审美之光,常常不可抗拒地灼亮读者的心灵。毫无疑问,对处在青春成长期的学生而言,诗歌教学将以其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而点燃起生命能量,提升其品味、把玩和驾驭母语的能力。
  那么在现实阅读教学中应如何来践行新诗教学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摆脱教参“独白”的控制
  我们现实中的新诗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和应试教育的压力,新诗的审美张力受到限制。大多数教者致力于阅读阐述的过程中探求作者的原意,并把它作为唯一“权威”的解释,常常用单一固定的教参去解读意蕴丰厚的诗歌作品,教者成了教参“独白”的传声筒。这种独白式的阅读教学离开了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无法呈现丰富多元、绚丽多彩的文本世界,诗歌解读最终只能枯死在机械单一的纯文本世界里。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大多偏重于对诗歌的理性阐述的挖掘,在刻板分析中变相肢解文本,学生鲜活的心灵情感世界被湮没,本该风景无限的新诗教学,从此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新诗的教学应摆脱教参“独白”的控制,以超越实利的审美性、哲思性和艺术的浪漫主义来陶冶人,春风化雨般的逐渐玉成其个性鲜明、意志坚定、情感丰富的、思维深刻的现代人格结构。
  二、重视沉醉文本的美读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新诗虽不比唐诗,但也有很多优秀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有着诗的内涵之美,更有着超乎普通文体的卓越的语言品质。比如徐志摩的飞扬灵动,舒婷的婉约丰赡,昌耀得深沉大气,顾城的朦胧淡雅等等。这种充分个性化的新诗语言,对发展学生为自己所拥有体现个体生命独特精神风采的个性化语言具有积极的启迪和影响。即便是遭致部分人非议的《黄河大合唱》等传统诗歌教材至今仍然葆有生命力,它节奏整齐、音韵铿锵、琅琅上口、易诵易记。像这样的诗篇,教师无需讲解,只需鼓励学生元气充沛、激情饱满的投入到对诗歌的美读中去,学生通过热情洋溢、由内而外的过程,目光、表情、体姿予以配合,整个身心沉醉其中,和谐外化,最终达到与作者与文本的完全融合。
  诵读的重要性已被现代心理学实验所证明:“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只是构成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中间穿插着联想和理解,而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却构成了直接的情感对应关系,可以迅速地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感应与塑造——语文审美教育论》曹明海)《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了阅读。因此,语文新诗阅读教学更要重视美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再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激活个体生命的体验
  优秀的诗作之所以不朽,并不是因为它把意义强加给不同的读者,而是能唤起阅读个体根据自己的体验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诗歌的阅读教学具有了内在的未完成性与开放性。诗歌语言往往追求模糊性、多义性、不确定性和空白效果,再加上读者带着独特的期待视野进行阅读,因此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是自由的、个性化的、多元化的。譬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般只理解为抒发了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但如果去追溯一下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就知道诗人要表达的还有对岁月的流逝和一段永不再来的恋情的心痛。当然,还有人认为是诗人聊以抚慰政治理想、社会理想的幻灭。作为中学生,他们的阅历也许还不曾那么丰富,由 “彩虹似的梦”“揉碎在浮藻间”联想起自己的一个美好的梦想的破灭也未尝不可。
  在新诗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应力求学生与文本间的心灵对话。教师虽不是主角,但角色举足轻重,是实现多重对话的纽带和关键。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平等的参与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更要激活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心灵感受。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阅读教材,尤其是面对充盈着自然美、生命美、个性美等灵动色彩的诗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还新诗本该属于它的生机与活力,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里心灵的律动,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诗意,实现心灵的成长与精神的提升。让我们共同为了我们的学生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而努力。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概念,理解圆周率的意义,能够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知识体验过程中提高对知识的比较、分类和归纳以及操作能力。  3.在让学生了解圆周率的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知识的本质。  教学准备:  1.学生用
合成了7种具有不同阳离子结构和不同配阴离子的芳基碘、硫(钅翁)盐,并测定了它们的光谱特征。其中以双[4-(二苯锍基)苯基]硫(钅翁)盐(BDS)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光聚合中的
《谈中国诗》为钱钟书的演讲稿,也是一篇具有学术价值的文论。它打通中西文化和人文学科,以通俗浅近的比喻、幽默风趣的语言,主要从中国诗的发展、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阐述了
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悟作品表达的思想,凸显作家对现实社会和生活的独特的思考;构建用文本深思及对文本特点归纳概括而支撑起来的符合语文学科教学规律的框架结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只有通过动手操作,深刻理解了知识,才能灵活运用知识。  一、动手操作中形成数学概念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良好时期。让学生由“学会”数学向“会学”数学转化,是培养他们基本数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一、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方法的多少及是否科学。同样,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更离不开学习方法,良好的自学方法必定会
【正】到了初三,复习不可避免的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复习,简而言之,就是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温故而知新的过程,它既是对已学内容的重温,更是对已学内容的重组、超
2018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颁布后,不少人认为除了增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之外,其他没有什么变化。文章力排众议,在全面阅读《考
那天天气晴朗,我和小伙伴们约定去踢足球。我早早地来到足球场,等待着小伙伴们的到来,等了一会儿,才来了一个。又等了好久,我有点不耐烦了,想直接回家,想想“民无信不立”还是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