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透视与理性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ener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简要追溯世界对环境教育重视的历史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污染与生产平衡的双重挑战。目前,环境问题和问题环境在全球凸现的趋势表明,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将无可置疑地成为世人研究的首要问题,同时也必将成为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只要简单地追溯一下历史,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1972年6月5日-16日,世界首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
  1975年,联合国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1977年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第比利斯市召开各国政府环境教育会议。
  1982年5月10——18日,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促吏世界环境的好转,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人类环境特别会议。
  1992年6月3——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
  1995年,联合国在希腊首都雅典召开了环境教育大会。会议重点讨论了如何将环境教育重新定向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这次会议标志着环境教育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发展。
  1997年l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希腊的塞萨洛尼市召开了“环境与社会国际会议”。会议发表的《塞萨洛尼宣言》指出:环境教育是“为了环境利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从1972年至1997年的25年间。联合国7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足以证明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所发表的宣言,对于指导我们研究环境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具有纲领性的划时代意义。
  也就是在1992年的“里约会议”之后,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l世纪议程》,国家教育部参与了对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的规划,并拟定颁发了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将环境意识教育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大纲》的“总目标”明确指出:“在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专题教育的形式,引导学生欣赏平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然而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以及主观、客观等因素的干扰,加上人们对环境教育意义的认识不足,环境教育意识单薄,教育理念未转变等,成为制约环境教育课程落实、开设与推进的“瓶颈”。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现状堪忧。
  二、小学环境教育现状透视
  现状之一:无环境教育意识
  1、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领导不重视环境教育。
  2、基层学校的领导不重视环境教育。
  3、任课教师不重视环境教育。
  现状之二:无教学计划
  如果作一问卷调查,按《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小学生1-3年级、4-6年级,每学年应开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课多少教时?目标是什么?教学内容是什么?
  现状之三:无教学师资队伍
  学校领导在学期初配课时对此也很头疼。环境教育没有课本,又无专用教师,无法配课。
  现状之四:无教学活动安排、无必备的课外读物、仪器设备、影像资料、无教学效果
  还可以列出一些。以上这些令人担忧的“现状”告诉我们:国家教育部的《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人纲》颁行十几年了,为什么会有如此让人扼腕叹息的现状呢?究其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素质教育观没有彻底形成,“应试教育”的模式在作祟。
  三、对小学环境教育的理性思考
  思考之一: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我们已经知道环境教育问题成为全球研究的首要的永恒主题,环境意识随之成为一个人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对广大小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乃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素质教育观强调的就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那么基础教育的教育功能应定位,在什么基调上呢?我认为,万不可定位在选拔人才这个基调上,而应锁定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上,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环境意识等方面主动发展,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
  思考之二:深刻认识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前面提到的从1972年到1997年的25年间,联合国数次召开国际性的环境大会,这是为什么?
  不言而喻: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环境出现了问题环境,而这些威胁人们生存的“老虎”正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和而招致的。要清除这只“老虎”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只有通过世人内心的革命性变革,用实际行动去驱“虎”。
  第二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党的的十六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三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相关权威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环境教育的国情是国民对环境状况恶化的严峻形势缺乏充分认识,对我国环境状况的变化趋势持盲目乐观的态度,同时对环境问题和问题环境的重视程度较低。
  我们现实的环境教育的国情清楚的告诉国人:公众的环境意识、环境认识和对环境重视的程度亟待提高。而这个提高不正是环境教育需要落实的目标和任务吗。
  第四是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需要
  我国环境立法工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固然基本做到了“有法可表”的境界,然而,环境保护的法律还很不完善,由于公众和执法者环境意职尚处单薄状态,在环境保护中执法不严,或有法不依,甚至执法者玩忽职守、违法者打法律的擦边球、占空子的现象时有发生,结果导致环境被破坏。因此必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思考之三:绝对明确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一)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有利于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环境意识既然成为人的必备素质,那么小学生也就必须具备。
  (二)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有利于小学生掌握必要
  的环境知识。
  鉴于目前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小学生的环保知识十分贫乏。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甚至是“声嘶力竭”地大喊:卫生保洁、环境保护……可是小学生每每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破坏环境的“罪魁”。常常值日生刚扫完地面,洒扫工具还没有收拾好,就有人随手扔饮料袋、瓜皮果壳等。
  (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环保习惯。教育部《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人纲》的“目标”指出:通过环境教育让小学生亲近、欣赏和爱护自然,感知周边环境,以及社区的环境和主要问题,感受自然环境变化与人们生活的联系,从而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
  思考之四:清醒地认识环境教育的紧迫性,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环境教育意识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他们对我国、对全球的环境现实状况知之甚少,因而也无从知道目前全球环境教育紧迫程度。因此,我们在开设环境教育课科中,可以通过不同手段、不同渠道。
  总之:“环境猛于虎”,且老虎就在身边。这就是环境教育的紧迫感!是迫在眉睫和火烧眉毛的事!
  思考之五:深化环境问题和环境教育的责任感,努力做好环境教育工作
  1、课程建设。
  环境教育由于没有课本,是基层学校和任课老师感到为难的事。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师资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此乃人们之共识。环境教育,师资匮乏,乃环境教育没有教学效果的原因之一。我认为:环境教育的师资力量,可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国家在各师范大学(学院):培养一批能胜任环境教育的师范生,通过考核持证上岗,成为专用教师;另一方面各地、市教育主管部门、教师进修学院(校)利用寒暑假轮训一批环境教育的教师。并通过相应的考核,持证上岗,成为环境教育课程的兼职教师。多少年前,山东省高密市曾出台一项政策:教师不能胜任1-2门选修课程的,在评选骨干教师时,一票否决。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教师晋级时加进去一条,不能胜任环境教育或其他一两门选修课程教学的老师,也来个一票否决。我想教育行政部门强调教师学历达标,如果也强调这一条,势必会促进教师刻苦磨练环境教育等课程教学的基本功。
  3、强化环境教育课程的管理机制。
  前面说到,造成目前环境教育现状的原因是上上下下对该课程的管理不严,机制不全。当务之急要加强管理。
  ①理念植入。②系统管理。③计划到位。④建立可行的管理制度⑤加强对课程的教研力度。
  总之,小学环境教育意义重大。面对现状,上至领导下至师生.不可等闲视之。要重意识;重管理;重教学;重效果。只要上下意识到位,管理到位,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有什么不能改观的呢。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体育课教学应做到动与思相结合,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以往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练习,不提问题的现象。初中学生喜爱活动,对感兴趣内容能积极思考,为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创造了条件。为了更好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思考问题,进行教学反思。要采取一定方法与措施,激励学生积极提问,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学质疑。  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习技能应围绕着
【摘要】阅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通过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活动网络化、教学结果创新化等方式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  【关键词】网络教育 阅读教学 教学模式 课型探索    一、通过多媒体展示语文教材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这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中,辅之以多媒体展示型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意识是指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想创造。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到好处的导语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深厚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积极的参与意识与“发展”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探讨和发现无穷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与时俱进地探讨和研究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创新
提问是教师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是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的纽带,更是有效教学的保障。本文结合高中英语教学实例,从提问内容、提问策略方面对有效的课堂提问设计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一、问什么?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而愉快地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文体。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通盘考虑,问在关键处   在有限的课堂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数年,课堂教学从理念到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然而反思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或片面理解课改精神追求表面热闹,或“小富”即可,浅尝辄止。如何将课改的精神实质有效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现阶段教师仍需探索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还需重组  新课改下的教材从内容结构、程序结构、形态结构,都改变了以往教材重学科重教师的现象,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学”。既然教材有了改观,是否教师
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有效性,在现时“五严”规定下,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使常态课的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呢?下面是笔者设计的《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教学片断并对此片断的教学进行的反思。。  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6—27页的“观察与思考”并探究:在该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要想实验成功得注意哪些操作规范,将决定操作成败的这些关键的描述词语划出来。  生1:“把燃烧匙内的红磷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
1.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观念问题。长期以来,小学都是“语·数科把关,其他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点缀。英语也不过如此。英语教师工作量过重现象十分普遍,70%的英语教师课时多于15节以上,更多于其他学科科任教师。  学生状况。农村孩子比较膽小,羞于说英语。与城市小孩相比,农村孩子在思维以及英语基础都不及城市学生。同时,农村学生因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影响,他们往往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害
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作为重要任务。在低年级中加强听、说训练,不仅可以训练每个学生语言交际、待人处事、举止言谈的能力,而且为今后的作文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有效地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这个时期,通过“看说结合、读说结合、听说结合”来加强低年级的说话训练,这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听说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听
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尊重生命,熱爱自然。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对生物点点滴滴的关爱,显微镜下展示的奇妙生物世界,科学家在揭示生命现象过程中所体现出顽强执着的探索精神,在环境问题上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生态道德观念,都是生物学所特有的人文教育素材。生物学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处处洋溢着人文精神。如何将人文精神渗透到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观、生态观,完善学生人格
沈从文是著名的小说家,他以小说创作为主,散文创作为次,一生结集六十多种,是创作数量甚为宏富的现代作家之一。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边城》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沈从文的创作特点。。  读沈从文的《边城》,我被其中所蕴含的美深深震撼:有清新优美、自然流畅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美;有世外桃源般的自然山水美;有浓郁的湘西特色的社会风俗美;更有充满爱与美的令人心醉的人性美。  《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