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节点 设议题 敢突破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davi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抓住关键节点,提前设置议题,记者勇敢突破、科学提问,前后方积极联动写成的全球独家报道,被认为“打破往年此时达赖向全球藏人祝贺藏历新年的‘惯例’,是新华社涉藏传播中的一个突破,成功设置了议题”。
  自2010年十一世班禅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新华社记者不想错过任何可能采访到他的机会,哪怕是擦肩而过的一声提问。因为3月5日是一年一度的藏历新年,今年又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若十一世班禅能就此发表意见,这是对外传播的极好题材。
  3月3日晚上,我与新华社对外部两会报道组的老师进行了具体沟通后,给熟识的班禅随员发了短信,把采访的构想和问题告诉他,试图通过他转达给班禅。
  4日上午一早到了现场,我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机会进入会场,专访的愿望几乎落空。8时58分左右,21岁的班禅和随员来到政协宗教界别小组讨论会场,然后宗教组会场闭门。许多记者只好到其他界别寻找新闻。
  难道就这么结束了吗?笔者斟酌考虑,根据去年两会上全程报道十一世班禅的经验,判断他可能在休会期间到廊间散步,这是一个发问的好机会。于是我选择等待,就在廊间的一家商户柜台边,观望会场,并思考如何提问。
  果如所料,休会了,班禅走出来了!无奈的是,他身边跟了不少工作人员,并明确告诉我,不能采访,也不能拍照。
  然而,我还是趁班禅擦身而过的瞬间,大声提问:“大师,明天是藏历新年,您准备向海内外表达什么祝福?”听到我的发问,他停下脚步,回过头来,双手合十:“扎西德勒,祝福大家!”
  还来不及兴奋,已经有人来让我离开了,但彼时我内心只有喜悦。是的,班禅通过新华社向海内外发出藏历新年祝福!为了丰富细节,笔者随即采访了其他宗教政协委员,请他们描述与十一世班禅一起讨论的观感。
  随后,新华社发出《中国聚焦:十一世班禅向海内外发出藏历新年祝福》的简讯、详讯。海内外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转载。
  此次采访经历可以带来几点经验:一是提前做好准备,在只有一次提问机会的时候抛出容易回答、有新闻价值的问题;二是要有决断力,有舍有得,如果笔者当时也到其他界别采访,就会失去独家报道机会;三是关键时刻,记者要能拼能闯,抓到独家新闻;四是平视、不卑不亢的采访态度,年轻的班禅大师其实非常和善,也愿意交流,只是身份的特殊l生让他多了神秘感。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稿件不仅新闻价值高,也是一篇写作精良、结构漂亮的佳作。记者提问采访,描摹鲜活现场,后方编辑部再补充近年来十一世班禅更加活跃地出现在公众和议政场合的背景,在详讯中进一步突出了藏族代表委员闻听班禅新年祝福后的喜悦,以及十一世班禅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事实。
  纵观全文,由提问引出难能可贵的一声独家祝福,奠定了稿件的重要和独家性;广大藏族代表委员第一时间感受和回应祝福,形成温暖互动;宗教界委员点评班禅参政形象,完整、圆满了稿件;而大量生动细节和多元丰富的背景,如班禅在青海玉树震后等关键节点的表现,全面展示了十一世班禅日渐成熟、稳重、睿智的宗教形象和从政作风。
  对外报道的记者,要有全球视野,如果当时的提问没有加“海内外”,问候范围和意义就狭窄了很多;要有敏锐嗅觉和提前调研,若不是了解以往都是达赖发出祝福的背景,就不会有这样的议题设置和针对性的发问,而对海内外受众的兴趣点把握也成就了这样的题目;要注意拓展文章的广度和深度,由一个新闻点展开去写,关照到个人,升华到宗教民族的大主题,增强稿件的厚重感。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记者)
其他文献
2011年3月,早春时节,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犹如报春花,在读者面前绽放了。  这本书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周年而策划出版的,然而,要想出一本既有意义、又有市场,且受读者欢迎的弘扬主旋律的外宣图书绝非易事。  2010年春节前夕,参与《中国简史——从孔夫子到邓小平》(英文版)一书出版工作的策划者和定稿人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先生、新世界出版社总编辑张
期刊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手段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对外传播?如何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如何“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对外传播业界认真思考的课题。  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期刊
有一次,我采访了身兼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三团总监的指挥家余隆,他说:“汉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当时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国,但是现在我们说汉唐很自然会提起繁荣的文化艺术,而不是那时候的GDP。”  作为一个跑了10年文化口的记者,此话使我深有感触。对一份报纸而言,时政和经济新闻永远是最热门的选题,文化艺术则属于锦上添花。文化类题材作为一个重要的对外报道领域,是外国人感兴趣的,也
期刊
新华社对外部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打破惯性思维,主动巧妙设置议题,全面回应海外关切,着力提升国际关联,在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上取得了新的拓展和积极成效。    全面、积极回应海外关切    新华社对外报道针对全国两会前境外舆论炒作的所谓中国“茉莉花革命”,特别是就外界对中国会否发生类似动荡的疑问,从“破”与“立”两个方面采写了一系列深度报道。  其中,《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在北京搞“街头政治”不可能
期刊
今年两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讨论通过“十二五”规划,这份关乎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引发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形散而神聚    在众多外媒报道“十二五”的稿件中,路透社3月7日播发的《五年经济计划充满雄心壮志,应引起全球关注》一文,看似面面俱到、形散,实则围绕一个重点展开,即导语所说的“中国社会将更加公平且更为环保,收入的增加将刺激消费,产业的科技水平也将更上层楼”。  “十二五”规划长达
期刊
全球传播时代,中国面临怎样的媒体环境,媒体的发展趋势如何?全球传播对中国媒体提出的最新要求是什么?中国媒体如何在全新的媒介生态中调整发展战略?当下媒体的责任是什么?要向全球传播时代的媒体输送全能记者,新闻院校的变革出路何在?为破解上述问题,来自海内外知名媒体机构的领军人物和新闻传播学界的知名学者在4月7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走向全球传播的中国媒体”论坛上共同论道。    媒体的能量得
期刊
2011年4月1日,由清华大学、凤凰卫视主办的“华语媒体高峰论坛——迎接全媒体时代”在清华大学举行,这是海内外华文传媒在学者与企业领袖,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媒体之间首次专门针对“全媒体”这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认为,各种媒体形态在全媒体时代并不是博弈,而是殊途同归。他提出:“全媒体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的同时,新媒体也将引领媒体发展并走向全媒体之
期刊
投资海外传媒市场现状    近年来,浙江籍人士纷纷涉足海外传媒领域,目前在欧洲、北美、非洲、中东等地区投资创办了几十家报刊、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成为海外人士了解、认识中国的重要渠道。据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欧洲有50多家华文媒体,其中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的媒体占三分之二。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的海外媒体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对增进世界对浙江的了解,树立浙江良好国际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
近年来,南京在做好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宣工作的同时,通过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方式,着力挖掘、整合民间外宣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不断拓展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新载体,成功打造了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双百”工程、在宁外国人文化参与系列活动等官民并举的外宣品牌项目,增强了外宣工作的力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了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双百”工程    为了进一步增强南京外宣工作的整体实力,动
期刊
2010年9月5日到12月10日,我受中国外文局委派,到温哥华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出版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进修。  学习之余,我参观了温哥华的公立图书馆、当地最大的书业连锁店Chapters/Indigo(占据图书市场70%的销售额)、荣获国际环保印刷大奖的Hemlock印刷公司等机构,参观走访下来,我对加拿大的文化出版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经过几个月的近距离观察,我认为,要解读加拿大的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