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官民共举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332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南京在做好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宣工作的同时,通过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方式,着力挖掘、整合民间外宣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不断拓展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新载体,成功打造了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双百”工程、在宁外国人文化参与系列活动等官民并举的外宣品牌项目,增强了外宣工作的力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了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双百”工程
  
  为了进一步增强南京外宣工作的整体实力,动员和激发社会各界、各方力量重视外宣、支持外宣、参与外宣的积极性,提升南京的国际影响力,从2009年起,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启动了“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双百工程”,即在全市征选百家对外文化交流基地、面向海内外征选百名南京对外文化交流使者(南京民间对外交流大使)。活动一经推出,立刻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各界人士纷纷响应,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士及海外华人也踊跃报名。整个征选活动历时5个月,首批入选了45家基地和100名使者。入选的基地有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山陵、明孝陵等;有能充分反映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的云锦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有南京独特的艺术品牌,受到境内外人士普遍欢迎和喜爱的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南京民乐团等;有文化特色鲜明、时代感强,集商贸、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1912文化休闲街区等;有具备开展对外交流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和南京大学等;有产业特色鲜明、产品创意度高、信誉度高的文化企业红山创意园等。入选的使者涵盖了社会众多界别和层面,有在宁外国商社、外企等涉外机构高管,文化企业、文化园区、文博场馆负责人,艺术家、记者、海外南京人,慈善基金会、国际组织的中方工作人员等,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及广泛的海外联系渠道。
  首批基地和使者充分发挥了各自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为宣传推介南京的城市形象做出了贡献,2010年lO月,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专门举办了《走向世界——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双百”工程成果展》。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基地和使者分别在美国、英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2()多个城市策划组织了“五国十城”——今日南京摄影展、跨越半个世纪的情缘——乌克兰油画大师精品展、南京国际爵士音乐——世界音乐节、“为名城喝彩、为青奥加油”——车行欧亚大穿越、秦淮河塞纳河——中法双城摄影绘画艺术展等40余项跨国家、跨文化的对外文化交流主题活动。有的基地和使者组织的活动,甚至辐射影响了国外主流社会。对外文化交流使者吴汝俊,是著名的旅日京剧表演艺术家、京胡演奏家,其创立的“吴氏新京剧”在日本深受日本民众和鸠山由纪夫、海部俊树、安倍晋三、麻生太郎等日本政要的喜爱,在日本主流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10年3月,借其主演的新京剧电影《孟母三迁》在南京首映之际,他邀请了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的夫人安倍昭惠女士、美国二十一世纪电影公司制片人中村真一先生、日本玉竹音乐出版社社长武名誉子等日本政界、文艺界的名流来南京参观访问。安倍昭惠回国后在其博客上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南京之行,并表示有机会一定会进一步促进南京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促进融入工作
  
  目前,外籍人士在宁常住人口已有1.6万,每年短期来宁工作、旅游、讲学等境外人士超过百万。为了使来宁的外国人尽快地认同南京、融入南京,继而成为南京城市形象的推介者、传播者,南京市新闻办精心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以在宁外国人为参与主体的,融展示、交流、服务为一体的对外文化交流主题活动,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南京的和谐与开放。在继前几年南京成功地打造了“在宁外国人文化活动四季歌”(即春天植树、夏天赛龙舟、秋天“新南京、新生活”大型咨询会、冬天“今天老外到我家”)外宣品牌活动之后,2009年,我们成功策划并组织了以“促进文化融合,共建和谐金陵”为主题,以参与、互动与观赏为目的,以竞赛、展示与交流为主要内容的“同乐金陵——在宁外国人文化参与系列活动”。活动包含“赛中华才艺”、“秀生活技能——百名老外包粽子大赛”、“首届南京国际文化交流日”等,受到了在宁外国人和广大南京市民的一致好评,也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南京国际文化交流日活动,“汇世界风采、览五洲风情、展金陵风貌、品美食风味、传博爱风尚”等五大板块真正成为了一个汇聚世界多国文化、展示异域风情的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吸引了数千名外国友人到场参与活动。“同乐金陵”——在宁外国人文化参与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受到了江苏省委外宣办的肯定,2010年,江苏省与南京市新闻办联合将其打造成为了面向全省外国友人的“同乐江苏”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的规格,丰富了活动内容,扩大了活动的影响。
  此外,南京市新闻办还着力做好在宁外国人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以媒介宣传为手段,打造“四个一”外语媒介服务体系,即一个英文新闻网站、一本多语种外语刊物《MAP》、一个报纸英语栏目《Local News》和一个电视英语栏目《英语随身看》。通过“四个一”外语媒介体系的建立,为在宁的外籍人士提供丰富资讯,寓宣传南京、展示形象于立体信息服务之中,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在媒介传播中不断得到提升。
  
  开辟新“窗口”
  
  南京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科教人文优势突出。拥有大批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名胜景区、博物馆、艺术院团,有大批产业特色鲜明、产品创意度高的文化企业,有众多国内著名的高等院校。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资源,更全面地展示南京良好的城市形象,南京积极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多层面的城市形象传播的有效渠道。
  依托南京大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充足的国外生源,发挥南大海外教育学院图书馆硬件条件好、利用率高的优势,开设“南京之窗”图书专柜,陈列摆放《悠悠秦淮》、《佛都金陵》等百余种介绍南京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书籍,让外国留学生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南京、感知南京,从而宣传南京。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南京之窗”,仅仅是“南京之窗”外宣窗口工程的一个起点。今后,南京外宣办还将在驻宁其他高校海外教育学院图书馆以及他们在海外设立的孔子学院开辟“南京之窗”,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方便地读到介绍南京的大量书籍,将“南京之窗”真正打造成向世界展示南京的“窗口”。南京的旅游景点、涉外宾馆等一些外国人往来较多的场所也是南京外宣的“窗口”,南京市将大型画册《金陵》、城市形象宣传片《金陵旋律》等一批外宣精品在景点、宾馆摆放、播放。首批面向社会征选出的“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基地”,是南京建立的又一批外宣“窗口”单位,它们涉及范围比较广,层次比较高,代表性比较强,在不同的方面代表着南京的城市形象,体现着南京历史名城的人文特色。这些特色“窗口”的建立,承载起传播和展示南京良好城市形象的功能,对于提升南京城市形象、展示南京文化魅力,进而推动南京走向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来自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图片由作者提供)
其他文献
颜仕凌(ArnoldZeitlin)曾戏称自己是与恐龙同辈的老新闻人,从5岁开始当报童,到最近十年作为中外新闻交流的使者,近80年的生命都在与新闻打交道中度过。他说:“我赚的每分钱都与新闻有关。”  颜仕凌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美联社工作了近30年,退休后又被聘为UPI(合众社)亚太区副总裁、新闻自由论坛亚洲中心负责人,从2002年开始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参与了该校新闻学(国际新闻)专
期刊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年会、金砖国家会议、G20会议、东盟10+1机制、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一欧盟论坛、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各个会议上都有中国政要在发言;教育科技交流、军事对话、文化展示、艺术演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五花八门的展览、各行各业的海外工程、世界各地的旅游点,皆有中国人的身影;利比亚一次撤侨,居然涉及到三万国人。结论非常明显,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公共
期刊
2011年3月,早春时节,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犹如报春花,在读者面前绽放了。  这本书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周年而策划出版的,然而,要想出一本既有意义、又有市场,且受读者欢迎的弘扬主旋律的外宣图书绝非易事。  2010年春节前夕,参与《中国简史——从孔夫子到邓小平》(英文版)一书出版工作的策划者和定稿人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先生、新世界出版社总编辑张
期刊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手段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对外传播?如何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如何“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对外传播业界认真思考的课题。  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期刊
有一次,我采访了身兼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三团总监的指挥家余隆,他说:“汉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当时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国,但是现在我们说汉唐很自然会提起繁荣的文化艺术,而不是那时候的GDP。”  作为一个跑了10年文化口的记者,此话使我深有感触。对一份报纸而言,时政和经济新闻永远是最热门的选题,文化艺术则属于锦上添花。文化类题材作为一个重要的对外报道领域,是外国人感兴趣的,也
期刊
新华社对外部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打破惯性思维,主动巧妙设置议题,全面回应海外关切,着力提升国际关联,在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上取得了新的拓展和积极成效。    全面、积极回应海外关切    新华社对外报道针对全国两会前境外舆论炒作的所谓中国“茉莉花革命”,特别是就外界对中国会否发生类似动荡的疑问,从“破”与“立”两个方面采写了一系列深度报道。  其中,《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在北京搞“街头政治”不可能
期刊
今年两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讨论通过“十二五”规划,这份关乎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引发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形散而神聚    在众多外媒报道“十二五”的稿件中,路透社3月7日播发的《五年经济计划充满雄心壮志,应引起全球关注》一文,看似面面俱到、形散,实则围绕一个重点展开,即导语所说的“中国社会将更加公平且更为环保,收入的增加将刺激消费,产业的科技水平也将更上层楼”。  “十二五”规划长达
期刊
全球传播时代,中国面临怎样的媒体环境,媒体的发展趋势如何?全球传播对中国媒体提出的最新要求是什么?中国媒体如何在全新的媒介生态中调整发展战略?当下媒体的责任是什么?要向全球传播时代的媒体输送全能记者,新闻院校的变革出路何在?为破解上述问题,来自海内外知名媒体机构的领军人物和新闻传播学界的知名学者在4月7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走向全球传播的中国媒体”论坛上共同论道。    媒体的能量得
期刊
2011年4月1日,由清华大学、凤凰卫视主办的“华语媒体高峰论坛——迎接全媒体时代”在清华大学举行,这是海内外华文传媒在学者与企业领袖,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媒体之间首次专门针对“全媒体”这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认为,各种媒体形态在全媒体时代并不是博弈,而是殊途同归。他提出:“全媒体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的同时,新媒体也将引领媒体发展并走向全媒体之
期刊
投资海外传媒市场现状    近年来,浙江籍人士纷纷涉足海外传媒领域,目前在欧洲、北美、非洲、中东等地区投资创办了几十家报刊、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成为海外人士了解、认识中国的重要渠道。据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欧洲有50多家华文媒体,其中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的媒体占三分之二。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的海外媒体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对增进世界对浙江的了解,树立浙江良好国际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