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出版业印记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5日到12月10日,我受中国外文局委派,到温哥华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出版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进修。
  学习之余,我参观了温哥华的公立图书馆、当地最大的书业连锁店Chapters/Indigo(占据图书市场70%的销售额)、荣获国际环保印刷大奖的Hemlock印刷公司等机构,参观走访下来,我对加拿大的文化出版业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经过几个月的近距离观察,我认为,要解读加拿大的出版业,有几个关键词不可缺少,那就是:北美市场,图书细分,行业规范,自由编辑,政策补贴。下面就我自己的理解作一简要说明。
  
  一、北美市场
  
  在加拿大,从事出版的人一提起他们的目标市场,言必称北美市场。除了在加拿大本国销售外,出版商同时会将他们的图书销往美国一一加拿大最大的海外图书市场。加拿大出版的英文版图书往往标着两种价格:加元和美元。有的出版社在美国的销售额甚至占到了50%。因此在策划、营销图书时,他们的关注点、着力点也都是北美出版。虽然说加拿大有着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但美国文化在加拿大占有主导地位,可以说,美国读者的文化趣味及阅读倾向左右着加国读者的选择。加拿大的专业书评杂志并不多,图书销售主要依靠美国的书评杂志,其实是以美国人的观点评价加拿大的图书。
  加拿大出版人很看重零售市场中书商的作用以及网络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消费趋势和读者习惯调查,以便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
  
  二、图书细分
  
  一直听说市场细分这个词,到北美才算真正领略了。说白了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靠自己的“拳头产品”杀出一条生存之路。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出版界,如果能以自己为数不多但真正独特、别人难以替代的产品在图书市场独领风骚,便算是成功了。
  加拿大全国的人口只有3400万左右,相当于两个北京市的人口。其中英裔和爱尔兰裔加拿大人的人口数量约占整个国家人口数量的60%,法语系的加拿大人约占25%。其图书出版分为英浯区和法语区,英语区约1800多万人口,需求量不会太大。图书的平均销量及印数一般为5000册左右,当然也有销售几百万册的图书。
  所谓图书细分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出版细分(包括选题、作者),一是市场细分。虽然说加拿大的作者也有不少是向出版社直接投稿,但随着版权代理的日益职业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名作者则通过代理商与出版社洽谈业务,这样作者可以专心从事创作,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出版商则会根据自己的出版定位来选择书稿。作者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也是他们考虑的一个因素。因为在营销带动销量的时代,传媒的作用对图书的销售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出版社会根据目标市场选择作者和选题。比如说,对于英文版图书,他们会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市场,把本国的、美国的及世界各地的英语市场加起来确定印数,在加拿大国内与国外进行分销,以市场细分决定出版及印数。
  
  三、行业规范
  
  说到行业规范,不可不提的一本书便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芝加哥手册》,从事编辑的人员基本上是人手一册,称之为行业“圣经”一点不为过。这本厚达七八百页的图书逐条规定了关于编辑出版方面的内容,真正做到了有据可查,有规必依。联想到我国的出版行业,虽然也曾经出台过不少图书出版行业的有关规定、细则等,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部真正称得上专业、权威的“手册”确实令人感到不安,尤其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出版大国”之称、并向“出版强国”迈进的中国出版界来说,类似这样一本“手册”的编辑出版可以说是迫在眉睫的事。有不少专家都在呼吁,但要真正落实恐怕还得假以时日。
  在做具体的编辑工作时,出版社对于如何编写书目信息,也有非常细致的规定。除了提供常规的信息外,还特别强调突出关键的销售点、插图者的信息(这一点常被我们忽略)、同类图书比较、所拥有与已售出的版权、可供借鉴的以往图书的评语,等等。
  总体来说,加拿大的出版业比较规范,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不像我们国内现在的状况,认为出版有利可图,就一拥而上,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就直接进入出版领域,由此引发了出版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编辑人员责任心不强、图书跟风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
  
  四、自由编辑
  
  在加拿大经常能听到“自由编辑”这个词,许多出版界的从业人员也对这一职业抱有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只要条件许可,许多资深编辑乐于从事这一有收入保障,同时又有一定自由度的工作。
  对于自由编辑来说,如何寻找和维持客户,如何评估你的工作和时间成本,如何建立你的关系网这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成为自由编辑需要考虑的事项有:获得客户、评估工作、作计划、做预算、订立转包合同;对于出版方来说,雇用自由编辑则要考虑签约、列出时间表、做好预算和质量控制。自由编辑在处理书稿前都要与客户(委托方)签订标准合同,上面列有编辑任务、交稿规定、付款方式、赔偿事项等条款,规定得非常细致、具体。比如说,对于时间与费用的估算:按照小时、星期来计算;费用则包括复印、快递、邮寄费、长途电话、交通费等,同时根据经常性的开支再增加20%-40%的上下浮动。与出版社签约的自由编辑,要对每一份合约的每一阶段所花的时间和所有的开销进行记录,以得到更好的评估。
  
  五、政策补贴
  
  英美国家对加拿大出版业的影响与渗透是巨大的,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在加拿大都有自己的分支机构。像加拿大兰登、企鹅、加拿大哈珀·柯林斯等。这些出版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分销母公司出版的英文图书,凭借着自己强大的品牌优势和雄厚的资金实力,牢牢地占据了加拿大出版市场的半壁江山。正如全世界的作家们都喜欢“择木而栖”,很多被当地的出版商挖掘培养的作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纷纷投向大的国际品牌公司,因为后者能开出高价买断其产品,并且在营销宣传方面有着前者无法匹敌的实力。
  为了加大支持本土图书出版的力度,加拿大推出了“图书出版业发展计划”(简称BPIDP)。这一计划开始于1979年,由加拿大文化遗产部具体操作。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加拿大人自己的或由加拿大人控股的出版社在国内外市场的营销能力。如果某些图书符合申请条件,出版者可以提出申请,如果获得通过,出版社便可拿到一笔出版资金,这对规模相对较小的加拿大出版市场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
  此外,加拿大政府还通过它的文化代理机构之一——加拿大艺术委员会对加拿大境内的出版活动予以支持,可以说是对BPIDP的一个有力补充。BPIDP项目是对整个出版行业的一种支持,而加拿大艺术委员会则是基于出版商申报的选题提供两种类型的支持:一是新出版商基金,支持新的出版企业创业;一是亏损补助基金,支持常设出版社。
  对于海外版权,也有两个重要的政府项目支持:一是加拿大顾问委员会,为购买加拿大作者版权的国外出版商提供一部分经费支持;二是加拿大外交部,赞助加拿大作者参加海外的图书推广活动,比如参加图书博览会、作家节、国外版本的首发式等。此外,对于出口的书刊,加拿大政府均免征增值税。
  在以上对加拿大图书市场的认识基础上,我也看到了中文图书在加拿大的市场潜力。
  据2010年官方发表的数字显示,加国共有130万华裔人口(在多伦多约有42万人,温哥华有33.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3%。在加拿大,中文为第三大常用母语,仅次于英、法两种官方语言。预计到了2017年,加国的有色人种中,有一半都是来自中国或南亚。据此可以乐观地估计,中文图书市场的需求会越来越旺。
  我曾经走访过温哥华、多伦多的几家中文书店,并且每到一个当地的图书馆,我都会去看馆内陈列的中文图书,也对普通的中文书读者作过一些调查。总体来说,读者的反映是:现在在加拿大能见到的中文书大多为成功励志类图书,真正以现在的读者能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国文化的图书较少。就拿教科书来说吧,所选的内容基本上是一些老面孔,针对性不强,对于现在需要双语教育的移民后代来说吸引力不大,而他们的需求又很旺(尤其是家长们更感迫切,因为他们不想切断文化的根)。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缺口,其实对出版者来说,也可以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潜在的图书市场。
  
  (作者系新世界出版社总编辑助理、编审)
其他文献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年会、金砖国家会议、G20会议、东盟10+1机制、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一欧盟论坛、世界达沃斯经济论坛,各个会议上都有中国政要在发言;教育科技交流、军事对话、文化展示、艺术演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五花八门的展览、各行各业的海外工程、世界各地的旅游点,皆有中国人的身影;利比亚一次撤侨,居然涉及到三万国人。结论非常明显,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公共
期刊
2011年3月,早春时节,经过一年的辛勤耕耘,《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书犹如报春花,在读者面前绽放了。  这本书是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周年而策划出版的,然而,要想出一本既有意义、又有市场,且受读者欢迎的弘扬主旋律的外宣图书绝非易事。  2010年春节前夕,参与《中国简史——从孔夫子到邓小平》(英文版)一书出版工作的策划者和定稿人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先生、新世界出版社总编辑张
期刊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推动着传统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手段发生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各种新兴媒体层出不穷。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对外传播?如何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如何“使我们的图像、声音、文字、信息更广泛地传播到世界各地,进入千家万户”?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对外传播业界认真思考的课题。  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
期刊
有一次,我采访了身兼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和上海交响乐团三团总监的指挥家余隆,他说:“汉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当时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国,但是现在我们说汉唐很自然会提起繁荣的文化艺术,而不是那时候的GDP。”  作为一个跑了10年文化口的记者,此话使我深有感触。对一份报纸而言,时政和经济新闻永远是最热门的选题,文化艺术则属于锦上添花。文化类题材作为一个重要的对外报道领域,是外国人感兴趣的,也
期刊
新华社对外部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打破惯性思维,主动巧妙设置议题,全面回应海外关切,着力提升国际关联,在报道传播力和影响力上取得了新的拓展和积极成效。    全面、积极回应海外关切    新华社对外报道针对全国两会前境外舆论炒作的所谓中国“茉莉花革命”,特别是就外界对中国会否发生类似动荡的疑问,从“破”与“立”两个方面采写了一系列深度报道。  其中,《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在北京搞“街头政治”不可能
期刊
今年两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讨论通过“十二五”规划,这份关乎中国未来五年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引发海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形散而神聚    在众多外媒报道“十二五”的稿件中,路透社3月7日播发的《五年经济计划充满雄心壮志,应引起全球关注》一文,看似面面俱到、形散,实则围绕一个重点展开,即导语所说的“中国社会将更加公平且更为环保,收入的增加将刺激消费,产业的科技水平也将更上层楼”。  “十二五”规划长达
期刊
全球传播时代,中国面临怎样的媒体环境,媒体的发展趋势如何?全球传播对中国媒体提出的最新要求是什么?中国媒体如何在全新的媒介生态中调整发展战略?当下媒体的责任是什么?要向全球传播时代的媒体输送全能记者,新闻院校的变革出路何在?为破解上述问题,来自海内外知名媒体机构的领军人物和新闻传播学界的知名学者在4月7日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走向全球传播的中国媒体”论坛上共同论道。    媒体的能量得
期刊
2011年4月1日,由清华大学、凤凰卫视主办的“华语媒体高峰论坛——迎接全媒体时代”在清华大学举行,这是海内外华文传媒在学者与企业领袖,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媒体之间首次专门针对“全媒体”这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认为,各种媒体形态在全媒体时代并不是博弈,而是殊途同归。他提出:“全媒体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的同时,新媒体也将引领媒体发展并走向全媒体之
期刊
投资海外传媒市场现状    近年来,浙江籍人士纷纷涉足海外传媒领域,目前在欧洲、北美、非洲、中东等地区投资创办了几十家报刊、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成为海外人士了解、认识中国的重要渠道。据欧洲华文传媒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欧洲有50多家华文媒体,其中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的媒体占三分之二。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的海外媒体作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对增进世界对浙江的了解,树立浙江良好国际形象,具有积极的意义。   
期刊
近年来,南京在做好以政府为主导的外宣工作的同时,通过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方式,着力挖掘、整合民间外宣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不断拓展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新载体,成功打造了南京对外文化交流“双百”工程、在宁外国人文化参与系列活动等官民并举的外宣品牌项目,增强了外宣工作的力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了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进“双百”工程    为了进一步增强南京外宣工作的整体实力,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