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问题解决”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o1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具备较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时代的要求。在初中数学研究领域,注重数学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话题,它侧重于对学生主动性探索、对问题自主探究、分析和体验的过程,通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由于我国学生对于数学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不强,因而注重数学问题探究的教学具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问题解决 初中数学 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
  当前数学知识在社会各个领域内的应用不断深化和拓展,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要注重对数学问题的解決,由于数学不是一种静态的知识结果,而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动态的多元复合体,因而不能单纯强调数学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对数学问题的发现引导、自主分析,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创建出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一、注重“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阐述
  可以说,问题是数学教学和学习的心脏,它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诠释,数学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在问题情境状态与既有知识体系相冲突的情况下,对学生构成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障碍性和探索性。数学问题还是一种集合,它采用数学术语对某一领域进行叙述,这些领域可以用集合加以表现,并形成为数学问题。另外,就数学问题的外延而言,它不仅包括常规问题,还包括来自实际的非常规问题。
  二、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设计创建
  由于当前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对数学的问题意识不强,数学思维欠佳,以及数学元认知有限的问题,因而需要结合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锻炼和数学问题意识的强化,从而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下,挖掘数学教学内容,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呈现出精彩生动的数学课堂。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
  在数学学习课堂上,要设计螺旋式上升的递进数学问题,引领学生不断深入,使学生进入数学探究,必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的策略在于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并使这些问题情境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递进关系,引领学生在原有问题的解决前提下,产生新的问题情境,深入诱发学生的数学质疑和猜想,显现出“问题—知识—问题—新的知识”的框架结构,例如:在以下数学教学案例中,可以逐步引领学生进行问题探索:
  案例1:学习完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后,出示一道数学常规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12,底边长是14,根据这些已知条件,请问周长是多少?
  这个常规问题,学生可以较快地给出答案,继而教师再让学生自己编题。
  学生甲: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边长是3,另一个边长是6,可以计算出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学生乙:这要考虑两种情况,如果腰长是3,那么周长=3×2 6=12;如果腰长是6,那么周长=6×2 3=15。
  师:你所说的这两种情况都能够成立吗?
  学生丙:我认为第一种情况是不成立的,因为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原理可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因而第一种情况下的腰长不能取3。
  师:有道理。这提示同学们,在进行问题分析的时候,要注意数值的取值范围问题,那么,请同学们进一步深入思考,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x,底边长y的最大值不能超过多少?最小不能低于多少?
  ……
  可见,由常规数学问题引发的问题讨论,可以产生新的数学问题,并逐步引领学生进入深层数学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对数学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
  数学问题情境的导入和解决,可以借助于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加以实现,它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一种重要辅助形式,在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进行具体的数学计算,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后,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如下的实践活动,并提出问题:同学们,如何才能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
  小组实践活动过程:各小组根据现实中的条件,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进入小组交流过程中,对实践操作的方案进行拟定并实施,得出如下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1)可以采用卷尺对人的身高进行准确的测量,然后再分别测出人在阳光下影子的长度以及旗杆影子的长度,通过比较,再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出旗杆的高度。
  (2)先找一个参照物——标杆,将其构造成相似三角形,测量相关的距离,再求出旗杆的高度。
  (3)借助于镜子的反射原理,构造出相似三角形,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测量相关的距离,得出旗杆的高度。
  由上可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数学原理和知识进行了动手操作的实践运用,并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大胆猜想和创新思维,通过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对数学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深化了数学思维。
  总之,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是进行数学学习的核心,可以让学生在注重对数学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探究精神,并在问题情境下生成灵活、多元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梅.浅谈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3).
  [2]刘小国.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李志彦.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孙雅琴.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且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健全发展。高中数学课程要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用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题尽量能有利于解题者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
摘 要: 初中数学比小学数学更有难度、更抽象,这就更需要教师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合作探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本文先分析小组合作学习提出的背景,然后提出小组合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小组合作开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小组合作 情境教学 探究学习  如果初中数学老师仍然像中小学数学老师那样进行填鸭式教学,对每个概念都背诵,对每个定理都证明,对每个推论、公理等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学习活动低迷的问题得到解决,学生学习活动效益受信息技术大环境影响得以提升,使得广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得到有效关注。本文主要探讨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活动效益提升的有效方法与策略,期望带给其他同行一些启迪。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学习活动效益 提升方法 提升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打开了新的思路。为了有效营造信息技术环境,关注学生学习活动效益,教师
摘 要: 从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一些教师只注重教授学生教材知识,忽略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种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立足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高中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学习能力 数学思想 培养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保障学生学会书本知识,还要教会其学习方法,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其本质是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呢?  一、预设目标,让探究性学习具有有效性。课堂教学是需要学生亲历的活动。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就要
人类的明天将会是什么样?  这是我们大家都很关注的话题。结合现代机器人的一些发展趋势,美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科学家纷纷表示,人类的终极形态将是生化机器人。甚至有科学家表示,未来世界中,人类和机器人的界限将逐渐消失,人类将拥有同机器人一样强壮的身体,机器人也将拥有同人类一样聪明的大脑。那时,人类也将不再为疾病和死亡而忧心。    什么是生化机器人    2008年,沃维克教授宣布,他制造了世界上第
摘 要: 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本文阐述了运用“三环渐进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有效教学。  关键词: 三环渐进式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解
摘 要: 本文从数学教学中解题策略的意义入手,运用实例进行分析解题策略,包括审题、解题方法、练习与反思等方面的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 四边形教学 解题策略 应用实例  在数学四边形教学中,新人教版教材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很高,但这个知识点一直是教学中的重难点,也是考试必考点。如何增强学生在四边形问题上的解题能力,是值得广大一线教师共同探讨的课题。  一、教学中加强解题策略讲授的意义  新人教版数
摘 要: 美的赏析能唤醒沉睡的心灵,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发研究的热情.本文试着从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出发赏析数学美,并以此分析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美 美育渗透  新课标提出:“要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每个数学教师应尽的责任,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那么数学美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