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re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朗读是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就应该努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增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体会阅读的兴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调动学生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因“趣”利导,激发阅读热情
  热情与兴趣都是学习积极性的心理成分。每个人只要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 就一定会表现出热情,有了热情,就会完成得很出色。小学生都具有好动的天性、爱玩、有强烈的求知 欲这些潜在的兴趣倾向。在教学中,教师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导,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程序、探索性的教学活动,积极把学生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
  2.注重讲读结合,提升朗读效果
  在教学中,教者要先指导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然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启发学生通过朗读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如《穷人》一文写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勉强填饱肚子”,“自己五个孩子已经够受的了”的穷困境遇中,收养了病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表现了穷人之间的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阶级感情和深挚的同情心。由于桑娜担心丈夫不同意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一直处于担惊受怕、顾虑重重的矛盾心理中,使文章的基调充满了紧张、压抑的气氛,要把桑娜忧虑、惊惧和义无反顾收养西蒙孩子的矛盾心理和微妙的情绪变化准确地表达出来,就必须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桑娜救助西蒙孩子的感情基础,通过恰当的语调调整,生动、鲜明地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采取激励机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闪光”之处,给予肯定,使学生有成功感。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天生喜欢鼓励和赞美。课堂上,教师一句亲切、简单的“你真棒”,再加上眼神中发自内心的鼓励,定会像润物的春雨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感受到器重和关切,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朗读教学的目标、意图蕴含在评价中,善于发现学生值得鼓励的地方,充分肯定学生读得好的地方,并巧妙地指出其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有助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1.老师的范读
  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在朗读中的示范作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倍受感染。但是,范读是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应该教会学生总结朗读的经验,把握朗读的技巧。
  2.分角色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我教《穷人》这篇课文时,请两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来分别朗读渔夫、桑娜的对话语言,学生那声请并茂的朗读使全班同学进入了情境,尤其是读到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渔夫矛盾的心理,和他最终作出的担负起了责任的决定时,更让人进一步感受到渔夫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分角色朗读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化,可让个别男女生分角色读,可让几个小组的学生分角色读。
  3.美读——即表情朗读
  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4.情境读——增强情感渗透力
  情感體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朗读的基本要求。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将课本描述的语言环境展示给他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背景音乐中朗读,帮助学生进入朗读的意境。
  5.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
  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6.诵读——即背诵
  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朗读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我们教师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朗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有耐心、有恒心,科学地进行朗读训练,我相信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其他文献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句子来实现的。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毕业生要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词汇量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改进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词汇教学是很有必要的。既要以科学的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又要讲究学习方法与技巧。本文就中学英语词汇教学、词汇
一提到阅读,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语文阅读,数学学科的阅读往往被忽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仅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永远不够的。比如,各种使用说明书、交通地图、建筑图纸等越来越符号化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量使用,迫切需要人们也应该具备较强的数学阅读能力。就数学学科来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而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是难以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的,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
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变成他们的“乐事”,使学生下笔有神,乐写善写作文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作文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让他们在快乐中作文,在作文中感受快乐。  一、阅读积累是快乐作文的基石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使学生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
数学教学应该让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数学的价值。力求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随时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自己感觉到必须认真学好数学。  一、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一是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实际。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是给学生
目的:利用低压舱模拟高原急性缺氧环境对大鼠视网膜的影响,探讨白藜芦醇对大鼠视网膜低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常氧对照组(n=24)、低氧模型
摘 要: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成长的基础。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  关键词:基础;家庭教育  这一次学校“问题”学生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学校的实际设计了几份问卷,在其中的家长问卷部分,我认为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值得我们深思。  这些问卷题目的结果,直接反映出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情况。本次问卷针对的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家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摘 要:生活中的语文具有鲜活、丰富、极富生命力等特点,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氛围具有催人奋进、积极进取的作用。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调动一切能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因素,把紧张的学习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  关键词:学习兴趣;课堂氛围;乐学;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作为一名选调生,我在十五年来的实践锻炼中,当过办事员,也做过县政府派出机构负责人,从事过经济工作,也从事与人事紧密联系的机构编制工作。回顾人生这一段重要历程,总有些许
背景: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目前的诊断方法主观性较大,而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影响患者的短期疗效以及长期预后,社会功能的恢复程度,因此,寻找精神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