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具有元认知行为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自己的知识、情感和行为具有认知能力和监控意识,他们有权利也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正常学习行为,并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外界的引导和评价,从而不断反思、调整,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在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信念和意识,在学习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认知速度自觉、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知识背景
每个学生走进课堂学习某一部分教学内容时,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事实上,学生们正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解释现实的。由于他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认知不同,他们对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知识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知识。如地理课堂上,讲述我国的季风风向时,有的学生说奶奶经常说:“翻北风,冻啦,着多件衫啦!”(广东方言)所以北风是冬季风;又有学生说:“广州二、三月雨水增多,天气潮湿,被称作‘回南天’(广州的通俗讲法)这说明南风来自海洋,是夏季风。”通过让学生回忆讨论平时的谚语、俗语和生活习惯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知识。
二、个性化教学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过程
学校生活是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学生要能适应社会的挑战,必须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杜威在《民众注意与教育》中说过:“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学到一些知识,必须要在课堂上促使学生自己动脑筋,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通过人类对森林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联系我国1998年、1999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新闻材料分析),反过来印证森林资源的环境作用,接着提出解决的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图片及其它媒体,采用小组活动的方法,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分析,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自己思考,提出倡议。由于是学生自己看到、想到和提出的,所以对森林资源更会多一份了解和责任感。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充满生命力和成长气息。
三、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人差异,达成个人目标
学生的个人差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给所有的学生制定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应由学生根据自主的实际,结合学习内容,恰当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给予不同角色的学生以不同的权利,帮助学生确定好适合自己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应尊重差异,允许落后,鼓励冒尖。譬如,在讲《交通运输》时,由于学生的个人差异,包括心理差异、智力差异、能力差异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水平也有所不同。基础好的学生对布置的教学目标任务中难度最高的列车表的运用,兴趣浓厚,课前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学习列车表的使用方式,课堂上积极发言,出来表演实验,是老师课堂上得力的小助手,他们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度高,合作意识强,表现欲望强烈;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只是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引导;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逃避学习。因此,教学中我们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发挥的程度,例如讲《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时,首先采用大量形象生动且具体清晰的图片资料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接着开展小组活动,尤其是以身边的具体实例来开展活动,其中注重引导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活动内容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以动画的手段展示了我国的铁路分布(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点击相关的铁路线,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动性),铁路线的名称以及经过的主要城市都随着鼠标的移动而一一展现,非常直观;最后介绍了生活中的常识:怎样看列车时刻表?让参与度高的学生表演如何买火车票?讨论时有意识地提问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引导他们参与分析讨论,让他们小结,对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辩,这些都有助于最终达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决定以什么样的方法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学生个体的权利,最好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也不会适合所有学生。让学生選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将使学生在寻求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化思路,优化方法,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锻炼学生的目的。譬如在学习降水测量的方法时,有的学生平时对地理兴趣就大,课外活动中参加了地理兴趣小组,在平时的气象观测中已掌握了降水测量的方法;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已对降水测量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但基础一般的学生和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就比较陌生。针对这种现状,让学生自行分组:地理小组的学生提出借用学校器材,他们现场表演给同学们看,教同学们测量的方法,回答同学们的质疑;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堂认真观察模拟实验,对自己不明白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质疑;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由老师引导带学,由同学们在这些方式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也就非常好。
责任编辑罗峰
一、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知识背景
每个学生走进课堂学习某一部分教学内容时,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事实上,学生们正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解释现实的。由于他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认知不同,他们对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知识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知识。如地理课堂上,讲述我国的季风风向时,有的学生说奶奶经常说:“翻北风,冻啦,着多件衫啦!”(广东方言)所以北风是冬季风;又有学生说:“广州二、三月雨水增多,天气潮湿,被称作‘回南天’(广州的通俗讲法)这说明南风来自海洋,是夏季风。”通过让学生回忆讨论平时的谚语、俗语和生活习惯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知识。
二、个性化教学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过程
学校生活是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学生要能适应社会的挑战,必须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杜威在《民众注意与教育》中说过:“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学到一些知识,必须要在课堂上促使学生自己动脑筋,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通过人类对森林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联系我国1998年、1999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新闻材料分析),反过来印证森林资源的环境作用,接着提出解决的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图片及其它媒体,采用小组活动的方法,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分析,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自己思考,提出倡议。由于是学生自己看到、想到和提出的,所以对森林资源更会多一份了解和责任感。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充满生命力和成长气息。
三、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人差异,达成个人目标
学生的个人差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给所有的学生制定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应由学生根据自主的实际,结合学习内容,恰当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给予不同角色的学生以不同的权利,帮助学生确定好适合自己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应尊重差异,允许落后,鼓励冒尖。譬如,在讲《交通运输》时,由于学生的个人差异,包括心理差异、智力差异、能力差异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水平也有所不同。基础好的学生对布置的教学目标任务中难度最高的列车表的运用,兴趣浓厚,课前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学习列车表的使用方式,课堂上积极发言,出来表演实验,是老师课堂上得力的小助手,他们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度高,合作意识强,表现欲望强烈;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只是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引导;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逃避学习。因此,教学中我们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发挥的程度,例如讲《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时,首先采用大量形象生动且具体清晰的图片资料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接着开展小组活动,尤其是以身边的具体实例来开展活动,其中注重引导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活动内容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以动画的手段展示了我国的铁路分布(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点击相关的铁路线,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动性),铁路线的名称以及经过的主要城市都随着鼠标的移动而一一展现,非常直观;最后介绍了生活中的常识:怎样看列车时刻表?让参与度高的学生表演如何买火车票?讨论时有意识地提问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引导他们参与分析讨论,让他们小结,对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辩,这些都有助于最终达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决定以什么样的方法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学生个体的权利,最好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也不会适合所有学生。让学生選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将使学生在寻求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化思路,优化方法,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锻炼学生的目的。譬如在学习降水测量的方法时,有的学生平时对地理兴趣就大,课外活动中参加了地理兴趣小组,在平时的气象观测中已掌握了降水测量的方法;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已对降水测量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但基础一般的学生和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就比较陌生。针对这种现状,让学生自行分组:地理小组的学生提出借用学校器材,他们现场表演给同学们看,教同学们测量的方法,回答同学们的质疑;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堂认真观察模拟实验,对自己不明白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质疑;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由老师引导带学,由同学们在这些方式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也就非常好。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