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中的个性化教学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c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是具有元认知行为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自己的知识、情感和行为具有认知能力和监控意识,他们有权利也有能力决定自己的正常学习行为,并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外界的引导和评价,从而不断反思、调整,逐步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在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信念和意识,在学习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认知速度自觉、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知识背景
  
  每个学生走进课堂学习某一部分教学内容时,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事实上,学生们正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或者解释现实的。由于他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认知不同,他们对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知识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新的知识。如地理课堂上,讲述我国的季风风向时,有的学生说奶奶经常说:“翻北风,冻啦,着多件衫啦!”(广东方言)所以北风是冬季风;又有学生说:“广州二、三月雨水增多,天气潮湿,被称作‘回南天’(广州的通俗讲法)这说明南风来自海洋,是夏季风。”通过让学生回忆讨论平时的谚语、俗语和生活习惯将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知识。
  
  二、个性化教学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过程
  
  学校生活是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学生要能适应社会的挑战,必须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杜威在《民众注意与教育》中说过:“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学到一些知识,必须要在课堂上促使学生自己动脑筋,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通过人类对森林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联系我国1998年、1999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新闻材料分析),反过来印证森林资源的环境作用,接着提出解决的方法。通过阅读资料、图片及其它媒体,采用小组活动的方法,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分析,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讨论得出结论,通过自己思考,提出倡议。由于是学生自己看到、想到和提出的,所以对森林资源更会多一份了解和责任感。只有这样,课堂才有可能充满生命力和成长气息。
  
  三、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个人差异,达成个人目标
  
  学生的个人差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给所有的学生制定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应由学生根据自主的实际,结合学习内容,恰当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给予不同角色的学生以不同的权利,帮助学生确定好适合自己的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应尊重差异,允许落后,鼓励冒尖。譬如,在讲《交通运输》时,由于学生的个人差异,包括心理差异、智力差异、能力差异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水平也有所不同。基础好的学生对布置的教学目标任务中难度最高的列车表的运用,兴趣浓厚,课前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学习列车表的使用方式,课堂上积极发言,出来表演实验,是老师课堂上得力的小助手,他们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度高,合作意识强,表现欲望强烈;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只是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引导;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甚至逃避学习。因此,教学中我们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发挥的程度,例如讲《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时,首先采用大量形象生动且具体清晰的图片资料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在一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接着开展小组活动,尤其是以身边的具体实例来开展活动,其中注重引导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活动内容要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后以动画的手段展示了我国的铁路分布(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点击相关的铁路线,这有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动性),铁路线的名称以及经过的主要城市都随着鼠标的移动而一一展现,非常直观;最后介绍了生活中的常识:怎样看列车时刻表?让参与度高的学生表演如何买火车票?讨论时有意识地提问参与度不高的学生,引导他们参与分析讨论,让他们小结,对不同的意见进行争辩,这些都有助于最终达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决定以什么样的方法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是学生个体的权利,最好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也不会适合所有学生。让学生選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将使学生在寻求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化思路,优化方法,提高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锻炼学生的目的。譬如在学习降水测量的方法时,有的学生平时对地理兴趣就大,课外活动中参加了地理兴趣小组,在平时的气象观测中已掌握了降水测量的方法;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已对降水测量的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但基础一般的学生和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就比较陌生。针对这种现状,让学生自行分组:地理小组的学生提出借用学校器材,他们现场表演给同学们看,教同学们测量的方法,回答同学们的质疑;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前预习,在课堂认真观察模拟实验,对自己不明白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质疑;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由老师引导带学,由同学们在这些方式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因此,这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也就非常好。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化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化学”    引用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就是很好的学习体验。如
近几年,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梅兰芳学艺》和《秋天的怀念》、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老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孙双金的《落花生》等诸位名师名家的经典课堂,总觉得不管是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还是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总能让人领悟到名师的智慧灵光与高超的教学技艺,感受到课堂上始终充盈着一股无形的魅力。    一、课前师生情感交流魅力    不同名师在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方法、内容不
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探索着人生的幸福真谛,人类的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生的幸福而进行的,这是一个不争的命题。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最初的基本环节。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支架式教学设计主张在教学中要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或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而这种概念框架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能把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概念框架建立关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概念框架可作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正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并通过支架把管理与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进而不断地把学习者的智力从
今年5月,参加了“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的观摩活动。于山西太原听了几天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感触颇深,更进一步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怎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让给学生阅读的权利    听了几天的课,听课者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课堂上一个鲜明的特点:“读!”高声朗读的,低声吟读的,默读的;个人读的,小组读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4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以华丽柔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眼中的青海湖,它美得质朴、美得粗犷、美得自然。对于写景的文章,学生不太喜欢,因为缺乏趣味。那如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儿童是用形象、图画、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我课前收集了很多“青海湖风光”的图片,想借助多媒体,把课文所描绘的青海湖的美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直观感受和感官刺激,来激发他们的
“三超六环节”教学模式是开放的、超越式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从课外循环到课内,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课外的摄取为课内的创新和提高提供了更高一层的平台,使拓展和延伸成为可能。    一、教学结构的六个环节    1. 课外采集。学生们在课外根据上一节课末了解到的新任务,超越课本,独立搜集信息,准备材料,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个人或小组活动的方式准备任务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于是有些教师便有意无意地放弃、否定了讲授教学法,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其余的时间必须留给学生,不然就是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法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讲授法,
陶行知关于学校教育的一个譬喻让人感触颇丰!他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把学校和花园作了比较后指出,学校不是别的,它是个“人园”,和花园有着相似的意义。他指出:理想的教学,应当使“人园”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呈现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整体之美。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数学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和谐发展的效果呢?现结合几个课堂教学现象来谈谈。    课堂片断一    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