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讲授与探究共同演绎精彩课堂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j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于是有些教师便有意无意地放弃、否定了讲授教学法,有些学校甚至规定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其余的时间必须留给学生,不然就是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笔者认为,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其实,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教学方法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讲授法,作为教学史上历史悠久、使用广泛、操作便捷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师最广泛地面对全体学生,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新的知识;运用不好,课堂会显得沉闷,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探究式教学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运用不好,也可能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讲授法和探究法的长处,让二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
  
  一、在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
  
  讲授是教师运用智慧,通过语言,借助意识信号,动用情感、意志、性格和气质等个性心理品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则容易变成“满堂灌”“填鸭式”。因此,教师在运用讲授法教学时,要掌握好讲的艺术,提高讲的质量。
  1. 讲在教学重点处。教师的讲授,既不应该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也不应该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而要有所选择,讲授重点的内容,提高讲授的有效信息量。如《将相和》一类较长的课文,教师如逐句逐段地分析讲解,不但费时费力,还会因重点不突出而收效不佳。对此,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抓住能表现蔺相如智勇相全、临危不惧的句子,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的。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合作探究第二、三个小故事的内容。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 讲在教学难点处。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发展的,知识有一定的深度,更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而小学生的知识面较窄,阅历不深,理解有难度的内容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更需要教师的讲解分析。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类的课文,事情发生的年代、背景距学生生活的环境较远,学生对文章描述的内容了解和体会甚少,如果教师能以深沉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周总理生前感人的典型事例,以及总理去世时,人们自发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历史背景,通过教师的语言使学生受到感染,让教师的激情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就能很快进入文本,准确、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动探究、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相反,如果教师不加以讲解,让阅历相对单一的学生自己去阅读体会,效果肯定要大打折扣。
  
  二、在讲授中留出空白启发学生探究
  
  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但有些教师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仅仅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方式而开展探究活动,结果收效甚微。对此,笔者认为,开展探究活动一定要找准探究点。教师在讲授中故意留出必要的空白,启发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往往能使探究活动真正收到实效。
  1. 留出学生的生疑点探究。由于每个人的经验阅历、知识积累不同,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会有偏差。当学生提出学习上的疑问时,教师根据问题的价值,可适当安排探究活动。在教学《跳水》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重点句子,了解事情的发展、体会孩子危险的处境以及船长的机智、果敢后,有个学生提出:就只有船长的方法可以救孩子吗?我先肯定他的问题提得好,但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孩子脱离险境?学生通过讨论,纷纷说出“叫直升飞机来”“先叫水手拉开帆布,再让孩子跳下来”“叫孩子趴在横木上慢慢爬回桅杆处,再顺着桅杆下来”等多种方法,但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后,都遭到了其他同学的反驳。这样让学生展开讨论,先求异,再存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让孩子马上跳水,才能使孩子脱离险境。从而对船长的机智、果敢体会得更深入了。
  2. 在文章的空白处探究。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能用唯一的客观标准去衡量,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多角度的去感受课文。一篇文章不可能把每一个细节的前因后果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总会给读者留下一些想象的余地,教师要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教学《凡卡》一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讲读凡卡在信中向爷爷诉说自己在老板家挨打、挨饿、睡不好的遭遇时,不要忽视一些细节的描写,在讲授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如文中多次写到凡卡“朝窗户看”“叹了一口气”,可让学生探究:凡卡为什么要“看窗户”“叹气”?每一次“看窗户”“叹气”有什么不同的原因?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便可理解到凡卡在给爷爷写信时,担心被老板发现以及他回想起自己遭受的“连狗都不如”的生活而无可奈何的心情,从而深切同情凡卡的遭遇。
  3. 于文章的意犹未尽处探究。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篇幅,文章结束了,但意思并不一定完全表达完。教师在文章的意犹未尽处合理地拓展,讓学生探究,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跳水》一文,文章写到孩子跳水后,水手们把他救上了甲板就结束了。如果教师授课时也到此结束,学生从中受到的启发也就肤浅了。我安排学生开展了这样的探究活动:孩子救上来以后,船上的人们(水手、船长、孩子)会说些什么呢?如果当时你也在场,你又会说些什么?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再让学生汇报,结果学生从不同人物身份的角度讲了“做事要顾及后果”“要及时制止危险事情的发生”“遇事要沉着镇定”等内容。这样,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在文章的意犹未尽处启发学生展开探究,能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加深理解。
  
  责任编辑黄日暖
其他文献
这堂课的内容是朱自清的《背影》。  上课之后,本来一切都照着我安排的步骤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朗读课文,探究问题……课正在按部就班地上着。大约过了20分钟的时候,终于讲到了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让学生朗读后讨论描写的方法和作用等。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我以前的教学中遇到的大同小异,无须赘述。但接下来的课堂进程似乎渐渐地偏离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  讨论告一段落后,学生发言,但我发现学生好像还是不愿意静下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的一门语言艺术,教师只要从“书面语言”到“口头语言”实现了良好的转化,就实现了“课堂语言”质的飞跃。因此,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和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魅力及教学修养、教学风格等都会从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上具体体现出来。在一节《雪》的公开课中,我领会到了一位语文教师简洁平实中见绚烂的语言风格。  以下是这位陈姓老师的课堂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化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化学”    引用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就是很好的学习体验。如
近几年,我有幸观摩了于永正老师的《梅兰芳学艺》和《秋天的怀念》、王崧舟老师《只有一个地球》、薛法根老师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孙双金的《落花生》等诸位名师名家的经典课堂,总觉得不管是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还是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总能让人领悟到名师的智慧灵光与高超的教学技艺,感受到课堂上始终充盈着一股无形的魅力。    一、课前师生情感交流魅力    不同名师在课前的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方法、内容不
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探索着人生的幸福真谛,人类的一切活动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生的幸福而进行的,这是一个不争的命题。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每个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定基础。识字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是儿童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最初的基本环节。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识字量大,内容也较为枯燥。因而,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而且很容易回生。如何在识字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支架式教学设计主张在教学中要为学习者建构知识意义或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而这种概念框架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同时也是为了保证能把学习者的理解引向深入。概念框架建立关键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概念框架可作为学习过程的“脚手架”,正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作用,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并通过支架把管理与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进而不断地把学习者的智力从
今年5月,参加了“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的观摩活动。于山西太原听了几天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年级不同版本的语文课,感触颇深,更进一步引发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怎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让给学生阅读的权利    听了几天的课,听课者都不约而同地感受到课堂上一个鲜明的特点:“读!”高声朗读的,低声吟读的,默读的;个人读的,小组读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4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以华丽柔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眼中的青海湖,它美得质朴、美得粗犷、美得自然。对于写景的文章,学生不太喜欢,因为缺乏趣味。那如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儿童是用形象、图画、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我课前收集了很多“青海湖风光”的图片,想借助多媒体,把课文所描绘的青海湖的美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直观感受和感官刺激,来激发他们的
“三超六环节”教学模式是开放的、超越式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从课外循环到课内,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课外的摄取为课内的创新和提高提供了更高一层的平台,使拓展和延伸成为可能。    一、教学结构的六个环节    1. 课外采集。学生们在课外根据上一节课末了解到的新任务,超越课本,独立搜集信息,准备材料,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个人或小组活动的方式准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