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不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ang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断:
  
  ●小数点认识的教学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小圆点“.”)
  师:请同学们发挥想像,猜猜它可能是什么?
  生1:我想到了小数点。
  师:哦!别的同学还想到了什么?
  生2:这个小圆点像芝麻。
  生3:像小小的眼睛。
  生4:像小蝌蚪。
  
  ●小数组成部分的教学
  师:每个小数里都有一个小数点,仔细看,小数点还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生1:数点前面的叫前面数,后面的叫后面数。
  生2:小数点前面的叫整数,后面的叫小数。
  生3:小数点前面的叫大数,后面的叫小数。
  
  ●小数读法的教学
  师:10.560应怎么读呢?请你试着读一读。
  生1:十点五百六十。
  生2:十点五六零。
  生3:一零点五六零。
  师:有这么多种读法。到底谁读得对呢?请同学们来评一评。
  生4:我认为第一位同学读得对。
  生5:我认为第二位同学读得对。
  生6:我认为……(很多学生在座位上大声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上是我校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小数的认识”一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断。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一方面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了青年教师在践行数学新课程理念上所作出的努力,但另一方面却总觉得有点不对劲。如知识只能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获得吗?教师为什么不作有效的讲解呢?教师在教学时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教学就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吗?……于是我带着种种疑问,在课后就上述几个教学片断与执教老师进行交流。
  笔者:李老师,你在让学生认识小数点时,为什么要让学生猜想一下呢?
  李:让学生猜小圆点是什么,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开阔一些。
  笔者:李老师,让学生给小数的两个组成部分取名字,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吗?
  李: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对小数各部分的课前认知程度,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自主探究,有比较精彩的发言。但在教学中发现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也在思考,可能直接传授会更好。 笔者:教学小数的读法时,你先让学生试读“10.560”这个小数,然后再让学生评判谁读得对,在教学中花了很多时间,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李:“10.560”这个小数对于不会读的学生来说,可能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先试着读一读、评一评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并学习新知识,当学生的观点不同时,他们心里才会真正产生讨论合作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发挥好适当的引导作用,但有时还真不好调控。
  思考:
  1.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不要忽视了传授。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小数点的认识”、“小数的组成部分”、“小数的读法”这三个知识内容。笔者认为都没有必要让学生探究。应以教师的传授为主,当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获得。因为这些知识的产生,较少是数学上的逻辑拓展,更多的是一种人为约定,让学生探究,学生也探究不出个所以然来。如“小数的组成部分”教学片断中让学生来“取名”的做法,我们在很多公开课中都可以看到,笔者以为大多是教学上的一种“噱头”行为,不可随意模仿。为使学生能正确、迅速掌握知识,教师对这些知识就必须作深入浅出的讲解,即“该出手时就出手”。令人欣慰的是,这位青年教师已初步认识到了这点。
  2.在体现学科整合时不要让数学走样。
  在“小数点认识”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发现这不像数学课,倒像是语文教学中的“看图说话”。这种现象在时下的一些数学课堂中经常发生。在这里,当有一位学生说“这个小圆点像小数点”后,教师还让学生猜,学生说出了像芝麻、像小小的眼睛、像小蝌蚪等之类的形象性比喻。我想,如果是在语文课中,应该是很成功的“看图说话”,但在数学课中,这样的教学却是很值得商榷的。在与执教老师的交流中,教师说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表面上看似乎并无过错,但再一细想,却不难发现这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偏差。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该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应是一种数学思维的训练,这与语文教学中“看图说话”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不同的。更何况,让学生认识小数点时,实在没有让学生猜想的必要,当第一位学生说出“像小数点”后,教师就应顺势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3.在倡导师生平等时不要使课堂失控。
  在上述“小数读法”的教学片断中,学生在课堂上众说纷纭。特别是教师在让学生评判谁是谁非时,学生更是各执一词,课堂虽热闹,但缺乏应有的思考力度。而此时的教师却一脸无奈,几次想让学生静下来,但都无济于事,课堂处于失控状态。在与执教老师的交流中,我想教师这样设计的意图还是可取的,因为教师希望通过学生间的辩论使他们产生合作学习的需要,这种尽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的理念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拥有了先进的理念却并不意味着教学就能成功,这里还有一个如何实施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讲究教学策略,切实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尽力避免“课堂失控”现象的发生。就上述“小数读法”的教学而言,如果教师能考虑到该知识约定俗成的特点,在学生说出了几种不同的读法后,顺势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后再进行小组交流,我想这样可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巧妙的提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会阻碍学生深入探究。以“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操作和推理,从而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关键词]问题;路径;操作;长方体、正方体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72-02  某教师执教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采用问题导
[摘 要]在研究各版本教材的一些操作活动中发现,有些设计忽略了影响活动实施的因素,缺乏可行性和有效性。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操作活动设计、材料选取和操作过程三方面提出了编写建议,希望编者在编写教材中的操作活动时,不妨先试着操作几遍,进而完善操作实践活动。  [关键词]面积;操作实践活动;操作材料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05-
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之前,学生对“可能性的大小”这一知识并不陌生,且已掌握了怎样用语言来表述可能性的大小,但怎样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及怎样灵活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来设计与判断一些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较为抽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巧妙设计练习方能见到成效。基于这些问题,我打破教材中例题及练习的安排,层层深入地组织教学,化解了学生认识上的难点。  一、游戏导入,趣味横生  课前为了活跃课堂
[摘 要]能否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直接关系着数学教学的成败。充分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并能正确作高是三角形教学的重点,其中作高是难点。要想巧妙突破难点,就要精巧设计相关教学。  [关键词]三角形的特性;重点; 难点;突破;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42-01  “三角形的特性”是三角形学习
[摘 要]新教师走上讲台,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新老教师同课异构的教学对比,找寻新老教师课堂上处理问题的不同之处,以此分析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相信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实践,积累前辈的经验,新教师能加快成长的步伐,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做好引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新教师 青蓝工程 主体地位 课堂意外 思考空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
[摘 要]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恰当布置作业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作业,使作业成为学生开发潜能、体现个性、培养能力的一种手段,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不断提升。  [关键词]作业 设计 数学 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65  培养“有数学素养的人”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
[摘 要]长方体的本质特征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决定其体积。棱的概念是教学的突破口,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在诱导学生总结出其本质特征后,应让学生根据长、寬、高进行想象,从而复原出长方体,然后借助选贴图构筑几何体的活动,指引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  [关键词]空间观念;本质特征;长方体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能力,从教材的编排、教师的理念、学生的困难三个维度提出对应的策略,并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对比,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材比较;计算;正确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22-03  计算教学贯穿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而且环环相扣、拾级而
[摘 要]数学概念教学的追求并非是使学生明白形式化的定义,而是让学生真正从意义上理解和从本质上把握概念。面积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过程中的一次重要飞跃,标志着学生在认识一维空间的基础上开始认识二维空间。因此,教学预案应因生而设,教学过程要顺学而导。数学概念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发现、深刻体会,以实现让学生在“线”与“面”的行进中明晰面积概念的目的。  [关键词]概
[摘 要]“学情研判”是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重要手段,是落实“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打造“学本课堂”的有效途径。以“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为例,在学情前测、学情分析、学情诊断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核心例题,给出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算教学;学情研判;小数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8-0028-02  所谓“学情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