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不在于说,而在于悟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wang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折线统计图”这节课之前,笔者对该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教学设计时力图帮助学生解决两个疑惑。
  一是让学生明白当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后,为什么还要学习折线统计图。
  二是为什么书上说:条形统计图方便我们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够比较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这怎么解释呢?
  虽然想在课堂上尽力体现这两点,但是实践发现,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操作起来很不简单,对于其中的“道理”,学生真正理解了吗?真正从心底里接受这种说法吗?在上完课后笔者给自己打了个大大的问号。而俞正强老师在教学该课时却那么自然地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被学生所领悟和接纳了。于是,笔者迫不及待地想记录下这些精彩片段,供大家赏析。
  【教学过程观摩】
  环节一:了解起点
  学生是这么认为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可以用来表述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只是折线统计图画起来比较方便。
  (和学生一起分析2012年某地月平均气温条形统计图)
  师:下面我来变,变点大家没有学过的。看,变成什么了?(课件显示:条形统计图的长条逐渐变短直到变成一个个点,然后将相邻两个点连成线,见图1)
  生:折线统计图。
  师:怎么变的?
  生:变成了很多点,再连成线。(板书:描点
其他文献
【摘 要】小数的认识是小学生对数系统认知的一个扩充,学习小数时,需要让学生建立十进制可以向小数部分延伸的认识。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可以淡化[310]米=0.3米这样的形式表達,抓住“把1十等分产生小数”这个过程,这也是“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的根本所在,并通过实物、图形、数轴等多种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学生建立起“十等分才能产生小数”以及“十份里的几份就是零点几”这两点的理解。  【关键
一、引言  “多样化”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之一,中小学教学顺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积极推行多样化教学。但多样化在实际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实施,该实施到什么程度,多样化最终的走向是什么?进入中小学数学课堂了解发现,一些所谓的多样化教学是盲目、流于形式的,是为了多样而多样。这样的多样化教学不仅没有起到开拓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的效果,反而干扰了学生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把握。[1]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指出,
小明很喜欢奥特曼,有一天他一个人在地球上走着,想寻找奥特曼。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很大的山洞前,小明害怕山洞里有怪兽,但又想进去看看,他慢慢的往里走,忽然看见了很多黑黢黢的像毛毛一样的东西,他大胆的摸了摸,忽然感觉地球摇动了起来,他吓得赶紧往外跑。奇怪的是一会又不摇了。他又去摸了摸,地球又摇动了起来,小明又往外跑,但是不一会又不摇了。   真好玩,小明心想,这是为什么呢?小明摸摸头,又挠挠胳肢窝,好
【摘要】“多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上下两册分别教学。竖式计算属于程序性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容易走入灌输式教学的误区。根据以往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困惑点和乘除法竖式学习的体验点,教师可以以“创造、择优、规范”的视角开展单元整合教学:创造——联系中理解竖式的算理;择优——思辨中感悟规定的普适;规范——练习中促进算理的理解。  【关键词】单元整合教学
【摘要】本研究追踪比较北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课程政策与教学实践对幼儿中文识字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是三地198名儿童及其教师。研究者采用《学前及初小中文识字量表》对两组被试儿童(2岁﹑3岁组)进行了测试﹐一年后再复测。被试教师则填写《学校识字环境指数》问卷。研究者还到被调查的幼儿园进行现场课室观察。研究结果发现﹕(1)三地的学前中文识字课程政策及具体教学实践都有显着差异。(2)到4岁时﹐香港和新
教育部将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定为“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陪伴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专业能力。在真心、用心陪伴的基础上,高质量的教育得以保证,积极正面的家园关系得以形成。今年,漫长的居家生活既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宝贵的亲子共处时光,也对幼儿园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特邀几所幼儿园展示他们因地制宜开展远程家园合作,利用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解决家长的育儿困惑,与家庭共同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不能把它看作像历史、地理、数学这样的学科,而要把它看作像打字、游泳、踢足球这样的技能。技能的熟练掌握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实践:通过打字的实践学会打字,只有跳到水里才能真正学会游泳,而语言的掌握同样要通过自身的实际运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继而形成语言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在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信念和意识,在学习
数学课堂要能够体现数学的学科本质,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内涵,不能丢掉本应具有的“数学味”。怎样让数学课堂保留住“数学味”?笔者结合本期的文章以及自己的一些实践思考,抛砖引玉,期望引起广大同行的思考和关注。  一、经历过程,强化抽象,以本质理解构建认知体系  数学学科的本质,即“数学味”。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多年数学教育研究之后说过这样一段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
【摘 要】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重要定理,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总复习”中安排的这一内容,存在“问题较为综合,学生缺乏相关经验;素材形式单一,学生无法深入体验”等问题。结合相关史料,借鉴初中数学的一些做法,通过“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作为导入素材,借助‘勾三股四弦五’进行进一步探究,利用‘赵爽弦图’尝试进行实验证明”这样三个教学任务,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发现并验证勾股定理,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发展
【摘 要】除法是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已知两个数a,b(b≠0),要求一个数q,使q与b的积等于a。有余数的除法为任意一对自然数m和n(n≠0)规定了两个而不是一个自然数与之对应。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别,不能说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的特例。有余数除法中“商……余数”的表示方法不能看作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因此,在比较28÷12与280÷120这两个式子的大小时,不能运用“商相同,看余数大小”的方法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