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英语,我来学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h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不能把它看作像历史、地理、数学这样的学科,而要把它看作像打字、游泳、踢足球这样的技能。技能的熟练掌握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实践:通过打字的实践学会打字,只有跳到水里才能真正学会游泳,而语言的掌握同样要通过自身的实际运用,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继而形成语言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在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拥有自己独立的信念和意识,在学习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学习方式,按照自己的认知速度自觉、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生活经验,激发个性化思维
  
  英语只有融入独具特色的个人生活体验中,才会觉得它亲切自然,触手可及,而不是高高在上,生硬冰冷的学科。否则就算是一些极简单的内容重复上一百次一千次,也不过是机械生硬的鹦鹉学舌。如在教英文数字(one—ten)时,我还没说完,同学们便开始洋洋自得,甚至有的同学还嗤之以鼻:“哼,不就十个数字吗?我在幼儿园已经倒背如流了,还用学吗?”有的急不可耐:“one two three……ten.”哗啦啦地冲口而出,台下一片沸腾。见状,我边随意念道:“seven five nine, eight two four……看谁最快用阿拉伯数字表达出来。”他们立即傻了眼,平时烂熟于心的数字就这么打乱一下顺序,却怎么就反应不过来?有些在慌乱地一个个手指头挨着数,很艰难写出一个又顾不上另一个;有些急得直跺脚,咬紧嘴唇,把小脸蛋逼得通红通红;有些干脆放弃。
  “好啦,这些不相干的数字,我们暂且不管它,”同学们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但在我们生活中最常用也最有用的数字可要知道哟,如‘110’。”顿时,教室又再热闹起来,“one one o”同学们响亮地脱口而出。接着“one one two, one one nine, one one four, six six eight……”等一些日常生活中最常用且实用,或人们喜欢的幸运数字此起彼落,孩子们跃跃欲试,纷纷开动“思想火车”,摆脱“母语”的思维定势,用一种纯粹的外语在思考,在表达他们心中强烈的愿望:自己的生日、家庭电话、爸爸妈妈的手机号码通通从他们的口中蹦出来。
  惊叹于学生潜能的爆发之余,我乘胜追击,出了一道数学题:1 1=?“one and one is two”,全班同学一哄而上,“哈哈,我竟会用英语来做数学,”“two and two is four, three and fouris seven……”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展示自己的数学英语天赋,连平日最不爱发言的同学在这里也找到他们的世界。
  只有从学生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才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和参与,激发个性化思维,主动求知并亲身体验超越自我的成功感,这是激发兴趣最根本的原动力。
  
  二、个性化教学促进个性化的思维过程
  
  个性化教学并不是抛开教材,舍近求远,相反,而是要充分地利用教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透教材”,那么老师能把教学内容横流倒背,烂熟于心就算吃透了吗?我觉得其关键是在“用教材”的创新上,这里包括“用什么”和“教什么”以及“怎样教”三个小问题。这里的创新并不是追求新奇、新鲜,而是确实要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例如广州版Book3 Unit11<>一课中:课文开篇就呈现一幅彩图吸引着学生的眼球,画的是一只顽皮的小猫站在高高的楼顶上,危在旦夕,它神情焦急地期待着救它的人出现,接着才是该篇课文的对话内容。小猫的命运悬在同学们的心上,至于后面的对话他们已无暇顾及。为了照顾同学们的情绪,我特意把这幅画放大挂在黑板上,小猫换上一只立体的玩具猫贴在楼顶使其更逼真。果然,它成为同学们注视的焦点,并为它焦急。
  老师抓住这最佳的教学时机顺势问:“Where is the cat?”
  生:“At the top of the house.”
  师:“Is it dangerous?”
  生:“Yes, it’s very dangerous.”
  师:“Why?”
  生:“Because it can’t get down.”
  师:“Can you help it?”
  生:“oh, let me think……”
  经老师这一撩拨,他们兴致更浓,个个不甘示弱,要化身“superman”救这小猫于水深火热之中,(为配合剧情的发展,我叫了一位同学上来扮演小猫)于是同学们各出奇招:有的拿着自画的鲜鱼作诱引小猫跳下来,小猫虽对美味的鲜鱼垂涎三尺,但看到距离几十米高的地面还是放弃了;有的带着自画的梯子上来,但梯子太短,小猫又一次失望;有的带上玩具直升机,小猫一阵欣喜,但它始终靠近不了盘旋在它头上的直升机,最终还是失望。在焦急与失望中,“I have a good idea.”一把响亮的声音带来新的转机,“What,what idea?” 同学们急切地问,“My father is a fireman, I can ask him to help.” “oh, Fireman! Fireman! Fireman can help.”同学们兴奋异常,齐声答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在这次救猫行动中轻松地解决了,至于插图下面对话内容也就是刚才师生的对话,一切都来得那么自然。最重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思维特点展开大胆的想象,通过自己思考、实践,一步一步找到最佳答案。由于是学生自己想到、提出和实践过的,所以对课文内容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印象,更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个性化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才有
  可能充满生命力和成长气息。
  
  三、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好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来说不一定是最有效的,何况决定以什么样的方法投入到学习中去,是学生个体的权利。教育家杜威说过:“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一些正确答案,百分之一百正确,他还是学不什么。”教师要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具备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在课堂上促使学生自己动脑筋。比如单词的记忆对初学者来说是一道难题,随着单词量的增加,单词掌握不好就会吞噬着他们原有的兴趣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背单词中花去大半的时间,效果并未理想,且过程枯燥乏味。根据各个单词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建立起英文字母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把音、形、义三者有机联系起来,既能激发学生记单词的兴趣,又能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1. 利用谐音记忆,把单词的音和义相结合来记忆。如:candy:看弟吃果糖,流口水。Canteen:啃厅就是餐厅。Glove:隔那肤,戴手套
  2. 联想记忆,如learn:学习首先要用ear来听,还要伸长脖子像“l”竖起耳朵听,听完再用一扇门“n”关闭,这样才能学到东西。near=n ear,n代表 nose ,联想鼻子在耳朵附近就是near。 tall:全部东西“all”加上一张凳子“ t”就是“tall”。queue 有两个ue在排队。
  3. 形象记忆:room :m 代表一扇大门,oo就是大门上两把圆圆的锁,r就像一把钥匙把门打开。see :ee代表人的两个眼睛,s就像人斜着身子看东西。
   此外还有形近单词记忆法、字母添加法、故事串联法以及找朋友(同义词)、找敌人(反义词)、音标记忆等方法,凭着学生的想象和喜好归类记忆,他们将各自想到的和同学们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学习热情高涨,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
  
  个性化的作业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从课外循环到课内,课内与课外的学习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课外的摄取为课内的创新和提高提供了更高一层的平台,使拓展和延伸成为可能。
  1.课外采集。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网查找或调查、访问等方式采集信息充实和延伸课文内容。例如在学到节日的英文单词时,让学生上网查找其它国家的传统节日与特色,既能扩阔他们的视野又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2. 自编对话。运用课文所学句型、目的语与同学自编对话,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观察、记忆、思考、想象和创新自主学习,自设情景,自创氛围,超越了课堂的局限性,在成功的交际中,不断地树立信心,提高了拓展能力。如在自编的购物对话中,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有的扮演父母,有的扮演淘气的小孩吵着父母要这要那,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单词都在他们的口中活了起来。
  3. 手工制作。根据教学目标,通过画画、剪剪、折折等形式形象再现教学内容,然后利用作品开展一些活动来复习词汇、语法或进行会话练习。手工作业要求融知识性、创新性和娱乐性于一体,将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穿插其中,使知识更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例如在广州版Book2Unit11《This is my bedroom》一课中,有的学生画自己的bedroom,分别以不同的顏色画上door,wall,bed,table,window……等物品,并标上英文单词。有的通过折叠以立体形式展示自己的bedroom。他们分别用上“There is……”、“This is my……”、“I have……”等句型进行惟妙惟肖的讲解,不但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也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只有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充分挖掘潜能,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没有负担,快乐自信地学。正如肖伯纳所言:我不是你的老师,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俩的前方。
  (作者单位:广东增城市荔城街夏街小学)
   责任编辑蒙雨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和改进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抓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再来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教师对课堂提问的理解却还只是停留在表面,诸多低效的提问仍然充斥课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在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必须要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问”服务于“教”向“问”服务于“学”的蜕变。  【关键词】课堂提问 优化 发展思维 提升素养  课堂提问
随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后,拓展性课程成为了热点话题。我们认为,数学拓展性课程,应该体现两个特征:第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二,激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而以游戏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应该是数学拓展性课程中的一种形式。  一、内容设计构想  在一次练习中,有一道习题引起了笔者注意:在8×8的棋盘右下角有一颗棋子,甲、乙两人轮流下棋,规定只能下在前一颗棋子的上面、左面或者
朋友的儿子将要就读九年级,做暑假作业时遇到一道难题,问到朋友,其苦苦思索了好几天,不得其解。题目如下:如图所示,①AD⊥BC,②BE⊥AC,③BD=CD, ④∠DAC=30°,⑤AD=BE。从前面4个条件中选出3个条件能得出结论⑤吗?如果能,请简要说明理由。    朋友约见了我,开口便说:“老弟,选条件①、②、③或者选条件①、②、④或者选①、③、④,都不能得出结论⑤来,因为我都找出了反例。那么只有
【摘 要】“倍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各种实物表征,概括概念的本质属性。然而,这样的教学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学习起点把握不准确,知识沟通不顺畅;教学活动重同化过程,轻形成过程;练习层次不丰富,思维提升不显著。对此,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促进学生概念的形成:以学情为线索,找准知识起点;以内容为抓手,完善形成过程;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思维提升。  【关键词】概念同化;概念形成;倍的认识  高斯曾经
【摘 要】小数的认识是小学生对数系统认知的一个扩充,学习小数时,需要让学生建立十进制可以向小数部分延伸的认识。在《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可以淡化[310]米=0.3米这样的形式表達,抓住“把1十等分产生小数”这个过程,这也是“建立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的根本所在,并通过实物、图形、数轴等多种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学生建立起“十等分才能产生小数”以及“十份里的几份就是零点几”这两点的理解。  【关键
一、引言  “多样化”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之一,中小学教学顺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积极推行多样化教学。但多样化在实际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实施,该实施到什么程度,多样化最终的走向是什么?进入中小学数学课堂了解发现,一些所谓的多样化教学是盲目、流于形式的,是为了多样而多样。这样的多样化教学不仅没有起到开拓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的效果,反而干扰了学生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把握。[1]著名教育家顾泠沅指出,
小明很喜欢奥特曼,有一天他一个人在地球上走着,想寻找奥特曼。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很大的山洞前,小明害怕山洞里有怪兽,但又想进去看看,他慢慢的往里走,忽然看见了很多黑黢黢的像毛毛一样的东西,他大胆的摸了摸,忽然感觉地球摇动了起来,他吓得赶紧往外跑。奇怪的是一会又不摇了。他又去摸了摸,地球又摇动了起来,小明又往外跑,但是不一会又不摇了。   真好玩,小明心想,这是为什么呢?小明摸摸头,又挠挠胳肢窝,好
【摘要】“多位数乘或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三年级上下两册分别教学。竖式计算属于程序性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容易走入灌输式教学的误区。根据以往教学中学生存在的困惑点和乘除法竖式学习的体验点,教师可以以“创造、择优、规范”的视角开展单元整合教学:创造——联系中理解竖式的算理;择优——思辨中感悟规定的普适;规范——练习中促进算理的理解。  【关键词】单元整合教学
【摘要】本研究追踪比较北京﹑香港和新加坡三地课程政策与教学实践对幼儿中文识字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是三地198名儿童及其教师。研究者采用《学前及初小中文识字量表》对两组被试儿童(2岁﹑3岁组)进行了测试﹐一年后再复测。被试教师则填写《学校识字环境指数》问卷。研究者还到被调查的幼儿园进行现场课室观察。研究结果发现﹕(1)三地的学前中文识字课程政策及具体教学实践都有显着差异。(2)到4岁时﹐香港和新
教育部将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定为“特殊的时光,不一样的陪伴”,陪伴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专业能力。在真心、用心陪伴的基础上,高质量的教育得以保证,积极正面的家园关系得以形成。今年,漫长的居家生活既给家长和孩子带来了宝贵的亲子共处时光,也对幼儿园提出了挑战。为此,我们特邀几所幼儿园展示他们因地制宜开展远程家园合作,利用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解决家长的育儿困惑,与家庭共同给予幼儿高质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