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多种社会性问题不断发生,其中养老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养老设施的建设成为在当下发展迅猛问题。本文从养老设施体系构成要素入手,对养老设施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具体的应对对策,希望对有关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集聚社会化;城市养老;设施设计
1、前言
为了应对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需要建设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近几年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但同时也需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城市养老设施进行合理设计。
2、养老设施体系构成
2.1养老体系的类型
依据服务主要提供主体可划分为:家庭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依据老年人生活居住形式可分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
2.2基本要求
体系的完整性:老年期时间跨度大,从60岁到百岁以上,需要经过“低龄老年期(60-74岁)”、“老年期(75-89岁)”和“长寿期(90岁及以上)”。完整性要求该体系能覆盖所有老年人群,并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体系的持续性:照顾长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善的体系应当为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意愿的老年人提供持续照料服务。
体系的经济性: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投入。如何构建既经济又有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统筹规划。
基于上述要求,政府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力争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3、养老设施设计的现状
3.1传统居家养老
传统居家养老是指在家中养老,目前,它是我国老年人居住的主要模式。主要分为合居型、邻居型、独立型。
合居型是指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居住,有共用的卫生间,厨房,起居室,而老年人的房间应注意和起居室、客厅相隔开来,以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休息,但应与厨房和卫生间联系紧密,这样老年人在活动时更加方便。
邻居型是指老年人和子女的住处相邻,他们各自有卫生间和起居室、厨房。这种居住模式适用于自理能力较强,身体素质较好的老年人。
独立型是指老年人与子女的住处在同一小区,不同楼栋。这种居住模式适合于那些子女和老人要求较高私密性,同时在生活上相对独立的人群。
3.2养老院养老
养老院又叫敬老院,主要接纳独自生活的老人或者老年夫妇,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居住的基本单元,提供生活医疗服务,并配有专业的护理员值班。在养老院的老年人,会有丰富的生活,养老院提供文化、生活、娱乐、健康服务。
养老院养老相对于居家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来说,这里居住的老人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室外活动频率较高,因此无障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室外活动,护理人员和医疗设施的配置相对要求较高,使老人的使用需求和安全得到保障。
3.3老年公寓养老
老年公寓养老是一种集合式住宅,一群自理能力較强老年人居住在一起,有助于他们相互交流、学习。这样的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在拥有自由活动的室外空间以外,得到身心的愉悦,使他们有更自由的生活空间。
老年社区应从老年人的生活为出发点,应更注重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的需求及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充分理解、认识老年人的生活,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的室内外环境,使他们能够有一个轻松的生活,同时提供适宜的设施供老年人丰富自己的闲暇时光,让他们有一个安静,舒适的晚年生活。
4、基于集聚社会化城市养老设施设计对策
4.1提高绿化率
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让老年人享受大自然的清新,新鲜的空气,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草,会使人心旷神怡,广阔的空间让老年人诗意的栖居。
4.2配套完善
社区应配有完善的医疗保健、超市商场、银行、保险、邮局、会所、健身房、阅览室、书画室、花房、老年大学、棋牌娱乐室、门球场、钓鱼台等生活配套设施。
4.3根据需要合理设置社区养老设施空间
依据街道和社区的要求设置医疗、文体、教育和服务四种养老设备。在设置居住级养老设备时主要以人口规模为主,设置老年人的步行时间为10-20分钟为主,距离要求在1000米半径内。小区级养老设施设置时主要考虑老年人平均每分钟步行50-60米的标准实行,确定服务范围为500米,逐步打造完成有序、合理的养老格局,主要针对老年人设置步行10分钟即可抵达的服务半径。
4.4设计人性化
平面设计要方便老人出行,没有过多的台阶(有台阶处有相应的轮椅通道);电梯前厅和电梯内要确保担架及轮椅的活动范围;要保证充足的阳光入室,空间通透;楼梯踏步高度不大于140mm,踏面宽度不小于300mm,坡道坡度小于1/12,两侧均有扶手,每间隔200m设休息坐椅;室内地面采用防滑设计,防跌扶手;各种开关、按钮均采用大型号,避免老年人因视力下降而使用不方便;入户阳光花园、阳台相通,便于串门和互相照等等,总之设计要人性化、无障碍居住,满足老年人的特殊使用功能和要求。
4.5生活智能化
配备紧急呼叫对讲系统,安防系统,网络系统、消防系统等保障老人安全。
4.6户型要合理化
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阶层、不同居住人数等的不同居住要求,大部分户面积控制在40-60m2左右。
4.7总平面布置
保证大部分住宅均南北朝向,保证每栋楼,每间房均有充足的阳光照射。适当偏西南、偏东南,避免“兵营”式排列,没有层次感,沿湖、主题公园、丘地等走势呈流线型或围合式布置,使之高低错落有致。各组团住宅部分底层部分可架空,设置小型会所、休闲娱乐和公共活动场所,尽可能增加活动、交流空间,满足老年人集聚、交流沟通的需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满足老龄化社会需要并进行必要的养老设施设计,成为了规划及建筑设计的重点,所以要根据各种信息,对其进行全面整合,如:医疗、餐饮以及体育等设施,使这些设备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针对老年人的各种生活需求和社会需求,创办多形式的服务策略,满足老年人的愿望,为让他们有一个安静,舒适的晚年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集聚社会化;城市养老;设施设计
1、前言
为了应对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需要建设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近几年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但同时也需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因此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对城市养老设施进行合理设计。
2、养老设施体系构成
2.1养老体系的类型
依据服务主要提供主体可划分为:家庭养老服务体系;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依据老年人生活居住形式可分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
2.2基本要求
体系的完整性:老年期时间跨度大,从60岁到百岁以上,需要经过“低龄老年期(60-74岁)”、“老年期(75-89岁)”和“长寿期(90岁及以上)”。完整性要求该体系能覆盖所有老年人群,并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体系的持续性:照顾长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善的体系应当为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不同经济状况和不同意愿的老年人提供持续照料服务。
体系的经济性: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是政府的责任,需要投入。如何构建既经济又有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统筹规划。
基于上述要求,政府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力争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3、养老设施设计的现状
3.1传统居家养老
传统居家养老是指在家中养老,目前,它是我国老年人居住的主要模式。主要分为合居型、邻居型、独立型。
合居型是指老年人和子女一起居住,有共用的卫生间,厨房,起居室,而老年人的房间应注意和起居室、客厅相隔开来,以免影响老年人的日常休息,但应与厨房和卫生间联系紧密,这样老年人在活动时更加方便。
邻居型是指老年人和子女的住处相邻,他们各自有卫生间和起居室、厨房。这种居住模式适用于自理能力较强,身体素质较好的老年人。
独立型是指老年人与子女的住处在同一小区,不同楼栋。这种居住模式适合于那些子女和老人要求较高私密性,同时在生活上相对独立的人群。
3.2养老院养老
养老院又叫敬老院,主要接纳独自生活的老人或者老年夫妇,以及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居住的基本单元,提供生活医疗服务,并配有专业的护理员值班。在养老院的老年人,会有丰富的生活,养老院提供文化、生活、娱乐、健康服务。
养老院养老相对于居家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来说,这里居住的老人自理能力相对较差,室外活动频率较高,因此无障碍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室外活动,护理人员和医疗设施的配置相对要求较高,使老人的使用需求和安全得到保障。
3.3老年公寓养老
老年公寓养老是一种集合式住宅,一群自理能力較强老年人居住在一起,有助于他们相互交流、学习。这样的养老模式,让老年人在拥有自由活动的室外空间以外,得到身心的愉悦,使他们有更自由的生活空间。
老年社区应从老年人的生活为出发点,应更注重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的需求及老年人的行为习惯,充分理解、认识老年人的生活,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宜的室内外环境,使他们能够有一个轻松的生活,同时提供适宜的设施供老年人丰富自己的闲暇时光,让他们有一个安静,舒适的晚年生活。
4、基于集聚社会化城市养老设施设计对策
4.1提高绿化率
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让老年人享受大自然的清新,新鲜的空气,郁郁葱葱的树木和花草,会使人心旷神怡,广阔的空间让老年人诗意的栖居。
4.2配套完善
社区应配有完善的医疗保健、超市商场、银行、保险、邮局、会所、健身房、阅览室、书画室、花房、老年大学、棋牌娱乐室、门球场、钓鱼台等生活配套设施。
4.3根据需要合理设置社区养老设施空间
依据街道和社区的要求设置医疗、文体、教育和服务四种养老设备。在设置居住级养老设备时主要以人口规模为主,设置老年人的步行时间为10-20分钟为主,距离要求在1000米半径内。小区级养老设施设置时主要考虑老年人平均每分钟步行50-60米的标准实行,确定服务范围为500米,逐步打造完成有序、合理的养老格局,主要针对老年人设置步行10分钟即可抵达的服务半径。
4.4设计人性化
平面设计要方便老人出行,没有过多的台阶(有台阶处有相应的轮椅通道);电梯前厅和电梯内要确保担架及轮椅的活动范围;要保证充足的阳光入室,空间通透;楼梯踏步高度不大于140mm,踏面宽度不小于300mm,坡道坡度小于1/12,两侧均有扶手,每间隔200m设休息坐椅;室内地面采用防滑设计,防跌扶手;各种开关、按钮均采用大型号,避免老年人因视力下降而使用不方便;入户阳光花园、阳台相通,便于串门和互相照等等,总之设计要人性化、无障碍居住,满足老年人的特殊使用功能和要求。
4.5生活智能化
配备紧急呼叫对讲系统,安防系统,网络系统、消防系统等保障老人安全。
4.6户型要合理化
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阶层、不同居住人数等的不同居住要求,大部分户面积控制在40-60m2左右。
4.7总平面布置
保证大部分住宅均南北朝向,保证每栋楼,每间房均有充足的阳光照射。适当偏西南、偏东南,避免“兵营”式排列,没有层次感,沿湖、主题公园、丘地等走势呈流线型或围合式布置,使之高低错落有致。各组团住宅部分底层部分可架空,设置小型会所、休闲娱乐和公共活动场所,尽可能增加活动、交流空间,满足老年人集聚、交流沟通的需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满足老龄化社会需要并进行必要的养老设施设计,成为了规划及建筑设计的重点,所以要根据各种信息,对其进行全面整合,如:医疗、餐饮以及体育等设施,使这些设备发挥更大的作用,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针对老年人的各种生活需求和社会需求,创办多形式的服务策略,满足老年人的愿望,为让他们有一个安静,舒适的晚年生活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