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建筑施工和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居住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工业与民用建筑发展非常迅速,随之而来的建筑立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多种多样,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品种日益繁多。房屋墙面装修要求越来越高。但建筑设计、施工、建材质量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相互配合,往往成为墙体抹灰工程中出现裂缝、空鼓的主要原因。
1.墙体抹灰工程的几种裂缝、空鼓现象
1.1基层过湿引起的裂缝
饰面抹灰时,往往习惯于随抹灰随浇水湿润基层,有时由于浇水过量或末经晾干,在基层有浮水的情况下就急于抹面,容易产生流坠开裂。在雨季施工时,基层含水饱和,面层及易滑动,也容易出现裂缝。
1.2基层过干引起的裂缝
浇水不匀,局部干湿差别过大,面层也会因干缩不匀而产生裂缝;抹砂浆前,基层没有用水充分湿润,使抹上去的砂浆水分被基层吸收,脱水过快而出现干缩裂缝,造成空鼓,埋下渗漏的隐患。
1.3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饰面裂缝
1.3.1砌体墙面、混凝土墙面等基层面的灰尘、污垢和油渍没有清除干净,光滑的混凝土墙面没有进行"毛化处理",使打底砂浆与基层粘结力差。
1.3.2在干粘石、水刷石施工时,有时由于拍打过分出现翻浆或面层流动滑动而产生裂缝。
1.3.3当基层偏差较大时,若局部一次抹灰太厚,面层也会出现裂缝。
1.3.4当面层砂浆收水后,在失去塑性的情况下,再用力搓抹或纠偏,容易造成面层整体移动而脱离基层。
1.3.5施工人员图方便,外脚手眼堵塞不密实;窗框顶的外墙不留滴水线;外墙抹灰分格缝不标准。
1.3.6阳角结合处,由于抹灰时间间隔过长、操作方法不当,封口结合不好等原因引起的裂缝。
2.基层打底砂浆过厚的原因
由于主体结构施工中垂直度控制不准,造成部分外墙打底砂浆过厚,施工中没有分层完成,而是一次完成,打底砂浆的自重量超出了与基层的粘结力而与基层分离,因此形成了裂缝,给雨水提供了容身之所。
3.操作工艺
3.1抹灰前未清理基面和充分湿润墙体。
3.2刷胶浆的胶水比不当且与底灰操作不同步。
3.3不认真分层。一次施工抹过厚(特别底灰)砂浆,本身重力大于或等于初始附着力。
3.4砂浆使用时间过长,不随拌随用或一次拌和量大,短时间用不完,超过了砂浆的初凝时间。
3.5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养护不当,导致面层龟裂空鼓。
4.墙体抹灰工程中裂缝、空鼓的防治措施
4.1对于砌体与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不同。首先,在砌体与梁、柱交接部位,用射钉固定300mm宽钢丝网,然后开始抹灰,防止由于各自的膨胀程度不同而形成的裂缝。
4.2基层浇水要适时提前进行,要保证均匀适量,必须待晾干之后再开始抹灰。如遇雨季施工,则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4.3对于基层处理问题。首先,基面层的灰尘、污垢和油渍,用高压水冲洗,用钢刷刷。
另外,对于光滑的混凝土,进行涂抹混凝土界面剂等"毛化处理"。另外,隔夜将基层湿润,然后再在基层面抹砂浆。基层表面要粗糙,抹灰要均匀平整。
5.对打底砂浆过厚问题的解决方法
5.1首先在基层抹第一层砂浆,然后待砂浆硬化后再在第一层砂浆面钉钢丝网,继续抹第二层砂浆。
5.2打底砂浆应分二层抹,第一层厚度宜采用5mm左右,等第一层砂浆强度达到70%时,即可抹第二层砂浆,厚度约为8~10mm,砂浆面用木抹子打平压实成麻面。
5.3对于脚手眼,打底前用细石混凝土缝补,再用水泥砂浆封堵密实,以防外墙渗漏透。对于外窗顶滴水线,在抹底砂浆时就应嵌入成品塑料滴水槽,另外,窗框四周应留5mm左右的凹缝,缝内打硅胶,杜绝了雨水从窗框边深入墙体的通道。
5.4加强饰面的保护和养护。施工规范规定,水泥砂浆的抹灰层,应在湿润的条件下养护。特别在暑期施工时,饰面经暴晒后,常常因脱水过快而干燥发白,面层强度降低,严重者甚至强度完全丧失,饰面吸水性增大,一遇冻融,就会酥松剥落。
5.5装饰抹灰整体性强,一旦出现问题,返工或处理都很困难。因而,施工操作时一定要按程序施工,确保一次成活。如一旦出现面层空鼓坠裂等情况时,即使不影响观感,也要返工重来,否则将会给饰面的防水留下隐患。
6.施工注意事项
工程质量通病的避免:
6.1门窗洞口、墙面、踢脚板、墙裙上等抹灰空鼓、裂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有门窗框两边塞灰不严,墙体预埋木砖间距过大或木砖松动,经门窗开关振动,在门窗框周边处产生空鼓、裂缝。应重视门窗框塞缝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堵塞密实。
6.2抹灰面层起泡,有抹纹、开花(爆灰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有抹完面层灰后,灰浆还未收水就压光,因而出现气泡现象。在基层为混凝土时较为常见。底灰过分干燥,又没有浇水,抹面层灰后,水分很快被底层吸去,因而来不及压光,故残留抹纹。淋制石灰膏时,对过大灰颗粒及杂质没有过滤好,灰膏熟化时间短,抹灰后继续吸收水分熟化、体积膨胀,造成抹灰面出现开花(爆灰白)现象。
6.3抹灰表面不平、阴阳角不垂直、不方正。其主要原因及防范对策是抹灰前吊垂直、套方以及打砂浆墩、冲筋不认真,或冲筋后间隔时间过短过长。造成冲筋被损坏、表面不平,冲筋与抹灰层收缩不同,因而产生高低不平、阴阳角不垂直,不方正。
6.4门窗洞口、墙面、踢脚板、墙裙等面灰接槎明显或颜色不一致,主要是操作时随意留施工缝造成。留施工缝应尽量有分隔条,最好留置于阴角处或门窗框边等位置。
造成墙体抹灰工程中出现裂缝、空鼓的原因较多。不能放松对各工序质量的监督,再者施工人员要认真按工序、工艺正确施工。用户要做好使用维护工作,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彻底根治墙体抹灰工程中出现裂缝、空鼓的质量通病,保证建筑施工质量。■
1.墙体抹灰工程的几种裂缝、空鼓现象
1.1基层过湿引起的裂缝
饰面抹灰时,往往习惯于随抹灰随浇水湿润基层,有时由于浇水过量或末经晾干,在基层有浮水的情况下就急于抹面,容易产生流坠开裂。在雨季施工时,基层含水饱和,面层及易滑动,也容易出现裂缝。
1.2基层过干引起的裂缝
浇水不匀,局部干湿差别过大,面层也会因干缩不匀而产生裂缝;抹砂浆前,基层没有用水充分湿润,使抹上去的砂浆水分被基层吸收,脱水过快而出现干缩裂缝,造成空鼓,埋下渗漏的隐患。
1.3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饰面裂缝
1.3.1砌体墙面、混凝土墙面等基层面的灰尘、污垢和油渍没有清除干净,光滑的混凝土墙面没有进行"毛化处理",使打底砂浆与基层粘结力差。
1.3.2在干粘石、水刷石施工时,有时由于拍打过分出现翻浆或面层流动滑动而产生裂缝。
1.3.3当基层偏差较大时,若局部一次抹灰太厚,面层也会出现裂缝。
1.3.4当面层砂浆收水后,在失去塑性的情况下,再用力搓抹或纠偏,容易造成面层整体移动而脱离基层。
1.3.5施工人员图方便,外脚手眼堵塞不密实;窗框顶的外墙不留滴水线;外墙抹灰分格缝不标准。
1.3.6阳角结合处,由于抹灰时间间隔过长、操作方法不当,封口结合不好等原因引起的裂缝。
2.基层打底砂浆过厚的原因
由于主体结构施工中垂直度控制不准,造成部分外墙打底砂浆过厚,施工中没有分层完成,而是一次完成,打底砂浆的自重量超出了与基层的粘结力而与基层分离,因此形成了裂缝,给雨水提供了容身之所。
3.操作工艺
3.1抹灰前未清理基面和充分湿润墙体。
3.2刷胶浆的胶水比不当且与底灰操作不同步。
3.3不认真分层。一次施工抹过厚(特别底灰)砂浆,本身重力大于或等于初始附着力。
3.4砂浆使用时间过长,不随拌随用或一次拌和量大,短时间用不完,超过了砂浆的初凝时间。
3.5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养护不当,导致面层龟裂空鼓。
4.墙体抹灰工程中裂缝、空鼓的防治措施
4.1对于砌体与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不同。首先,在砌体与梁、柱交接部位,用射钉固定300mm宽钢丝网,然后开始抹灰,防止由于各自的膨胀程度不同而形成的裂缝。
4.2基层浇水要适时提前进行,要保证均匀适量,必须待晾干之后再开始抹灰。如遇雨季施工,则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4.3对于基层处理问题。首先,基面层的灰尘、污垢和油渍,用高压水冲洗,用钢刷刷。
另外,对于光滑的混凝土,进行涂抹混凝土界面剂等"毛化处理"。另外,隔夜将基层湿润,然后再在基层面抹砂浆。基层表面要粗糙,抹灰要均匀平整。
5.对打底砂浆过厚问题的解决方法
5.1首先在基层抹第一层砂浆,然后待砂浆硬化后再在第一层砂浆面钉钢丝网,继续抹第二层砂浆。
5.2打底砂浆应分二层抹,第一层厚度宜采用5mm左右,等第一层砂浆强度达到70%时,即可抹第二层砂浆,厚度约为8~10mm,砂浆面用木抹子打平压实成麻面。
5.3对于脚手眼,打底前用细石混凝土缝补,再用水泥砂浆封堵密实,以防外墙渗漏透。对于外窗顶滴水线,在抹底砂浆时就应嵌入成品塑料滴水槽,另外,窗框四周应留5mm左右的凹缝,缝内打硅胶,杜绝了雨水从窗框边深入墙体的通道。
5.4加强饰面的保护和养护。施工规范规定,水泥砂浆的抹灰层,应在湿润的条件下养护。特别在暑期施工时,饰面经暴晒后,常常因脱水过快而干燥发白,面层强度降低,严重者甚至强度完全丧失,饰面吸水性增大,一遇冻融,就会酥松剥落。
5.5装饰抹灰整体性强,一旦出现问题,返工或处理都很困难。因而,施工操作时一定要按程序施工,确保一次成活。如一旦出现面层空鼓坠裂等情况时,即使不影响观感,也要返工重来,否则将会给饰面的防水留下隐患。
6.施工注意事项
工程质量通病的避免:
6.1门窗洞口、墙面、踢脚板、墙裙上等抹灰空鼓、裂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有门窗框两边塞灰不严,墙体预埋木砖间距过大或木砖松动,经门窗开关振动,在门窗框周边处产生空鼓、裂缝。应重视门窗框塞缝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堵塞密实。
6.2抹灰面层起泡,有抹纹、开花(爆灰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有抹完面层灰后,灰浆还未收水就压光,因而出现气泡现象。在基层为混凝土时较为常见。底灰过分干燥,又没有浇水,抹面层灰后,水分很快被底层吸去,因而来不及压光,故残留抹纹。淋制石灰膏时,对过大灰颗粒及杂质没有过滤好,灰膏熟化时间短,抹灰后继续吸收水分熟化、体积膨胀,造成抹灰面出现开花(爆灰白)现象。
6.3抹灰表面不平、阴阳角不垂直、不方正。其主要原因及防范对策是抹灰前吊垂直、套方以及打砂浆墩、冲筋不认真,或冲筋后间隔时间过短过长。造成冲筋被损坏、表面不平,冲筋与抹灰层收缩不同,因而产生高低不平、阴阳角不垂直,不方正。
6.4门窗洞口、墙面、踢脚板、墙裙等面灰接槎明显或颜色不一致,主要是操作时随意留施工缝造成。留施工缝应尽量有分隔条,最好留置于阴角处或门窗框边等位置。
造成墙体抹灰工程中出现裂缝、空鼓的原因较多。不能放松对各工序质量的监督,再者施工人员要认真按工序、工艺正确施工。用户要做好使用维护工作,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彻底根治墙体抹灰工程中出现裂缝、空鼓的质量通病,保证建筑施工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