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科学中“控制变量法”的教学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jn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课程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提高探究能力”是重要的课程内容,而以实验为明显特征的科学课程,其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重要的科学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归纳法、等效替代法等等,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最为普遍.虽然学生从小学接触科学以来,就经常用到控制变量法,但因对变量的理解不到位、控制变量的习惯没有很好地养成、对控制变量的具体意义理解不了、对隐性的变量控制难以达成、将“控制变量法”孤立起来等等问题,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仍较难掌握好控制变量法.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进行“控制变量法”的教学谈点个人的看法.
  1弄清三个重要概念是基础
  要学会“控制变量法”,首先要弄清“自变量”、“因变量(或应变量)”、“无关变量”三个重要概念.“自变量”与“应变量”问题在数学中属于函数知识,在浙江省的数学教材中,“自变量”与“应变量”是安排在八年级上册学习的,而在科学课上,学生在小学里就已接触到不少的科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们不能等着数学老师来教,我们科学老师完全可以提早来教,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自变量”?什么是“应变量”?
  如在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控制变量法是在七(上)第四章的第1节中“液体的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的学习中,此问题比较简单,在教学中教师可侧重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到“自变量”和“应变量”.在实验中因控制了液体温度的不同,液体才表现出扩散快慢的不同,因此后者是随前者的改变而改变的,即“液体扩散快慢”是因温度改变而相应改变的量,所以是应变量.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个概念,可在学生对此宏观现象作出微观解释之后,让学生理清如下因果关系:液体温度的改变→分子运动快慢的改变→液体扩散快慢的改变.弄清两个概论后,就易对结论的描述作出规范,即“……(应变量)随……(自变量)的增大而……”.
  在上述实验中,只研究了一个变量对结果的影响,没有侧重“单一变量法”.在第四章第6节中探究“液体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时,可在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的设计,在完善实验方案时,教师可点出什么是“无关变量”,即此变量会对结果造成影响,但在研究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时,此变量须控制相同,它就不会对结果造成影响了,结果的变化与此变量无关,所在该变量此时就成了“无关变量”了.而且应变量的改变是在其他变量都成为“无关变量”的情况下,因某一自变量改变而引起的,所以在描述结论时,一定要加上前提条件“当……(无关变量)一定时”.
  对三个概念的渗透要找准时机,而且要尽可能早,并且在日后的探究中要进行反复,这样就不至于在学生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对两个结论的描述感到困难了,更不会将自变量与因变量搞反了.
  2理解控制变量意义是关键
  学生学习“控制变量法”到一定的程度后,尤其是在考试时犯错了后,对此便是刻骨铭心,便会在描述结论时,在前面加上一些条件限定,但有些时候会加上多余的条件,究其原因一是根本没去想需不需要加这些条件?原因之二就是无法判断到底要不要加这些条件?这都反映出学生对控制变量并没有真正理解.
  如在“物体吸热的多少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的问题中,教材中用到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因吸热多少与物体的多少、物体升高的温度有关,所以在实验中应控制相同,此时它们也就成了“无关变量”了,这点学生并不难理解.但为什么两个酒精灯的高度、火焰大小、石棉网、烧杯的大小和厚度等需要保持相同呢?因为在实验中,需要衡量出两种物质吸热的多少,只有在保证上述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才能通过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它们所吸收热量的多少,加热时间较长的物质,其吸收的热量则较多.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哪个是无关变量,学生在下结论时,就不会加上“当酒精灯高度、火焰大小等相同”这样的条件了.
  科学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跟进的过程,没有思维也就停止了科学的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控制变量的真正意义,这样学生不仅不会犯上述的错误,也会养成思维的习惯,并真正提高了学习能力.
  3结合科学转换方法是策略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史知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物理规律,还能从中学到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科学探究中,控制变量法往往与转换法一起使用,而在学生的头脑中摆在第一位的往往是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却不会自觉地运用.而在科学探究中,转换法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好方法,可以将不易观察或测量的量转化为易观察或测量的量,这种方法同样需要根植到学生的心中,若能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就前进了一步了.
  如在探究“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时,为研究质量对动能大小的影响,要将质量不同的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处释放,观察水平面上的盒子被推动的距离.在此问题中,学生不仅要理解将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是为了控制小球进入水平面时具有相同的速度,而且还需结合转换法.因实验中无法看出运动的小球所具有的动能大小,采用了转换法——将不易观察的动能的大小转换成将盒子推出距离的远近,因为物体对外做的功越多,则其具有的能量越大.教师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思考如何衡量物体动能的大小,再点出转换法在此的应用.学生在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同时,若也关注到了转换这一重要方法,就不会出现“当物体的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将盒子推得越远”的错误结论了.
  控制变量法很难与转换法隔离开来,将探制变量法与转换法结合起来既是探究的策略,也是考试中命题的策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也应将两者有机结合.
  4挖掘隐性变量控制是难点
  变量控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显性的,比如在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控制压力大小或接触面粗糙程度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际探究中,变量的控制有时却是隐性的,这是控制变量中的难点.
  如在比较酶(生物催化剂)与化学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时,取来相同质量的化学催化剂和土豆块做实验进行对比,表面上两者的质量是相同的,但两类催化剂的质量却是不同的,土豆中所含的生物催化剂——酶当然要少得多,而且两类催化剂的表面积也不同,也会影响反应的速率.再如在研究“温度对气体压强的影响”时,有如下猜测:气体压强可能与气体的多少、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温度有关.采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将扎紧的气球分别浸入不同温度的水中,并改变气球浸没的深度,使水面的位置保持不变,测出细线露出水面的长度.在此实验中露出水面的细线长度反映了气球所在的深度,也就反映了气球内气体的压强,那么保持水面位置不变的意义又何在呢?是为了控制气球内气体的体积不变,对于此,学生很难回答,难就难在变量的控制是隐性的.但是不管控制的变量是多么的隐性,若学生在头脑中始终想着控制变量的方法,学生就会去思考实验中控制这些无关变量相同了吗?是怎么控制的呢?结合所学的科学知识及题中条件进行思考,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控制变量法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把金钥匙,离开了它,科学探究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而且对于学生而言,学会一种科学方法远比学会一点科学知识要有益得多,所以在“控制变量法”的教学上多化点时间是值得的.
其他文献
教室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地方,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的大部分课堂教学,都是在教室环境下进行的,学生对于教室环境的熟悉程度远大于其他场所.教室内蕴含着丰富的事物,硬件设施如墙壁、黑板、桌椅、书柜、日光灯、投影仪等等,软件设施如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行为表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都是学生日日亲密接触的所见.作为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物理教学,如果能够将教
“问题串”是在教学中利用信息差原理(information gap),围绕具体知识目标,针对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或主题设计一连串(一般在3个以上)的问题,将教学目标与现实世界、青少年的生活以及学生原有的学习背景有机地整合起来.它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景,构建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系统整合所学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用物理做“事”,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以达到良好的教学
福建质检院120多名共产党员在“做产品质量的忠诚卫士,为党的事业奉献一生”的伟大号召下,誓做党的旗手,让党旗高高飘扬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尤其要从基层做起、
实验是探索知识的源泉,因為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和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尤其是演示实验.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但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些实验由于所用器材小、现象不明显等,学生根本看不清楚,不利于学生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笔者在教学中曾对演示实验做过一些改进,现在叙述几例.  1声音传递能量的实验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块重要园地.  1用物理实验教学激
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 J BConant倡导把科学史引入科学教育以来,物理学史研究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在教学领域,都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郭奕玲和沈慧君两位先生编著了《物理学史》,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为其作序,序言开宗指出:“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这块宝地很值得我们去开垦,这些精神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发掘.”物理学史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特性、规律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出现不少问题,其中考试作弊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之一,而且有蔓延的趋势,其带来的危害已经让我们不能不重视。本文对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作弊出现的新手段,以及解决考试作弊问题的对策作了论述。  关键词: 高职院校学生 考试作弊 原因 新手段 对策    一、高职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一)学生作弊的自身动因。  1.为避免补考、重修而作弊。
二战初期,经历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英国军队丢失了大量武器,以其实际兵力和武器无法对德军实施有效打击,于是时任英国首相丘吉尔决定创建一支能够以最少兵力给予德军部队有效打击的特种部队。在这样的构想下,丘吉尔于1940年6月22日决定向德军后方部队派遣间谍,对其实施阴谋破坏行动,并以此为基础创建了SOE部队。  SOE是英文special operation executive的缩写,意为特种作战执行部队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第13页的活动1.4介绍了如何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如图1所示,教材中要求将钢质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钢质刻度尺使它振动,通过改变钢质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最后分析音调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  在实际完成本实验时,师生们会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一则振动快慢的比较不容易分辩;二则钢尺发的声音有时不容易被听见.下面就增强观察效果谈一谈如何正确地操作这个实验
1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从学生实际的情况出发  初中学生由于生活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固有的知识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是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之一.孟子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论是哪位著名的学者或科学家,在研究项目、编写专著的时候都使用工具书.作为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只有生活中的一些固有的经验在脑海中,知识缺乏,如何能正确的解决问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