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123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要求“以味论诗”。他把“滋味”看作是品诗的重要审美标准。其实,要想真正做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就必须进行“对话”,才可以真正走进文本、品味文本。其实,“对话”不仅存在于鉴赏诗词中,还存在于整个人类活动中,更存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
  一、何谓“对话式”阅读教学?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与阅读相关者的多重对话活动,更是思维的碰撞,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契合。其实,无论从功利性角度(考试),还是从无功利角度(审美),“对话”都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一种理想的境界。
  二、“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内容
  1.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应处于主体地位。之所以把学生放在与文本“对话”的首位,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参与,能够与文本真正交融,彼此相惜,物我两忘,形神合一,从而生成了带有自我风采和个性的意象。此时,文本已不单单是人们传统印象里的被肢解、被架构、被引用、被分析的对象,而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主体,一个实实在在的主体,一个与学生积极对话的主体,学生在文本的世界里找到了自我,文本也因为被读者理解而熠熠生辉。
  因此,教师应着重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并且为对话创设平台,在学生实在找不到方向时指点迷津,从而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意识。
  2.教师与文本进行“对话”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经说,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得翻来覆去地诵读和默想,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能走进语文的课堂。”
  因此,只有教师率先垂范,积极参与与文本的对话,并用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高雅的审美情趣,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认真品读文本,填补留白,才能获得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更为学生开启一段幸福的“对话”之旅。
  3.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
  众所周知,在所有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一定离不开的两个主体就是教师与学生。其实,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主客体关系,也不是毫无感情的问答关系,更不是僵硬死板的授受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互为主体的对话关系。
  教学的魅力也在于对话。对话意味着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诞生。他们之间民主平等,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有着心灵相通的默契,是真诚交往的“我你”关系。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给予者输出者,也不是迂腐麻木的发号施令者,而是众多学生中的首席学者。他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倾听、相互信任、教学相长、和谐共生。
  4.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
  生生对话其实是新课改下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法的体现。曾经一度刮遍全国的山东“杜郎口旋风”就是强调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合作学习,他们会有更相近的感悟,有共同的语言,思维碰撞还可以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学生在对话中,获得的不仅是问题的答案,还能营造出积极开放的氛围,得出他人未曾有的独特感悟,甚至还学会了团体合作,学会了与他人分享,学会了交流沟通,学会了欣赏他人,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了和重他人,更学会了冷静的思考和客观的分析。
  5.学生自我进行“对话”
  远离纷扰,远离名利,自我倾诉,自我交流,仿佛是陶渊明所期待的世外桃源。殊不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是对话的高级形态。
  每一个人都有几面性。常常与自己对话,也许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我,一个崭新的自我。既能发现自己的短板,又能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一个人精神内省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叩问灵魂的过程,还是一个人洗礼自我的过程,更是一个人感悟生命的过程。因此,学生自我进行的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
  6.文本中的人物与人物进行“对话”
  在浩如烟海的中外名著中,我们常常被那些人物间的对话所打动。我们感动着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挚情苦恋,也会同情安娜与沃伦斯基最后的悲惨结局,也会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冷漠而倍感气愤。其实,这些情感的获得,都是通过读者认真品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而得出的感悟。因此,认真捕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仔细品读他们之间那种微妙细小的内心活动,更益于我们理解文学作品。
  三、“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原则
  “对话教学”从其过程来看,体现了民主平等、沟通合作的教学氛围,更体现了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品格。但实施对话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认知与情感互动、知识与能力并重、课上与课余相结合等几个基本原则。
  北宋大儒张载曾说“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进行“对话”,才能让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所感,有所悟,体味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还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
其他文献
怎样让人文精神渗透语文课堂?语文课的人文精神教育,就应该在“渗透”上下功夫。所谓“渗透”就是要将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自然而合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润物无声终须细。下面,笔者想从三个方面来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现行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其中蕴含了很多的人文精神因素,我们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向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比如在荀子的《劝学》,其中就
新课程标准关于写作与实施建议中有如下要求: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中对中学生的作文实践和中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及任务。在新课改春风的温润下,由省教研室组织实施的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作文
课堂文化是课堂教学中所独有的一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杨耀春老师在他的《中学语文课堂文化建设思考》一文中讲到:“课堂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关系到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学校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课堂为阵地、以关注人的发展、以促进师生精神发展的内驱力。  一、对高中语文课堂文化现状的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文化不仅指课堂教学活动本身,而且包含影响、决定课堂中师
近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语英雄》、《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纷纷走红,让人深思。相比于当下综艺荧屏的光怪陆离,这些节目流程简单,规则单一,然而收视率却一路飘红,节目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也许才是其获得高收视率的密码。在国人的文化自豪感日渐弱化的当下,这些节目对呼唤文化传统的回归,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推动力。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说:“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
一堂语文课的每一分钟都是珍贵的,语文教师应致力于让它成为学生最美的生命时光,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课堂的话语权,发出自己的声音,去碰撞思维的火花,享受阅读的快乐!  下面是我的课堂实践。  一、导入  平常我们在评价一篇作文时,可能会说到“主题鲜明”这个词,可是一篇小说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不是好小说的标准,好的小说应该是主题多元的。  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专题是小说的主题。课前同学们已经认真读过《丹
2015年10月8日瑞典學院将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女作家、记者斯韦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看到这则新闻,作为高三语文老师,我对成为时代苦难和勇气丰碑的女作家心怀敬仰。以什么方式同学生分享这则新闻带来的喜悦和思考,朗读、看视频、评论这些毫无新意的方式被我一一否定。我希望以一种带有学科特色的,更有语文味的,适合高三学生学情的方式来呈现新闻的价值和思考。在这样的想法下,
人的惰性与生俱来,基于此,很多教师通常习惯在课堂上用规定的作业、密集的考查来督促管制学生,学生的学习便成为一种被动的行为方式。教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难有成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构建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感,使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因此,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
[摘要]细节描写不仅有助于形象刻画、故事情节的推进,而且能促使独特环境的呈现和主题思想的表达。细节描写的应用,应力求真实、典型、有价值。构建细节常用的方法是“聚焦”和“分解”,细节描写的表述则常常借助炼字、勾勒、对比与比喻等手法,以增强其生动性和表现力。  [关键词]细节描写 艺术功能 聚焦分解    细节描写就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进行描写或对典型情节加以具体的、生动细致的描绘。作家李准说:“没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水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水文化的精神品质。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准确把握水文化的精髓。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如何挖掘掌握水文化的相关知识。  2.语文课堂如何有效地渗透水文化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课前:知识链接  教师课前布置两个问题:  1.世界上和水有关的节日有哪些?它们
《雅舍》是这本小品集的代序言,现被收进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第二册。  有人说梁实秋将茅舍命名为“雅舍”,是自命清高,也有人认为是其甘于守贫、苦中作乐,这些理解都未免失之偏颇、止于肤浅。细品此文,拙以为中国文人之传统品性,才是梁先生在艰难苦涩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豁达、乐观、幽雅生活的力量源泉,《雅舍》一文折射出的,恰是中国文人传统品性强大而又可贵的光芒。  《雅舍》一文写于1938年,当时抗战爆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