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学生先行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laikan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优秀教师与众不同的“研究”方式,加速了他们的专业成长.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在“知行合一”中提高专业水平.“知行合一”强调“知”和“行”的同步交互与“悟性自足”——在“行”中“知”、“行”和“知”齐头并进,注重主体悟性的发挥和行为的同步跟进,也就是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问题的驱动下提高自身的水平以适应学生的需求.笔者有幸参加2014年宁波市教坛新秀评比,现就课堂评比“两直线的交点坐标和距离公式”,探讨一下在“知行合一”理念下,如何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中,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实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陈永明教授在《评议数学课》中曾说:“导入知识不应该马马虎虎,马虎了,学生就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了.”可见导入知识的重要性.源于本节是高二复习课,为了课堂自然流畅,应注重回归本源,凸显本真数学教学,关注课堂生成,解决“学生独自面对数学问题时能想能做”这一根本问题.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问题驱动 引发思维
  提出问题 我们知道点P(x0,y0)到直线l:Ax By C=0(A2 B2≠0)的距离公式是d=,那么怎样推导呢?请从几何、函数、向量和不等式的角度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其结果很重要,推导过程本身也很重要.问题的提示是一种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指出可能的探究方向.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知识的融合和综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深刻性.
  学生探究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以小组为单位,给出推导过程,教师巡视和指导,查看研究结果.
  推导过程1(几何法) 过P作PM∥y轴交直线l于点M,过P作PN∥x轴交直线l于点N,过P作PQ⊥l于点Q,线段PQ即为点P到直线l的距离.(如图1).
  教师点评 这种解法借助几何图形的数量关系,利用面积公式和直线交点坐标求法等相关知识,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促进了知识的融合和创新,形象直观,过程简洁,此种方法应该值得大家借鉴.
  推导过程2(函数法) 点P到直线l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在l上取任意点Q(x,y),点P到直线l的距离即为PQ的最小值.
  用两点的距离公式可求PQ,但在计算中学生化简难度比较大,教师在巡视过程中提示,对运算过程和方法进行优化.为了利用条件Ax By C=0可对其变形为A(x-x0) B(y-y0)=-(Ax0 By0 C),
  PQ2=(x-x0)2 (y-y0)2=(x-x0)2
  =
  可以转化为关于x-x0的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
  当x-x0=-时,[PQ2][min]=
  所以最小值就是d=.
  教师点评 本解法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即通法. 能否进行过程和方法的优化,要有盯住目标的意识和不断优化的意识,这是重要的数学素养. 经常反思的同学才可以掌握此方法.此时学生并没有因为算不出而沮丧,反而群情激昂,越挫越勇.在这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在解法的探究过程中,我启发学生给他们作了几个铺垫,使探究的过程更自然一些,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最大程度得到“释放”,思维过程也更自然.
  推导过程3(柯西不等式) 点P(x0,y0)到直线 l上任意一点Q(x,y)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点P到直线l的距离.由柯西不等式,得
  (A2 B2)[(x-x0)2 (y-y0)2]≥[A(x-x0) B(y-y0)]2
  =(Ax0 By0 C)2. ∵Ax By C=0,∴≥,当且仅当A(y-y0)=B(x-x0)时取等号,所以最小值就是d=.
  进一步创设情境,对于方程A(x-x0) B(y-y0)=-(Ax0 By0 C),你能从向量的数量积角度解释这个等式并得出相关结果吗?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过思考、交流、讨论,有个小组给出了如下解答.
  推导过程4(向量法) 设直线l:Ax By C=0(A2 B2≠0)的一个法向量n=(1,),设M(x,y)为直线l上任意一点,则=(x-x0,y-y0),从而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d===,∵点M在直线l上,∴Ax By C=0,从而d=.
  复习课对基础知识的引入,我摒弃了常规的复习引入,而是从公式的推导入手,将本节课的知识点都融入到知识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自由体验、创新、比较.面对问题,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自由调用包括几何、三角、函数、向量和不等式等知识解决问题,有许多的方法和知识都涉及领会、探究层次.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方法的不断优化过程,有尝试、有比较、有反思,可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融合,因为应用就是最好的理解.
  二、再次设疑 激活思维
  例题 已知直线l1:ax-y-4a=0,l2:x y-2=0,l3:2x-y-10=0,若三条直线不能构成三角形,求a的值.
  这是学生作业中的一道题,大家不陌生,入口较宽,反应也很迅速,可以说是一步到位,顺利完成.
  学生探究 学生分类讨论可知,本题有三种情况:
  ①直线l1∥l2时,a=-1;
  ②直线l1∥l3时,a=2;
  ③直线l1经过l2,l3的交点(4,-2)时,a无解.
  综上可知满足条件的a的值是-1或2.
  本题考查直线和直线关系的判定,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分类讨论思想,是一道值得探究的好题,探究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充分利用此题,深入探讨,达到一题可破万题山的境界.
  三、变式探究 优化思维
  变式1:若三条直线l1,l2,l3能围成三角形,求a的取值范围.   生1:本题可以采取补集思想,利用例题的结论,轻松解决.满足条件的a的取值范围是{[a] a≠-1且a≠2}.
  变式2:若三条直线l1,l2,l3能围成三角形,且围成三角形的面积为,求a的值.
  设计意图 学生不难发现三条直线中,l2,l3固定,l1是过定点(4,0)的动直线,l1的转动,引发三角形形状的变化,l1的转动正是因为a的变化,从而a的变化引发三角形面积的变化.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重点考查了两点间距离和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是解析几何中的常见问题,适合对通行通法的提炼.章建跃先生在编后漫笔中指出在解题中注重通性通法的提炼,才是追求数学教学的“长期效益”.
  学生易求得交点B
  ,
  ,C
  ,,BC==,设d为A到l1的距离,则d=,S==,即a=或a=. 大家进一步提炼得到以下优化解法. S=ADxB-xC=xB-xC=
  -
  =.
  利用图象简化计算,化二维运算降为一维运算,简化运算是解析几何中的一项基本技能.
  变式3:若0  设计意图 解析几何中最值问题中常用的解题思想就是函数思想,精选变量,构造目标函数,转化为函数最值问题,使学生“够得到”,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生2:S==-=≥.(0  变式4:若三条直线l1,l2,l3能围成三角形,此三角形的面积有无最值?若有,请求出最值;若没有,请添加适当条件,保证三角形面积有最值.
  设计意图 开放性问题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催动a,从而引发三角形形状的变化,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根据待求量的几何意义使三角形的面积最值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几何画板的应用,使静态的推敲变成动态的演示,更加简单、直观,体现数学的严密性和几何的直观性.(如图2、3、4)
  数学中的一些题目可以进一步探究、延伸与拓展,有利于学生将这一类问题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对命题作推广,可将条件和结论作相似变换,由特殊到一般,由静态推广到动态.这种对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变异和发散.将问题定位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的变式、知识的迁移和学生思维的自然延展相吻合,遵循自然之道.在变中出彩,在变中提升课堂实效.
  四、有效小结 升华思维
  师:请大家归纳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生3:(1)三种距离:两点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2)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重合.
  (3)三类题型:①直线与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②参数值的方程求法;③最值问题求解.
  (4)三种思想:①数形结合思想;②分类讨论思想;③函数和方程思想.
  师:大家总结的这些思想方法引导我们进行解题,快捷地寻找解题突破口,形成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 总结与反思是学生思维升华的关键,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例题、变式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等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站在一定的学科高度上加以审视地看,从中看清问题的本质,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内涵,学会用理性思维去思考数学问题.
  对复习课教学的启示 复习课的解题教学中常蕴含三部曲:选题、讲题、变题.选题就是要在准确把握考试范围和要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紧扣考试重点、热点的题型进行选题,并不是难度越大越好,一道好题之所以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不是因为其独特的解题技巧,而是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讲题一定要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并把“通性通法”放在首位.教师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研究给出的题目,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题目,更要从命题的角度去审视题目.而变题,就是变式教学,就是改变题目的设问方式或对题目进行拓展延伸,归纳出一类问题的本质解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探索性、师生的互动性、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可以看出只有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才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构建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则更多地需要教师的智慧.教师和学生的“课堂对话”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构建高效课堂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然要求.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是师生的激情与智慧互动生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动态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对话与交流中,教师与学生讨论与补充,表达与倾听,争论与沟通,在交流中分享探索的喜悦,共享思维的成果,学生的智慧在对话交流和思维共振中生成.教师应敏锐地捕捉课堂互动信息,形成充满活力和智慧的数学教学.在课堂上,只有教师问出水平,学生才能答出精彩,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课堂效率,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上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实力和气魄!
其他文献
写作是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语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但写作能力的培养难度最大,往往是“投入多,成效低”。当前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普遍较差,学生写作训练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五花八门,有些学生习作中的中国式英语,全然不顾英语的语言习惯与语法规则。这与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与检测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是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项
我周围,依然是漆黑一片的夜,这时,门“吱”的一声被推開了。溜进屋的一丝光亮照在一双穿着睡裤的细腿上。有人正在鸭绒被下小心地摸索,接着一只小手悄悄伸了过来。  “爸爸,”一声低唤似从远处传来,“爸爸,您醒了吗?”  “不知道。”我睡意蒙眬地咕哝着。不过,我还是感到了夜色在渐渐消融。黑黑的夜。有时,心中会腾起一阵对未来的忧虑。  “爸爸,您是我的朋友,对吗?”  “那还用说!”我打着呵欠,感到既快乐又
一、 引言  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试题的难度值近年一直处于0.42至0.51之间,在得分低的年份,学生的平均得分只有12分左右,在得分高的年份也只有15分左右,学生在该题的失分率极高。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还很薄弱,教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缺乏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学生来说书面表达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教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进行有效的指导很有必要。  二、 历年试题回顾  给学生的书面表达
摘 要:高中历史教材中存在诸多结论性的语句或观点,这些知识点一般都会引起师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涵与外延又常常被忽略,加之教师解读不够到位,学生很难理解掌握,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形成。  关键词:历史教材;隐性资源;核心素养  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既是教师教、学生学的
2012年修订的《英语(新目标)》按照“话题—结构—功能—任务”的框架来安排教学内容,每单元的第二课时为该单元的语法内容。语法教学只有在遵循新课程标准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并考虑学生本身的前提下,把握语法教学的本质,同时把语法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法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
前不久,笔者带着憧憬和向往的心情,听了一节由实验中学优秀教师展示的市级公开课,希望能从中得到启发,解开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死结——如何让课堂更加开放、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如何处理等。实验中学是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代表了全市课堂教学改革的水准,听后的感受是:喜出望外又扼腕叹息。    一、课堂结构    这是一节《生活与哲学》复习课,内容涉及第一至第五课。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五个环节—
摘 要:跨学科教学是跨界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多学科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通过对“跨学科思维下的理化问题分析”教学片段的分析,阐述了如何以“问题引导式”的跨學科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养成学生跨学科素养,并对目前的跨界课堂教学做了一些积极的思考.  关键词:跨界课堂;跨学科教学;跨学科素养;教学分析一、跨界课堂和跨学科教学  跨界课堂,主要是体现在学科的跨
摘 要:数学学习要以数学问题为载体.杭州中考数学试卷中的几何问题,源于课本,取材于数学经典,图形简洁,表述明晰,体现了命题者对数学韵味和育人情懷的兼顾,也启发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开发数学历史,助力日常教学,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思维.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形结合;数学思考
一、教学立意  唐代王维曾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课堂教学亦然!“黄金分割”究其本质,即为有别于线段中点分割的又一种线段分割. 线段的中点分割是学生进入中学后不久就已经认识,并从本质属性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那么黄金分割又有何独特的、别致的、神奇的“景观”呢?研究的方式、方法与中点分割又有何借鉴之处呢?  “站在系统的高度,纳入知识的长河”,这是笔者对这节课的教学最初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主张.而培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教师的教学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的过程,才能更好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探究”一词源于拉丁文的inward和quaerere(质询、寻找),指的是求索知识和信息的活动,提问或质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