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与民族语言研究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

来源 :世界汉语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y32319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与民族语言研究学术论坛”于2010年4月24日-25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来自国内部分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3位专家学者开坛宣讲,近百名教师及研究生自始至终旁听了会议。开幕式由北京语言大学崔健教授主持,校长崔希亮教授致辞。论坛共分三个单元进行。
其他文献
国内外有很多外语教学专家宣称,外语教学正处在“后方法时代”。国内对后方法语言教学理论的讨论大都以库玛(Kumaravadivelu)的10项宏观策略为代表。库玛2006年把Stern的三维框架(Three Dimensional Framework)、Allwright的探索实践框架(Explorato—ryPracticeFramework)和他自己的宏观策略框架(Macro Strategic Framework)都“视为体现后方法视角的代表,尽管Stern和Allwright并没有使用后方法这一术语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后方法”,究竟是一种系统的理论还是一种理念,认识是不同的,我们倾向于视为一种理念。它重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破既有的“方法”等方面的束缚,消除“理论”和“实践”的鸿沟,以“整体观”统摄教学思想和行为。
教学法,现在时常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或者说“汉语国际教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甚至举行专门的研讨会。现在大家又都在热议“后方法”。大家关心教学法,应该说是个好事儿。可是我们要了解这样一点——方法是这里能用那里不一定能用、这里好用那里不一定好用、对这个老师来说好用对那个老师来说不一定好用、对这样的学生适用对那样的学生不一定适用的一种技巧和艺术而已。“后方法”,按我的体会,就是强调不要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要因人、因时、因地、因条件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
第二语言教学现在进人后方法时代。后方法时代在赋予教师更多自主性的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探索适合自己教学背景和教学对象的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因此而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要想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必须了解教师开展研究面临的诸多困难,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对外汉语教师对研究的态度和现状目前还不见有什么调查,
“后方法”是关于外语教学法的一套极具批判性的理论体系,由美国圣荷西加州州立大学的应用语言学教授库玛(B.Kumaravadivelu)为主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该理论体系对第二语言教学教师破除对传统教学法的迷信,对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自己的教学法理论具有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多元环境下国际汉语教学法的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后方法理论同后现代、后殖民、后国家、后传播思想一样,都是对传统思想的解构与反思。与其他“后”思想不同的是,它主要关注语言教学和教师教育,以全新角度审视教学法,因此也被称为后教学法理论。后方法不是一种新方法,而是超越各种教学法,使教师能够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理论,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反思性教师。
在“方法时代”,乃是今天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师的发展所遵循的路子大致是这样的:“未来教师”从专家那里接受并获得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尤其是二语习得和二语/外语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法,把自己“武装”起来,然后再把这些知识用于汉语教学实践(从见习、实习到正式上岗成为教师)。
第二届典宁豪斯奖(Friedhelm Denninghaus-Preis)于2008年9月25日在柏林自由大学召开的第十五次德语地区汉语教学大会上颁发,获奖者是Christina Neder博士与“HanDeDict(网络汉德词典)”项目组的Michael Engel博士和Jan Hefti博士。
由袁毓林、马辉、周韧和曹宏四位学者合著的《汉语词类划分手册》于2009年12月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
北京语言大学为适应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汉语国际教育技术研发中心,2010年6月26日举行了中心揭牌仪式,并举办了技术交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