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类型学是功能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将世界上的语言放在同一平面上进行共性与个性的考察,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世界上尽可能多的语言的调查,发现隐含在语言深层的共性及个性,试图说明世界上的语言在深层次上是具备共性的,只是共性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表面上表现为不同的个性,“个性是深层共性的具体落实方式”。语言类型学是进行语言对比研究,以及进行普遍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很好的理论,而利用类型学进行日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很少,本论文想在该领域作些许的尝试,希望能够利用与以往不同视角的新理论及新的研究方法对日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研究。本论文第一章首先对类型学的发展、理论及其在日本和中国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将前人在此方面作出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已有成果所达到的阶段。第二章对日语的语序特征进行综合描述,指出日语语序有其严格的一面和灵活的一面。并且分析了日语语序灵活的原因在于日语中存在较为丰富的格助词。之后本文探讨了S、O、V三者之间的语序,按照排列组合三者之间存在3×2×1=6种可能的语序搭配,本论文讨论哪一种语序是无标记的、不受限制的基本语序,以及三者还存在哪些语序可能性,使用不同语序存在哪些制约条件以及分别具备哪些语义特征等。同时指出在名词格方面,日语的语序较为固定,格助词基本位于名词之后,这与日语OV语言的语序类型有关。最后指出了日语的名词短语、动词与论元之间存在一致的“左分枝”特征,形成←O←V结构,这种一致性使得日语句子可以向左不断延伸。而汉语采用的是不一致的分枝方向,形成V→←O的相反的分枝方向,导致汉语的句子不能无限度地延长下去,对句子的结构产生了限制。在第三章,本论文借用了类型学中的“轨层理论”,探讨日汉两种语言中五种谓语修饰语(时位、时量、处所、工具、方式)之间的语序特征,指出两种语言与世界语言在轨层结构上所呈现出来的深层共性。本文采取两两对比的最小比对方法,在语料库中搜寻五种修饰语之间两两的语序关系,在确定基本语序的基础上,对违背基本语序的变体语序进行功能解释。指出“凸显动因”在分析研究日语各种谓语修饰语之间语序时所发挥的作用。在第四章,本论文指出“轨层结构”不仅适用于描述世界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在同一种语言的不同语法成分之间也存在它的身影。论文试图证明日语的各种副词与谓语动词词干后的各种助动词之间以谓语动词为核心形成[命题外副词[命题内副词[谓语动词词干]命题内助动词]命题外助动词]的对称结构,越是主观的成分越处于外层,越是客观的成分越处于内层。第五章主要运用类型学的各种理论对日汉两种语言的差比句进行探讨。首先探讨日汉语中差比句主要要素(比较主体、比较基准、比较标记、比较参项)之间的语序,指出其符合世界语言语序共性的一面以及自身独特的一面,并对此进行解释。其次,本论文还对两种语言中差比句各要素的特征进行了探讨,具体讨论什么样的成分可以出现在差比句的什么要素位置,什么样的成分是不被允许的,两种语言在这方面有什么异同,并对此进行解释。第六章将主要针对由于语序而产生的歧义句进行探讨。试图指出汉语歧义的产生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汉语VO、OV语序混用而造成的;而采用单一OV语序的日语仍会产生歧义,这证明单纯靠语序不足以消除歧义,还必须配以其他的各种手段。在第七章,我们试图研究除了语序之外类型学关心的其它类型问题。根据刘丹青(2010)提出的“名词型语言”和“动词型语言”的概念,本论文对日汉两种语言中名词与动词的不同功能分担进行阐述分析。从话语、小句、从属句、短语等层面探讨日语中名词和动词所体现的作用,并对刘提出的两种语言的五条判断基准进行了分析。试图指出按照刘的判断基准,无法判断日语属于名词型语言还是动词型语言,日语中名词和动词分别在不同的领域承担不同的作用。刘分析以汉语为代表的亚洲语言属于动词型语言,但我们发现日语不是动词型语言,反而是名词发挥着比动词更为重要的作用。第八章将对日语在类型学中的地位进行总结,指出日语是世界语言中典型的OV语言,各种相关成分之间的语序遵循了OV语言的特点。而汉语是世界语言中较为特殊的语言,在很多方面体现了OV、VO的混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