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遗词造句技法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WF19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篇佳作就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它需要精彩的语言来调味。然而学生一面对作文,语言上就捉襟见肘。因而,只有设法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在起跑线上快人一步,掌控中考制高点。那作文遣词造句有哪些技法呢?
  一.动形是一家,齐来锤炼它
  若要文章“活”起来,动词、形容词的使用有技巧。其一,几个动词较量一下,哪个更具表现力。其二,用一连串准确的动词描摹过程。其三,动词与形容词联姻。
   例如:明晃晃的太阳把我的衣背都蒸出了汗,弟弟依然使劲踩着滑板车,我气喘吁吁追着。突然,他来个急刹车。我满心欢喜地跑上去,他却狡黠一笑,冲口一句:“哥,你再追我啊!”话音未落,他一扬手,一摆正车头,一脚直踹,又飞远了。
  例句中,“蒸”比“晒”更能传达出天气炎热。连用动词“扬”“摆”“踹”,把弟弟淘气与得意形象化了。用“狡黠”形容“笑”,用“直”修饰“踹”,人物立刻“活”起来。
  可见,精炼的动词能使人物鲜活灵动,恰当的形容词又别具情态。它们相得益彰,能使你妙笔生花。
  二.妙用叠音、拟声词,韵律和谐又悦耳
  叠音词具音韵和谐之效,拟声词兼声声入耳之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善用之必能增强语言的文采。
  在课堂间隙,我来些小竞赛:使用叠音词或拟声词说一两句话,看谁最出色?不知不觉,学生就钟情于它们了,作文中还会不用吗?
  有一位学生,居然在《自己倒出鞋里的沙》一文中,用了“空荡荡、白嫩嫩、圆圆、扁扁、缓缓、拍拍”等二十多个叠音词,读起来清脆悦耳,确为文章增添了音乐美感。真是奇招出奇效!
  三.词语移用三两处,奇招又出新奇效
  作为语言教学,与时代生活紧密接轨,才能使作文用语不落俗套。教师不妨授之以渔——“移用词语法”(把专门领域用词移用到日常生活领域)。如“提速、扫描、黑马”等等,学生得其法,定能尽显语言个性。
  下面是学生习作中的语句,你能找出哪些是被移用的词语吗?
  1、回到课室一看,新明在题海中冲浪,小东也忙着克隆作业。我也不甘落后,赶忙拿出书本来充电。
  2、那次长跑比赛是他主动报名参加的,全班都惊讶了,大家窃窃私语:“垃圾股能变成绩优股,咸鱼也会翻身。”
  读着这样妙趣横生、别具一格的语句,阅卷老师眼睛又怎能不发亮呢?
  四.大词小用不平常,诙谐幽默不一般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中,有一个学生的自我鉴定:自盘古开天地来,世间出三位圣人……吾上明天文,下晓地理;粗读兵书,博览史籍……
  读来既让人叹服又令人忍俊不禁。究其因,是它名不见经传,居然以“圣人”之词自诩。颇有些大词小用的诙谐幽默效果。我也尝试用这一招教学生遣词造句。
  看学生的习作例句:
  例1:每当谈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妈妈总要摆起电视里成功人士的架势:腰挺得笔直,一手放在胸前,两眼则向前望去……好有派头啊!
  用“丰功伟绩”来渲染妈妈的家头事务,是不是创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呢?
  例2:寝室里,女生们兵分三国,鼎足而坐,煮酒论英雄正火热进行中——“快乐男声”冠军会是谁呢。
  不过是一次小小的争论,却用上历史味浓厚的词语“兵分三国,煮酒论英雄”,是不是更有视觉冲击力呢?
  大词小用是把形容大场合、大事件的词语故意放到同它不相称的小场合、小事情中去使用。这样小题大作,故作渲染,如能在文中纷至沓来,想必令阅者“喜不胜收”。
  五.巧用对比成特色,余味无穷添深意
  为什么鲁迅、杨朔等文学大家这么钟情于同一语句中使用一对意义相对、相反的词呢?因为强烈的对比,令事物的特征更突出,从而引发读者深思。学生如能掌握这一方法,语言表达就如鱼得水了。
  下面是学生的练笔语句,可谓别有洞天。
  1、看着他矮小的身影,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仿佛在这细小的身躯里,藏着一个坚强的巨人。
  2、真的,料峭的春寒挡不住人们的热情。马路上人山人海,焰火晚会就要开始了。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但是只要用心学习,多形式多渠道训练,总能找到窍门。正如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而现在,我要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让学生的语言灵动起来。”
  
  李焕兴,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其他文献
张爱玲是一个才女,其作品中颜色的运用正如她的形象,在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像一抹如血的残阳,冷寂而又绚烂,凄幽而又张扬。  “靡丽笙大约是不知道客厅里有人,脸上湿漉漉地还挂着泪珠儿,赤褐色的头发乱蓬蓬地披在腮颊上。身上穿着一件半旧的雪青绉纱挖领短衫,象牙白山东绸裙。”(《沉香屑第二炉香》)  “阳台上有两个人站着说话,只见一个女的背向着他们,披着一头漆黑的长发,直垂到脚跟上,脚踝上套着赤金扭麻花镯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优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尽管当前作文改革“千帆竞逐,百花争艳”,然而,由于我们长期受到谨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惯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我们滑入了另一种程式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作文范式,从而忽视了对作为人的学生主体性和创造精神的认识。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  有这样一个案例:上写作课了,老师要求同学们用“姑娘的笑
“虚空”,简言之就是“不实”,虚幻空灵、若有若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是什么、怎么样,全在人心,在人想象的空间中。中国人是最早也最善于发现和懂得这种“虚空”之美的。“虚空”的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要素,她曾孕育了一代代文人墨客、艺术大师。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没有理由忽  略乃至回避她。笔者以为,当前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传统“虚空”美学思想。    一.思想熏陶中应渗透传统“虚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华,汉语的浓缩。诗歌鉴赏历来是考察学生鉴赏能力的试金石,考生们对它是:爱诗歌的短小有意蕴,怕它的跳跃含蓄,更怕出题人的专业水平。  笔者认为:诗歌鉴赏的复习,要有学习语文的大局观念,做好积累工作;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概括起来有四句话:字义是根基,想象是途径;术语是关键,条理显思路。前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后两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前者是日积月累,潜移默
“书到用时方恨少”,有多少人说话也好,写文章也罢,想借古人之辞权威、厚重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却搜肠刮肚也难能为之。黎锦熙6岁记诵典籍,钱钟书管锥世人吃惊,不是因用而诵,功在先时储备,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厚积而薄发,积累多了,积淀厚了,喷涌而出的快意怎不会多呢?  所以,我们非注重积累不可,而且是厚厚地积。  怎么积?乘青春年少时积。年龄越小,“积”的效果越好。据研究,人有两个界点:一是27岁,
新课程语文教材具有很多特殊性,需要我们重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植。  培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很多,如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教师从布置作文到讲评作文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我们却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作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来。在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时,可让学生集体参与作文的审题与立意,让学生们在各抒己见的“炒包谷子”的过程中,弄清命题意图,探讨写作的主题与切入角度,选材与组材,达到启迪思维、开拓思路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肯去挖掘教材因素,充分利用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开合理而充分的想象,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而且对他们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突破课文中的难点,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十分有益的。启发学生想象必须找准合适的“发散点”,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启而得法,学生想象的翅膀才会自然地展开。因此,我在语文课堂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吴均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的节录,也是一篇景色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用简练隽永的笔墨,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全文篇幅短小,结构简洁,但却写得舒洒自如,曲折多姿,表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一.大处着眼,细笔描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开篇别开生面,新辟奇境,节奏明快,如陡板走丸,精彩夺人。作者泛舟于浩浩江  面之上,饱览着沿途悦目赏心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教得十分卖力,但结果往往不理想。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合作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应该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合作探索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在语文课堂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类题型考查考生“评价和鉴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属于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考生往往抓不到头绪,即使心里有了一定的头绪,因为不会规范表达,常常词不达意,导致丢分。要答好这类题目,除了必须掌握一定的写作、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外,掌握使用一定的鉴赏术语是非常必要的,而准确运用答题程式,尽量接近标准答案则是抓高分的关键。下面具体谈谈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型的术语使用与规范答题的方法。高考真题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