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英语阅读能力的因素及对策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fire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阅读是以文章作为语言实体和信息载体,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言语过程。“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一项具体要求。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较弱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英语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很大程度仅停留在以文章作为语言实体的基础上,忽略了阅读文章所表达的信息,对课文“精耕细作”。学生通常只注重教材上的文章,很少涉猎课外读物,阅读量较少导致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弱,基本的阅读技巧掌握差,阅读速度慢、词汇量小。这种教学思想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和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二、语言因素限制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
  一般来说,一定的语言知识是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知识水平影响着能力形成的速度和质量”。(陈家麟语)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知识贫乏,而我们知道,知识和能力是相互对立的统一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自身英语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三、语言因素阻碍了英语阅读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1.不良的阅读习惯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习惯性地用手指、笔、尺等指着单词进行阅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单词方面,而忽略了文章所反映的信息内容。有些学生偏向于“心译”来阅读,而且有不适时地、频繁地查字典的习惯,使得文章支离破碎,这些不良的阅读习惯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效果。
  2.不健康的阅读心理
  不少学生在阅读英语文章时缺乏信心,或者急于求成、心情急躁,这些不健康的阅读心理客观上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我们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调节不健康的心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坚持做到信心十足、心平气和,主动积极地与作者沟通,能动地理解文章内容,逐渐获得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完全有可能的。
  3.贫乏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使得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与生活方式等。然而,现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语言文化、社会历史、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了解,从而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那么,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思想,努力探索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教师立足于现实,尤其是对我们初中的老师来说,我们要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地适应学生。其次,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外语教学理论,努力进修业务。
  二、掌握语言知识是形成良好阅读能力的重要条件
  1.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英语知识
  (1)突破英语词汇关。
  (2)突破语法关。
  2.要求做到精读与泛读的统一运用
  实践表明,精读与泛读的合理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们应该在抓好阅读的前提下,积极地鼓励和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各种文体的简易英语读物(包括故事、戏剧、小说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促进学生英语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的融会贯通,逐渐达到精读与泛读的协调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三、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教育与指导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就是动力。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读物,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地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趣,自觉克服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不良的心理因素,从而以旺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进取的精神投入到阅读活动中。
  2.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只有注意阅读中的一点一滴,持之以恒,才能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它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真正认识到阅读的实质,才能有希望使学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水平和综合理解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 黄 晓)
其他文献
针对高速公路建设中如何做到少占地、节约耕地的问题,提出了高速公路设计应科学合理,体现人性化;严格控制临时用地,节约和改造耕地;大胆使用科学的技术工艺、材料,利用好的经验和办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指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与境和谐统一方为情境。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创设情境的必要性    为使学生“需之切”,教师就得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语)。这话的主旨是要把学生带入教学的情境中,实行情境教学。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
本文尝试以家庭行为研讨为视角,在贝克尔家庭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赋予家庭行为研究的新内涵,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家庭行为决策模型,并给出推动可持续家庭
当前初中生的人格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学生没有道德观念,没有纪律意识,没有理想追求,缺乏责任感,缺乏自信心,缺乏生存能力。畸形的人格不仅妨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学校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文言
21世纪是竞争与合作的时代,因此竞争与合作能力理所当然地成为青少年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且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在未来社会里,合作能力将比竞争能力更重要。因此,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必须体现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实施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被频频采用,给古老的历史学科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提升了历史课改实验品质并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益。现结合我的教学
史料教学法在贯彻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及新的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看作是最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和有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教学方法。而新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也为史料教学法的频繁应用提供了便捷而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探索如何精选史料,有效运用史料教学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精选史料,有效运用史料教学法,笔者认为应该遵循以下几大原则。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一个关键的指标就是人民的生活是否有保障,人人能够过上有保障的生活,特别是其中的弱势群体能否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目前的弱势群体主要由下岗失业人
本人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区直属中学,地处城乡结合部,同时又是自治区挂牌的民族学校。我校生源结构复杂,农民子弟、外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弟、本市两区三县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各占三分之一,实行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大融合教学。农民子弟、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和偏远乡镇来的民族学生由于家庭内部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信心,学习兴趣不浓,文化意识普遍薄弱。种种原因,导致我校学困生比例大,这给我们的英语
新课程改革指出:新课程改革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学生能力的发展——建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一切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以人文关怀为终极目标。这就是说,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有兴趣去关心现实问题,主动探究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提高
本文把英国教育学家东尼·伯赞的思维导图学习法应用于高中地理课程之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学习,在明确高中阶段区域地理学习重要性及实际学情的基础上,以高中二年级某班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