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环保元素 打造绿水青山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esel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观点提出后,环保问题成了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社会各界、各部门、各单位纷纷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打造绿水青山、最美家园的队伍中,成效显著。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我们也需要将环保意识渗入其中,可以通过课前调查了解、课堂交流讨论、课后跟踪反馈等方式,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自然;生命;环保;调查
  在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 每一册书中都会编排一些有关大自然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我认为在当今社会倡导打造“绿水青山 美丽家园”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加要注重孩子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实践、调查、发现、交流的基础上,能自觉地形成环保意识,牢记在心,外显于行,用自己的方式将环保说出口、写出手,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外在的具体表现。道德与法治二下家在自然中这个单元的教育主题是生命和环境教育。现就以本单元的第二课动物、植物和我们为例,具体谈谈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一、寻生命的存在,挖掘“环保意识”
  (一)课前寻找,心中有数
  由于道德与法治课一周只有两节,需要教学的内容又比较多,所以课前的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课前资料的调查与积累能够给课堂节省不少时间。
  《动物、植物和我们》这节课书上有这样两张表格:
  我就尝试着把这两个表格当作课前的预习作业。由于二年級的孩子对调查缺乏方法,对调查的渠道来源无从下手,于是我把这项作业布置成了亲子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长的陪伴下一起去寻找动、植物的生命现象。这样学生就能有指导性地调查、搜集到足够的资料,学生的观察范围广了,我们才会得到更具多样性和独特性的结果。
  (二)结果统计,拓展链接
  通过对孩子们寻找到的动、植物生命现象的统计,发现他们寻找到的“植物的生命现象”还是比较集中的,有以下几个结果:
  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请个别学生交流以后,及时补充了一些例子。
  1.顺势而说,看自然美丽
  例1:春天到了,万物复苏,除了桃花会开花,还有其他花儿也开放了,比如迎春花、郁金香、油菜花、玉兰花、杜鹃花等等,万紫千红,大自然因为有了它们,显得格外美丽。
  例2:秋天到了,果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果农们脸上笑开了花,一个个纯天然、自然生长的果子们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正等待小朋友们去品尝呢!
  例3:动物的生命现象不同,是因为它们的身体构造不一样,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生活习性、生存方式,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多了一份生机。
  通过我的语言引导,让孩子们感受到正是因为有了植物、动物的存在,才能把我们生存的大自然装点得如此美丽,到处一片生机盎然。
  2.逆向而问,知生命规律
  我抓住“春天树叶变绿,秋天树叶变黄”,呈现了自己对松树的调查结果:一年四季青葱苍翠。紧接着提出疑问:松树的叶子没有变化,难道它就没有生命现象了吗?此问题一提出,课堂上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看时机差不多了,一边出示松树叶片的图片,一边补充资料:松树四季常青是因为它的树叶已经进化成了松针,这样被蒸发的水分就很少,保留的叶绿素也比较多。而且松树也不是不落叶,它也在不断地更换树叶,只是一次落下的树叶不是那么多,落叶的时间也在四季的不同时间而已,不细细观察,还真以为是四季常青呢!这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明白了仔细观察的重要性和生命的轨迹。
  这样的课堂教学,以亲子的自主调查为基础,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汲取了多方面的养分,学会了发现生命运行的足迹,老师以调查结果为蓝本,加上一些资料的补充,使孩子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被大自然的美丽深深吸引,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探究大自然的欲望。环保意识已在不知不觉中扎根萌芽。
  二、明生命的作用,探索“环保意识”
  通过课前调查、课堂交流、教师引导等方式,孩子们已经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中动物和植物的生命现象,孩子们已经融入大自然的情境,课堂上弥漫着一层大自然的气息。
  (一)微课引路,一举多得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同一种植物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生命现象,同时了解有些植物除了美化我们的环境外的其他作用,我以“银杏树”为例,制作了“银杏微课堂”的微课。我先从银杏树的历史说起,告诉孩子们银杏树又叫白果树、公孙树,是我国的国树,早在两亿年前就生活在我们地球上了,因此被称为“活化石”。然后出示了银杏树春夏秋冬四季树叶的变化,最后介绍了银杏树叶和白果的作用。
  这些内容的呈现,是有层次的,先让孩子们对银杏树有初步了解,知道它在我国的地位,再是了解它四季的变化,从而知道大多数植物的生命轨迹也是如此,最后知晓了银杏树的作用。小小微课,图文共现、试听结合,既形象又生动,易记忆助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二)生命力量,强大神奇
  1.强大的生命
  通过视频《竹笋的一生》,让孩子们看到竹笋破土而出,越长越高、越长越快、越长越多,长成竹子,成为竹海。在一片片“哇!哇!”的赞叹声中,孩子们见识了生命的力量。接着,又出示了不少植物在恶劣的环境中努力坚强地生存的图片,通过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多彩,学生领悟到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这句话的含义。
  2.神奇的生命
  学到这儿,孩子们对生命多了一丝敬仰之情,但是程度还不够,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的蚕茧,先让孩子们观察,他们发现蚕茧上有一些毛。我就告诉他们:这些不是毛,而是蚕宝宝吐出的丝,再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知道的这些丝的作用。接着让孩子们把目光集中到蚕茧上的小洞,提出疑问:“这个洞是怎么回事?”然后通过PPT出示蚕的一生,感受生命的奇妙。最后告诉学生,蚕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为我们人类做出了不少贡献。紧接着,让孩子们说说为我们人类作出贡献的其他动物。   通过这样的两步走,孩子们懂得了动、植物的存在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美化大自然的作用,更为我们人类更好地生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潜意识中对它们充满感激之情,环保意识正在抽枝成长。
  三、观生命的脆弱,树立“环保意识”
  生命是鲜活的,当孩子们还沉浸在赞叹生命的美好时,我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却是引领让孩子们直面动、植物的死亡,在感叹生命流逝的基础上,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去探究哪些现象是人为破坏环境造成的。
  (一)了解污染的可怕
  世界上的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痕迹,都有各自的寿命,在让孩子感受到动植物勃勃的生机后,我出示了几张动植物自然死亡的图片,从而了解其生长规律。
  接着我要让孩子们知道生命是美好的,同时又是脆弱的,大自然中的动、植物的生命有时会由于外来的因素而终结。这时,我配上沉重的音乐出示了大量动、植物,由于人类随意破坏环境,使得它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而死亡的画面。在一阵沉默后,我问:“孩子们,哪些画面让你印象深刻?你想说什么?”大多数的孩子们会表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不爱护动物、植物”之类的话。这样的认知只是停留于表面,我们还需要再往下挖一挖,从而激发出学生内心保护动物的强烈情感。
  (二)打造理想的家园
  人类处于大自然食物链的顶端,在人类的肆意破坏下,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就显得那么不堪一击,此时孩子们的心中有一个声音呼之欲出,那就是:保护大自然,保护生命!那么该如何保护大自然,保护生命?我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完成:
  1.画——打造美丽自然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出一块区域,然后告诉孩子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画画你心中的美丽大自然吧!然后指名学生想画什么,并请他们上来板画。师补画一些畫面。这时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应该是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蓝天白云、清清湖水这样一幅大自然风光画卷。
  2.贴——打造温馨家园
  有了植物当然少不了动物朋友,然后我就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动物图片,问:“这些动物朋友的家在哪儿呢?你能把它们送回家吗?”让学生上来张贴一下。有了动物的加入,这时整个的画面就更丰富、更有生命力了。
  3.做——打造和谐家园
  这时,我让孩子们看着黑板上的画,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或植物,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保护它们,不让人们再去伤害它们呢?孩子们的答案比较集中:写一封信、做一块牌子、发宣传单。接下来我就采取小组合作方式,参照书上44页“小实践”——一起动手做动植物警示牌,同时我也提供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些环保标语、警示语、动、植物图片,孩子们可以选择这些现成的图文资料,以剪贴的形式做成自己想要的警示牌。最后,上台来展示。
  让孩子们通过说、画、贴、做这样的方式,引导他们将内化的环保意识转化为外化的环保行为,情感达到升华。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去呼吁人们不要伤害大自然,要尽自己所能保护美丽的大自然,呵护在大自然中生活着的动、植物们。
  结合本节课,我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环保我行动”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带上自己设计的“警示牌”,走上街道、走进社区、走入公园,至少向五人宣传,并与之合影。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将“环保课堂”延伸至社会,督促孩子们更自觉、更有效地将环保意识转换为环保行动。
  自然环保的话题我们常常挂在口上,如何引导孩子们将环保意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原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听中学、学中说、说中想、想中悟、悟中做,将环保的意识巧妙地融入课堂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环保意识植入到孩子们的心田,从而使“爱护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内化为儿童自我的行为准则。那么打造“绿水青山”的美丽家园就显得水到渠成、轻而易举了。
  参考文献:
  [1]谢素静.在活动中培养小学低段学生的环保意识[J].教育现代化,2017,4(20):235-236.
  [2]程季康.学生眼中的“绿水青山”:“青少年生态环保意识”调查与思考[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1):109-110.
  编辑 赵飞飞
其他文献
摘 要:结合学习动机的理论,以户外探索性游戏“保龄球”课程为例,从探寻其价值、审思现状、解析学习动机的多维视角、“生长式”游戏的深度学习建构等几方面,挖掘户外“保龄球”课程中幼儿自主学习的“动机”,提升幼儿的“学力”。   关键词:内在动机;“生长式”课程;深度学习策略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提出:一是需要(need),体现“人”本身的学习特质;另一个是刺激(stimulation)。   一、
摘 要:情境教学是一种根据教学内容,通过贯穿于各个环节、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让情感相融,让思维碰撞,让教与学体现出深度。这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以《找春天》这篇课文为例,阐述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语文;情境;案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创设一种科学合理又恰当的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融情入境体验和感悟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因此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感,成为课堂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数感;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數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其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变的学习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我们所处社会的需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必须认识到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性,并找到激励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要从原因和措施两方面对小学班主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积极性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广大教师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来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在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阅读教育问题更需要教师给予关注,让留守儿童能够以正确的阅读方式、积极的阅读理念进行语文阅读,提升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热情;有效阅读 
摘 要:开展校园足球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措施[1]。然而,对当前民勤县小学足球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状况不容乐观,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就如何改善这一局面,高效开展民勤县新民小学校园足球运动阐述几点思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园足球;足球运动;阳光体育  在当前校园体育发展中,校园足球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有效的校园足球运动对于提升学
转眼间赴清华学习培训告一段落,这次的学习,不仅让我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更让我开阔了视野,解放了思想,打动了内心。无论是从学校到清华,从听课到交流,还是从所听到所闻,每时每刻,每一堂课,都让我有所感动和收获。加之与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学生的聚集一堂,相互交流借鉴工作经验、思路方法,较全面地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我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既不够系统也
摘 要: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创新和高效的基础上增加趣味性,基于此,就小学语文趣味性课堂为主题展开研究,并对具体的实施措施进行阐述,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实现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趣味性教学;实施措施   将趣味性元素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更有利于调动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學习兴趣,开发学生内在无限潜能,同时,带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
摘 要: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初中语文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次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发展综合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作文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效果显著,极有利于初中生语文知识的学以致用,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在和谐互动关系的支持下,语文教育独具特色,有利于妥善解决教学低效、实践形式化等問题,各项育人计划的具体执行必然变得异常顺利
摘 要:理论学习提高会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教师对于理论知识学习往往不够重视,或是选择性地忽略。以“基于核心经验的幼儿园集中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课题为例,结合研究过程,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激发教师主动学习理论意识、强化提升理论素养。   关键词:行动研究;理论学习;核心经验   作为一名教师,传道授业的职责要求教师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包括学科理论素养的提升和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