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研究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kly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汉语词汇的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借用张联荣先生在《古汉语词义论》中对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概括和评述:第一,个别词语的考释。第二,词汇发展史的研究。第三,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对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研究,无疑是一个亮点。
  [关键词]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
  
  1 引言
  
  汉语词汇史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特别是专书词汇和断代词汇的研究,给词汇史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局面。在汉语历史词汇学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做出了持续的努力,他们力图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词语考释和词汇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古汉语词汇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各种词汇现象取得更深入的认识,也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这对把握当前古汉语词汇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古汉语研究的一个中心点——人称代词入手,对人称代词中的一个小类——第三人称代词在上古汉语中的演变和使用情况做一个考察。
  
  2 中国古代第三人称代词
  
  2.1 国人对第三人称代词的不同看法。与现代汉语相比,先秦的人称代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仅数量多,用法也很复杂。正是因为这种繁复性以及与现代汉语人称代词较大的差异性,在对古汉语研究中,人称代词的研究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与其他人称代词来源不同,蕴藉于指示代词之中,随着指示代词的转化,渐趋丰富,直至逐步定型。其转化的过程是词类分工趋密的反映,属于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分化现象,虽没有特别明晰的历史界线,但渐变的形成过程自有其独特的表现脉络。
  第三人称代词的问题是古汉语研究中的一个很基础也很重要的问题。郭锡良先生认为上古汉语还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洪波先生把人们通常视为第三人称代词的词都看作“兼指代词”;姚振武先生认为上古汉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只有“古指称词”。这三家都不认为上古汉语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而下引五家则认为上古汉语有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看法如表1所示(0代表认为有这个代词):
  
  由此可见,目前大家对上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认识还存在分歧,之所以大家有如此多的分歧,主要原因就在于,一直以来,大家对第三人称代词的认定都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缺乏统一的判断依据和标准。因此,即使面对同样的语言事实,依据和标准也不同,可见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结论当然也会有所不同。
  2.2 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之所以会产生上面的分歧。主要原因是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目前较为客观、合适、能够比较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以语用频率统计作标准来解决问题。
  一般认为,上古汉语中没有和现代汉语“他”(或她、它)词义、功用完全相当的第三人称代词。当需要指示第三方时,常常借用“之、其、厥、彼、夫”等指示代词去表示。在这几个词当中,“厥”和“其”是古今关系,在西周金文和时代较早的《尚书》《诗经》里“厥”用得较多,春秋以后逐渐被“其”所代替。
  在古漢语的代词系统中,西周汉语语料里就见不到“夫”、“渠”做代词的例子。“他”虽然作代词,但却是“别的、其他的”这样的意思,为旁指代词,不作第三人称代词用。除“厥”、“其”、“之”、“彼”外,在西周汉语的语料中还可见到“诸”,例如:
  ①今帷新语命尔,敬诸!(《逸周书·商誓》)
  ②予亦无敢违天命,敬诸!(同上)
  所以西周汉语中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当是“厥(单)”、“其”、“之(止)”以及“诸”中所含的“之”;而“彼”则是准第三人称代词。
  这五个第三人称代词的出现频率如表2所示:
  
  由表2看来,在西周汉语语料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厥”、“其”、“之”三个。这三者都有用作真正第三人称代词的确证,而“彼”还没有。不但如此,可视为准第三人称代词的“彼”也很少见,仅出现13次。这种“彼”仅见于《诗经》《雅颂》和《周易》《卦艾辞》中,不见于其他西周语料中,显然是晚出的。
  
  3 中国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指代
  
  3.1 “之”、“其”、“此”、“厥”、“彼”①维鹊有巢,维鸩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诗经·召南·鹊巢》)②维此二国,其政不获。(《诗经·大雅·皇矣》)③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尚书·周书·无逸》)④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尚书·周书·吕刑》)⑤挞彼殷武,奋伐荆楚。颐入其阻,裒荆之旅。(《诗经·大雅·殷武》)
  3.2 “它”、“佗”、“他”、“渠”、“伊”。秦汉以降,在不同时间、地区出现了第三人称代词的新形式,除“渠”外,大多仍由指示代词渐变为第三人称代词。其转化缘由,仍是其自身称代作用趋强势所致。这些转化使第三人称代词范围呈全面扩张的态势。
  “它”本名词,《说文·它部》:“它,虫也。”指蛇。“它”被借用为指示代词,表旁称,意思是“别的”、“另外的”。“它”在中古后期逐渐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主要见于早期白话。
  古文字“它”往往讹变为“也”,“他”是“佗”的异体,后逐渐取代“佗”,在上古仍表示旁称。如杨伯峻曾指出:“‘他’字作为‘我、你、他’的‘他’,不但起源较晚,而且一般古文中不用。‘他’用于古文,一般是作旁称指示代词。”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高专重点是培养技术型的生产一线的人才,培养学生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本文立足于人才的基本素养,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来探讨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语文的教学。  [关键词]人才;高职高专;语文素养;交流平台式教学    人才是指适合社会、企业需要的,能为企业创业,为社会带来新的财富,并能自觉贡献和服务社会的“有用的人”叫人才。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除了具备较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些论述表明了创造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无疑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中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教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责无旁贷了。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创新精神的作文必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由于所受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产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千个,才会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近年来,我一直探索并实践着批注式阅读,学生在这个批注过程中产生了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上好历史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备好历史课的关键是平时要多阅读、勤思考、广阅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认真进行了课前的教学准备,既要“吃透课本”,又要“吃透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把两者结合起来,认真细致地编写教案,这样的备课才有针对性,拿到课堂上实施,才能解决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改的条件下,历史课的备课应注意体现以下几个问题: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疼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原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始终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    1 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
在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不能单调,要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作文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新颖感,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稳中求变,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逐步摸索出了一条读写结合,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结合,单项训练和多项训练结合,课堂作文和课外练笔结合,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结合,教师批改和学生自改结合的新路子,以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
“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叫有语文味?”青年语文教师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尊重文本,针对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去探索文章的真意。”他们认为我的回答有些抽象,让我用上述理论联系课例来谈谈。下面用三个课例来谈我对“语文味”的理解。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斑羚飞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个双休日
新课标中特意提出了诵读方法,在教学施教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再以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保证,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悟内容;“第三学段再加上”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诵、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提出更加要求”诵读古代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