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体验文本的魅力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特意提出了诵读方法,在教学施教议中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新课标在阶段目标中再以具体操作层面给予保证,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悟内容;“第三学段再加上”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诵、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四学段提出更加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阅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情感投入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1 熏陶入情
  
  古人云:“诗缘情发,文缘情作。”诗歌的题材、体式无论如何变化,但诗歌有其始终如一的物质:“情”与“韵”,但这深藏于字里行间的“情韵”却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空灵之物。高明的教师不应局限于口授言传,而应积极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诗中抽象的“情韵”具体化、可视化,主动地“为诗造情”,即为诗篇创设一种情境,营造一种氛围,多方向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比如,可借助音乐、画面等手段,讲析诗歌时,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配上音乐,让学生有声可闻,加上画面,有学生有形可感。例如上《天净沙·秋思》课文时,就利用这些手段,播放一段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沉浸于文中的情境,感受美的画面,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下,学生倍受感染,对情的把握自然也会水到渠成,比起枯燥的讲解,可谓事半功倍。
  
  2 有感而发
  
  当学生能够对诗歌:“入情”的时候,教师就可引导学生“以情带韵,为诵造势”了。品析诗歌不能脱离诵读,这是人所共知的。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指导学生能“读”出诗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诗歌的“读”可以有朗诵、吟咏、歌唱三种。教师应善于根据不同的诗体,选择不同的吟诵方式,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比如《黄河颂》、《长江之歌》,既是诗作,又是歌词,可读可唱:《沁园春.雪》、《满江红》本身就是词作,可吟可歌。诗歌,诗歌,本身就是可以“歌唱”的诗作。当然,教师同样可采用音、画等辅助手段,为学生诵诗推波助澜、制造声势,助其进入声情并茂的佳境。这使我想起不久前曾观摩朱震国老师上《星期一早晨的奇迹》时的情景,他的配乐朗读给人印象深刻。当课堂渐近尾声之际。画面一出,音乐一响,师生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在音、画的双重感染下,朱老师读得热情澎湃,学生听得如醉如痴。当朱老师诵毕文段戛然而止时,听课掌声雷动、喝彩一片!课堂气氛被烘托至最高潮。朱老师的功底自不必多说。但音、匦所起的作用却功不可没。由此我想,让音、画走进诗歌的课堂,在诗情画意的熏陶下,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发现诗歌美之所在吧!
  
  3 “美读”怡情
  
  所谓“美读”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到出来。”文章“其言皆出于吾之口”,“其意皆也于吾心”。因而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的感情确定语调的变化,停顿时间的长短,节奏的快慢,可见要使学生真正做到以声传情是不容易的。关键是要把握文中的感情,至于其他因素就可以由感情来驾驭。
  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时,先让学生深入体会小弗朗士的当时心境——既有对先生的悲悯又有为自己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而痛惜的感情。而其中又交织着对祖国的热爱和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再据此让学生反复揣摩确定了叙述语沉郁压抑的朗读基调和稍显缓慢的语速。而后着重解决难点:①韩麦尔先生的话——“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蕴含着韩麦尔先生非常复杂的思想感情,他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欲言而又终因悲痛过度而哽咽。指导这句话的朗读时,我让学生想像韩麦尔先生当时痛苦万状,欲言又止的情景,反复朗读体会,找准感觉,将人手的感情传达出来。②“法兰西万岁”!这句话加了感叹号,学生读时很可能像呼喊口号,我于是指导学生把握住内在的强烈感情,用深情但又较为低沉的语调来读,两个词之间应有停顿,“万岁”的语调要激昂一些,但不可拉长,学生试读,果然发现效果比较;这一部分经具体指导、学生掌握了一些朗读要领,反复练习后,终于能将文中浓烈丰富的情感令人满意地传达出来。
  
  4 实践动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学生把握解读诗歌的要点所在,并使其好诗乐诗的最好方法是发动学生亲自参与诗歌的写作与点评。初中生模仿能力强,教师只要对诗歌的种类划分、体制特点等常识做到番讲解,他们大都能进行写作。当然,鉴于初中生的能力,鼓励他们写新诗为宜。记得初二第三册刚教完诗歌单元时,曾组织学生搞个“竞诗会”,诵诗赛双管齐下。结果,吟诵《滕王阁序》的一男生拔得诵诗赛头筹;创作《思》、《你.您》的一女生和一男生荣膺作诗赛第一。一时间,全班上下写诗、品诗蔚然成风。
  诵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到诗文的各种美,加深对课文中的情和意的感受和理解,而对情意的真切感受和深入理解又能使朗讀达到传情达意、感人至深的效果。诵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美的洗礼,诵读在无形中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将审美教育有机地结合在诵读教学中,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愿我们的学生如不受牵绊的云鹤,藉着飞逸的神思、勃发诗情,支发现更为博大深究的精神世界,并最终开出娇艳无比的思想之花!
其他文献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语文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服务呢?’笔者认为需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
[摘要]高职高专重点是培养技术型的生产一线的人才,培养学生是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本文立足于人才的基本素养,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来探讨他们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实施语文的教学。  [关键词]人才;高职高专;语文素养;交流平台式教学    人才是指适合社会、企业需要的,能为企业创业,为社会带来新的财富,并能自觉贡献和服务社会的“有用的人”叫人才。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除了具备较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我曾兴奋地说,新课程真好。新课改在万州已有两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在万州就值得思考了。可喜的是,在万州区教科所的引领下,在各级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们许多教师已
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些论述表明了创造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无疑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中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教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责无旁贷了。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没有创新精神的作文必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由于所受的经历、所处的环境不同,从而产生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语文教学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千个,才会呈现精彩纷呈、百花齐放的局面,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近年来,我一直探索并实践着批注式阅读,学生在这个批注过程中产生了阅读兴趣,增强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上好历史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备好历史课的关键是平时要多阅读、勤思考、广阅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只有认真进行了课前的教学准备,既要“吃透课本”,又要“吃透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把两者结合起来,认真细致地编写教案,这样的备课才有针对性,拿到课堂上实施,才能解决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才能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改的条件下,历史课的备课应注意体现以下几个问题:
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疼的问题莫过于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而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而言,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一起来探究这个“头痛症”的原因,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在十几年的教学中始终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写作教学的前提条件。    1 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牙膏似的想
在作文教学中,教学方式不能单调,要综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多层面,多角度进行作文训练。只有这样,学生才有新鲜感、新颖感,才能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稳中求变,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逐步摸索出了一条读写结合,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结合,单项训练和多项训练结合,课堂作文和课外练笔结合,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结合,教师批改和学生自改结合的新路子,以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
“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叫有语文味?”青年语文教师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尊重文本,针对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他们去探索文章的真意。”他们认为我的回答有些抽象,让我用上述理论联系课例来谈谈。下面用三个课例来谈我对“语文味”的理解。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语。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斑羚飞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这样引入的:  师: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想听吗?  生:想  师:—个双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