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克拉克现象”的应对策略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z7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60年代,罗·克拉克是世界著名的长跑选手,他曾19次打破5000米和10000米的世界纪录。然而,正是这位出类拔萃的优秀运动员,在他参加的两届奥运会上(1964、1968)均未登上冠军的宝座。而当年他的最高成绩都大大超过了奥运会冠军的成绩。学校中,在每次大型考试结束以后,班上总会有那么几位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考砸,甚至有个别学生一碰到大考就考不出成绩,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在中考或者高考中,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升学甚至是前途。从心理学上分析,这些现象都被称之为“克拉克现象”。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策略性的应对,以最佳的方式来减小“克拉克现象”的产生。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采集、传递、表达能力。
  这两种能力的提升情况会决定着“克拉克现象”的产生比例。而这两种能力重点凸显在阅读和写作这两大环节之中,笔者就结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中的欠缺,谈谈教学过程中需要完善的两个细节:
  一、阅读兴趣真深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兴趣的激发,很多教师做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也为此著书立说。因此说,阅读的兴趣也应该是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很多教师更多情况下是用考试过程中的重要性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而由于表象兴趣不足,内驱力往往是心有余力不足。比如,教师通过试卷中阅读内容的占分比例来呈现阅读在考试中的重要地位,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足够重视,再通过学生实际考试过程中的失分情况来暴露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训练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教师也针对学生存在的阅读问题进行强化式的机械化训练,从而希望通过这些行为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教师如果深入走进学生的话,会发现,这种方法本质是很难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学生在教师的强化训练的模式下,对某一类的文章的阅读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这种能力的提升体现在解题技巧的积累,应试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这本质上并没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这样所谓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会加大“克拉克现象”的产生。
  所以,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文章所要提供的信息,还要收获文章所提供的情感,让学生在品读问题的过程中,触动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会感受到阅读过程中的幸福,阅读的越多,阅读的越深入,这种幸福指数就越高,兴趣就越浓,这种浓烈的兴趣直接促使学生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比如读到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我们如何让学生深度体会朱自清笔下突出父亲行动艰难的描写,如何提高关键字词来凸显父亲的爱子之情的,又如何通过文字的描述凸显父亲内心的悲痛、忧愁、苍老的,让学生真正品读字里行间那细腻的情感。为了提升学生阅读时的气氛渲染,我们还可以配上音乐,比如《致爱丽丝》,《懂你》等。兴趣的深入激发就从此开始,无论什么样的学生,他们都是有情感的个体,注重情感教育和激发是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
  二、写作训练真表达
  写作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考试过程中的压轴环节,每年中、高考,多少学生、家长、老师都会密切关注作文的题目和要求,而作文好与差也直接导致“克拉克现象”的是否会产生。因此,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首先也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教学行为中的不足,在当下的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中,基本呈现这样一种模式:第一步,作文题目的抛出,引导学生去分析,为此找准切入点,选好一个题材。第二步,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切入点,教师点评分析。第三步,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老师的点评指导列题纲、打草稿、誊写作文。仔细分析这样的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有点像家长在帮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剥虾壳,从一定程度上看出家长对孩子的爱,从另一方面看,家长剥夺了学生剥虾壳的过程和经历,剥夺学生在整个剥虾壳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过程。而教师的这种指导、分析、点评在很大程度也剥夺了学生的思维方向和空间,因为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空间来限制学生,把自己的阅历和经验,还有情感体验强迫式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在那边徘徊、思索、分析、仿写。久而久之,学生的文章缺失的是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一旦失去了老师的指导和剖析就无从下手,那时,考试中的“克拉克现象”就会频繁出现。
  为此,我们何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沿着自己的方向写一些属于自己的文字。比如,随着网络资源的普及,学生和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割舍的朋友,为此,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去写自己的心情日志、旅游日志、原创日志等等,把日志放在空间中、博客中,让更多人去分享、去评价,自己再通过回帖等形式提升自己的再思考和再分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真表达,学生的能力得到了真训练和体现。类似的真表达还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发现学生的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等细节,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用文字表现出来,并表现的更加完美。
其他文献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把每一节课上好,上活,上出新异。但什么样的课才是好课,怎样上出好课,成为教师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常听教师埋怨:现在真不知怎样上课了。没有课件,没有太多的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此时高中教师依然采用原来的教学模式去开展,势必难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文章倡导以情境教学理论为基础
语文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多元化的发展给教师教学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教师应该善于从中吸取宝贵经验,借其精华,钻研教学技巧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善于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进行精雕细琢以提高教学活动的生动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 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应试教育  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分数来考核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家
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教师课内教学、教师课外指导、学生自学三个渠道。而语文学科得益于课外教学活动和学生自学的份量要比其他学科多得多。在语文界,众多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对课内教学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课外语文教学活动的关注显然不够。因此,笔者想在这方面谈点见解。  一、应当重视语文课外教学计划的制定  前几年记者报道了一名考生取得了中考语文满分。记者问他语文如何考得那么好,该考生说,他除了课堂充分
读了中国数学家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一书,懂得了“没有现代的数学就不会有现代的文化”的道理。《数学与文化》全书分为三章,分别是理性的觉醒、数学反思呼唤着暴风雨、“
实施新课程改革,主要是为了避免目前教学中单一选拔和教学方式老套的弊端,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学评价改革。在教学评价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我们要弄清在教学评价中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再根据其成因,科学地提出解决困惑的对策:完善学生教材审核机制,提高教学评价的能力;有效避免高考制度弊端,考试制度改革;明确教学评价价值取向与质量标准;设立教师学习的终身制。  一、
新课改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意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推进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全面进步.在
随着山东杜郎口教学改革的成功,众多媒体纷至沓来,报道铺天盖地,高效课堂的理念一片叫好,各地纷纷掀起了构筑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热潮。笔者所在学校于2010年9月立项申报并通过的市属重点课题,也当属此列。通过近一年的课题实施及教学实践,尤其是2011年11月有幸亲赴实地教育考察,结合杜郎口成功的经验及专家名师的实验课,我对“构筑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稍有心得,思考如下:  
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为了解决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发展的问题,本文引入了研究美国初中语文教学这样一个话题,希望能对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帮助。  一、美国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美国是当前在世界范围内都具备较大影响的国度,以崇尚自由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熟悉,其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也由于受到国家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特征,分析其教学经验和
在语文教学中,读写能力是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当前,许多初中生在读写能力方面发展参差不齐,对语文学习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中专门针对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开展快乐读书、快乐作文、快乐说话三个行之有效的活动,突破了当前语文教学中面临的读写能力发展困境,让学生更加快乐地学习语文,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当前初中生读写能力发展状况分析  1. 阅读数量偏少,